“战略机遇期,我们有信心!”

2012年11月02日03: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世纪80年代,一代伟人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对中国发展作出跨世纪的布局。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本世纪头十年,中国抓住机遇、克难求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黄金岁月”。随着第二个十年大幕徐徐开启,中国再次走到了关键节点。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久久不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骤增……有人产生怀疑:未来十年还是不是战略机遇期?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深圳。这座先锋城市的实践,给出了昭示未来的回答:“战略机遇期,我们有信心!”

  就在十年前,一篇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也曾让许多人对特区的前途产生担忧:政策“红利”普惠化,空间、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有人在问:特区发展还有没有机遇,还能不能再创辉煌?

  十年后,深圳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生产总值连续跨越5个“千亿元”台阶,实现“超万亿”,出口额实现内地大中城市出口“19连冠”,而万元GDP能耗、水耗保持在全国最低水平——深圳没有被抛弃。特区人牢牢把握了机遇期,更以实践印证了机遇期。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书记的讲话作出了明确的判断,回答了人们的思考,指明了发展方向。”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结合深圳的发展和实际,今后十年,我们有信心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借自主创新之力,抓转型升级之机

  中国今天面临的诸多难题,深圳十年前就开始遭遇。

  困难能逼出办法,奋斗能造就机遇。深圳苦练内功,不断向新的高度发起冲击。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6%,居全球前列;仅近3年新增创新载体就相当于前28年总和的近两倍;华为、中兴成为全球通信技术的“先行者”,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成为全球基因测序、超材料技术的“领跑者”。

  ——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GDP的2倍,2011年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7%,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四大支柱产业占GDP比重达62.6%。

  ……

  世界范围内正酝酿着一场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这方面谁先占领优势,谁就有大的发展空间。

  深圳的实践昭示着,“中国制造”依然前途远大、“中国创造”更是前景光明。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国不会缺席!

  再燃改革激情,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灵魂。

  “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特区寄予厚望。

  在改革的攻坚期,特区没有停步。

  ——制定《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改革作出“顶层设计”。

  ——开展新一轮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破解附着在土地上的利益纠结。

  ——社会领域改革扎实开展,率先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获得“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率先推进“医药分开”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打破了“以药养医”的怪圈。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坐落在美丽的深圳湾畔,由深圳建设现代化的硬件、由港方按国际化机制来运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充分肯定深圳的改革:“这种创新的体制机制,说明深圳改革开放的激情仍然在燃烧”。

  “以改革来增创国际化、法治化市场环境新优势”——深圳的改革目标与方向,对中国新一轮改革给出了有益启示。

  走出全球市场“新蓝海”,开辟内需市场“新天地”

  国际市场风大浪急,自有“弄潮儿”敢于搏击;内需市场沃野千里,正是“有心人”深耕之机。

  ——华为、中兴、迈瑞、中集……一批来自“中国深圳”的跨国企业强势崛起。华为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跃居全球第一,其中境外收入占比超过70%。

  ——近五年深圳“走出去”企业增加了3倍,对外投资存量是五年前的约4.5倍。2009—2010年对外投资存量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一。

  ——深企对外投资领域覆盖多个高新技术和新兴服务行业领域,生产型、研发型、贸易型、服务型、资源开发型境外企业不断涌现。

  ——拓展国内市场,伴随着“深货北上”、“深货西进”,外向型企业内销比重不断攀升。今年1—8月,深圳工业产品内销率达到46.6%,内销增速高出外销增速6.2个百分点。

  ……

  当年,深圳率先“引进来”,发展外向型经济。今天,深圳又以“走出去”和“扩内需”打开了新天地。深圳的启示,让人对中国的新一轮发展充满信心。

  让民意引领,让民智参与,让民生共享

  作为一座快速崛起的城市,深圳曾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鲜明地提出:“把社会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谋划与推动”。

  ——市级财政对民生和一般公共服务的投入比重从2008年的66.5%提升到2011年的83.4%。2007—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3万元提升到3.65万元。

  ——率先推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2011年开工建设7.6万套保障性住房,相当于“十一五”期间的开工总量。

  ——各险种参保总人数达3535.8万人次,在率先实现“全民医保”的基础上,正向“全民社保”目标迈进。

  ……

  在大运会筹办期间,深圳没有采取强制性的交通“限行”,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市民,提倡“绿色出行、自愿停驶”,结果出乎意料,有43万辆机动车主参与,实现了大运期间的交通畅顺、蓝天白云。

  为什么能有这样好的效果?“政府敬我们一尺,我们敬政府一丈”——一位市民发表的“停驶感言”发人深思,更让人窥见一种新型社会管理模式的端倪。

  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可持续发展

  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承载着全国大中城市第四的经济总量,深圳10年前就发出了“空间、资源、人口、环境难以为继”的警号。

  “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以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来引领现代产业、引领现代生活,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深圳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

  ——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2007—2011年,城市灰霾天数从131天下降到112天,污水集中处理率由70.45%提高到90.1%。

  ——构建低碳绿色交通体系,全市公交线路、公交车辆分别比2007年提高74.4%、49.6%,地铁运营里程由22公里增加到178公里。

  ……

  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首届“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成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年轻的深圳,正在为中国的新型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趟出一条新路。

  在深圳的心脏地带,是福田中心区。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黄土地。今天,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CBD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人们在繁荣、和谐、绿色的环境下惬意地居住。这是十年来深圳“二次创业”的一个精彩缩影。

  深圳的西部,坐落着“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国家正式批复前海《总体发展规划》。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前海时深情地说:“这里是深圳的未来。要把它规划好、建设好!”从这里起步,前海将崛起为中国的“曼哈顿”。

  历史昭示现在,实践造就未来。“未来十年,将是一个需要克服各种困难挑战才能够抓住用好的战略机遇期”——深圳人的回答既冷静、更自信。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之路,就一定能战胜风险,赢得未来,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原标题:“战略机遇期,我们有信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智库报告建议2015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
  • 体育NBA-哈登首秀37分林书豪12+8 火箭逆转胜
  • 娱乐微博吐槽两泡妞神器:王石烧肉PK李晨心石
  • 财经网传王石妻子离婚声明系伪造
  • 科技一号店员工内外勾结泄露客户信息
  • 博客白灵:我不是同性恋 秘制红烧肉(图)
  • 读书解密:彭德怀为何提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 教育57万大学生待业在家 10余万人“啃老”
  • 育儿女子因遭家暴闷死3岁儿子后欲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