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精明的善长仁翁

2013年04月22日05:19  南方都市报

  粤港越high

  □何颖珊 积夫卢(J)

  “行善积德,福有攸归。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每逢公益慈善、赈灾晚会,香港的主办机构都呼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号召每一个善长仁翁(香港对参与慈善工作的善心人士的尊称)关心社会、帮助弱势人群。“1872×××,50条热线!”这句(香港)直播晚会主持人每次在推出电视广告前必喊的口号,小朋友都可倒背如流。不过观众越来越多思考的问题,不是去捐多少钱,而是怎样做、交托什么人做才能最大可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雅安地震发生后,各方力量第一时间投入赈灾工作。对比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大家表现更趋向反省和理性,“一切都应让位于切实的救援与安置”(南都评论);“这72个小时,应该留给专业救援队和有经验的志愿者”(韩寒);“暂不急于搞大型赈灾筹款,各慈善机构在银行设立雅安赈灾户头供大家捐款以解雅安燃眉之急最为重要”(查小欣)……

  把慈善文化纳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香港的做法可以借鉴。有认为:在香港,慈善机构是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股维持社会稳定繁荣的力量。

  在“令公益慈善文化成为全民基本修养”这方面,香港的确走得比较快。每到周六日,香港街头都会有很多拿着钱袋的义工“卖旗”,这是香港最为普遍的筹款模式。它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义工身上挂着钱箱,路过的市民将善款放入钱箱后可获一面小红旗。现在钱箱变为轻便的钱袋,甚至是更为科学直接的八达通机,而小红旗就变为小贴纸。一到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参与卖旗活动,既可锻炼小朋友胆量,又可让他们接受失败的经验,当然更重要的是从小启蒙助人为乐的意识。

  港人J的意见就比较负面,他认为慈善机构总是动员学生去卖旗,是因为成年人羞于“乞讨”,而且卖旗也不能保证完全透明:“话唔定有害群之马想方设法在筹款箱的‘罅’(缝隙)里挖出几蚊鸡(几块钱)。”

  派平安米是香港的另一慈善文化特色。平安米本来是盂兰节用于祭祀仪式上的白米,仪式过后丢弃就浪费了,于是派给穷人并美其名为“平安米”。后来演变为慈善机构直接向大众派发,每年都有很多公公婆婆“排长龙”等派米,成为香港特有景观。有同事好奇地问:“香港那么穷吗?怎么那么多老人家等救济?”J开玩笑:“为了‘意头’。”

  J认为香港有种类繁多的慈善机构,不可否认其中不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机制。与此同时,同样表现慈善活动成熟的是香港普罗大众,他们一方面有“生活市侩”和“捐钱热心”的“精神分裂”,另一方面有对慈善机构及其操作的独立判断。比如市民如不认可某卖旗筹款的机构和目的,就会觉得他们在“掠水”(抢钱)。

  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公民和公民社会都应共同成长、进步。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更要做一个“精明的善长仁翁”。

  (原标题:做一个精明的善长仁翁)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
  • 体育中超-申花1-1 武汉主帅成下课第1人 视频
  • 娱乐曾志伟台湾开寿宴前妻大方现身
  • 财经地方密集拜会铁老大:盼加大铁路投资
  • 科技社交媒体成四川7级大地震网络生命线
  • 博客韩寒:救灾志愿者也需要反思 地震专题
  • 读书历史的荒谬:历代皇家贵妇裙下的面首们
  • 教育今年北京高考降低难度为学生减轻负担
  • 育儿5岁男童遭女幼师掌掴全身多处挫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