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房山区多部门在房山体育场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大型综合演练活动,演练中,工作人员迅速搭起几十个救灾帐篷。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昨天的演练中,一名“伤者”被北京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用担架紧急送往医疗救护站。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本报讯(记者 高健)昨天清晨,房山区北部拉响警报——一场模拟6.4级地震的高仿真避难演习开始了。按照地震应急预案,26个部门的救援人员、车辆迅速向避难场所——房山体育场集结,营建避难基础设施,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配置随之亮相。
最先赶到现场的是120、999救护车,急救人员在操场右侧迅速建起医疗救护站。此时,由民防局、民政局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应急物资供应组”赶到,4人一组迅速搭建帐篷:一人铺设、固定地面垫,另一人在中间竖起主支柱,将主绳从支柱顶端的孔中穿过,拉紧,避免帐篷主体左右倾斜,其他两人围着地面垫竖好墙壁支柱。随后,四个人把帐篷帆布套好。10分钟之内,志愿者就顺利搭起6顶帐篷。
消防车、拉水车、应急电源车等救援车辆在现场待命的同时,医护人员穿起防护服,开始对棚宿区进行消毒。
此时,几辆大轿子车从北部山区缓缓驶来。“我们是车队志愿者,从山区拉来500名受灾群众,其中,有人受伤。”一名司机跳下车,简单地说明情况。
民防志愿者在车门两侧排成两队,组织受灾群众下车集合,并不断提醒着:“一顶帐篷有四张单人床,请大家听从分配,进入帐篷避灾。”
一名妇女,小腿受伤,难以行走,医护人员轻轻把她抬到担架上,送至救护站急救包扎,随后,120急救车把伤者送往医院。
刚刚安顿好的灾民,出现情绪波动。“我的孩子不见了!”“我父母被砸在房子下了!”医护人员、志愿者在一旁轻声安慰着,防止恐慌、紧张、焦躁的负面情绪扩散。
“大家不要急,民政部门已经送来面包、矿泉水等生活必需品,香皂、毛巾也很快送到,请大家到操场左侧有序领取。”“野战炊事车也赶到现场,35分钟内能做出三菜一汤,一次性保障300名受灾群众用餐。”“应急水车在10分钟内可以开工,通过氯化技术可以过滤、消毒水源,保证饮用水供应。”广播传来一条条好消息。
此时,市政部门的几名工人在棚宿区后面忙活起来,一排移动厕所整齐地竖立起来。
大半天时间,安置工作全部完成。
相关新闻
区县避难场所每年至少建一个
本报讯(记者 高健)依据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应急能力的意见》,应急培训工作应纳入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全市每年至少应有500万市民接受一次以上应急避险培训,每个社区(村)每年至少开展4次以上的居民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开展1次火灾或地震等方面的应急避险疏散演练。
据市地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现已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81处,总面积约1520.98万平方米,可疏散安置265万余人。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每年每个区县至少还将新建一至两个应急避难场所。市民防局有关负责人也透露,目前本市地下人员掩蔽工程共有800余万平方米,战时可用于物资存储和人员掩蔽,发生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时,也可以用做临时避难场所。
(原标题:地震避难演练基本配置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