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5月30日06:34 解放日报

分享

  端午节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呢?  

  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变换了多次

  听说在吃货的世界里,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端午节没吃到粽子,而是在一大锅粽子面前大快朵颐的时候,压根没想起来还有屈原这号人……

  画风转正。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最为著名的自然是屈原沉江的事迹。话说公元278年,秦灭楚国,时任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不愿降秦,于五月初五写下《九章·怀沙》这首绝命诗之后,投汨罗江自尽。百姓得知后竞相划船捞救而未果,此后遂渐渐发展成赛龙舟的习俗;又怕鱼虾以其躯体为食又将饭团投入江河之中,这便是端午食粽子习俗的源头。

屈原屈原

  纪念屈原说广为流传,几乎成为端午节起源的“教科书”,但事实上这一说法早在民国时期便遭受到诸多学者的置疑。为什么呢?最早明文记载端午节与屈原相关的是南北朝时期梁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

  “屈原以五月初五投汩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白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初五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泪罗水之遗风。”

  这一段文字不仅描述了端午节祭奠屈原的起源,还讲述了一个屈原“显灵”传授百姓平定水患方法的故事。故事的真伪自不必言,文中关于楚人“竹简贮米,投水以祭”的记载距屈原生活的年代也已经过去了七百余年,如果端午习俗真源于屈原,很难让人相信这种关联会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时光之后,才在一本神话志怪小说集中被娓娓道来。

介子推介子推
伍子胥伍子胥

  事实上,端午节古已有之,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却如走马灯一般变换了多次。五月初五这一天,先后被纪念的人物有伍子胥、介子推、陈临、曹娥甚至张天师,以屈原为端午“正统”的习俗最早不早于东汉末年。从百姓的“善变”来看,不仅是纪念屈原这一说值得怀疑,恐怕纪念伍子胥、张天师诸人的说法也靠谱不到哪去——尤其是介子推,你都已经有了一个寒食节了,还跟大家争什么端午呢?你再争,小长假也不可能变成大长假啊……

  在端午节纪念屈原等人,应该源于后人为他们的精神道德所感召,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习俗。那么端午节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呢?这倒是可以从端午节的时间上开始说起。

  端午始称“端伍”,晋周处中《风土记》言:“仲夏端伍。端初也。”由此可见,端午在最初只是五月初五的代称。那五月初五这一天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当然有——这一天,正是中国传统上的恶月恶日。

  东亚沿海一带多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如此气候下的仲夏孕育的显然不是莎士比亚笔下美轮美奂的仲夏夜之梦,而是蚊虫滋生、疾病横行的灾难。在医疗条件不高的岁月里,这一时节往往意味着死亡率的上升,所以先秦时期的中国人便已视五月为恶月,而五月初五更是恶月中的“翘楚”。这一思想影响极深,以至于历朝历代的典籍中均有大量关于五月相关禁忌的记载。比如: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荆楚岁时记》

  “俗云五月初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风俗通》

  “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为忌月,今人相沿以为不宜上任。”——《日知录》

曹娥曹娥

  甚至以“唯物主义”闻名的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也在其《论衡》中写道:“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五月五月,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几乎就是全民水逆,于是不幸在这一天“死亡”的名人也多了起来。除了屈原,《会稽典》录记曹娥父于五月初五“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伍子胥被认为是在五月初五被吴王夫差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介子推也曾被认为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死于晋文公燃起的大火……疾病与历史名人在这一天形成了奇妙的文化共振,也正印证了为何这些人都曾在端午信仰上占有一席之地。

  了解到五月初五为恶日,便不难理解这一天的诸般习俗了。拴五色丝,是为了“以益人命”、“令人不病瘟”;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木兰汤,是为了“僻邪驱瘴”;还有悬挂桃印和钟馗门神的,自然也是为了“驱魔法鬼”。可以大胆推测,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一类习俗与英雄祭祀活动渐渐融合,最终才形成了后世的端午节。

  日本引进端午节接受了钟馗和关羽,却并没有接受屈原

  论证这一推测倒也不难,只是视野要扩大——这里便要提到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江陵端午祭之所以被中国人所熟知,源于其2005年成功申请到了“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这一申请引发了不少口水官司,但事实上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还真的不是一回事。

  江陵端午祭是指在农历四、五月进行的一系列祭祀仪式与相应活动的组合。从“谨酿神酒”到迎神的“前夜祭”再到送神为止,前后长大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江陵人会举行各种巫法、祭祀典礼以及跳绳、官奴假面戏、鹤山奥道戴歌谣等传统活动,典礼中所念诵的祷词主要便是除祸招福、治愈疾病等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江陵端午祭与中国传统的恶日习俗极为相近,却与屈原毫无关联。这并不是说江陵端午祭不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事实上汉诗创作及儒教式祭仪一直是江陵端午祭主要活动之一,江陵人的端午祭虽自成一体,但依然带有深深的中华韵味。

  江陵端午祭也有英雄祭祀,只是被祭祀的不是屈原而是金庚信等朝鲜半岛历史上的英雄,这可以看做是恶日习俗的“本土化”。朝鲜半岛与中国东部沿海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古代中国所遭遇的苦恼同样折磨着朝鲜半岛上的先民,恶日习俗的通行,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日本的端午节。端午节在奈良至平安时期传入日本,最初只流行于天皇与贵族之间。在这一日,天皇会在宫中设菖蒲宴,赐臣子菖蒲冠,并相信这一方式可以祛除瘟疫。1873年,明治天后废除农历,日本端午节由此从农历五月初五节日转变成公历5月5日;1948年日本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端午节又转变成男孩节(子供),但父母在这一天依然会在屋檐下挂上菖蒲,孩子洗澡时也会在其头上缠绕菖蒲叶,以求孩子健康成长——日本与朝鲜半岛一样,依然由亚热带季风气候所控制,接受这一习俗实在是很自然的事情。

  日本端午转变成男孩节也与祛除瘟疫的菖蒲相关。在日语中,“菖蒲”与“尚武”谐音,于是端午便渐渐成为备受武士与男孩推崇的节日。男孩节最出名的风物里,除了代表“鲤鱼跳龙门”的鲤鱼旗,还有一样东西常被当做男孩的“成年礼”,那便是五月偶人。五月偶人由泥、纸、木等材料制成,造型是身穿铠甲的武士,其勇猛善战的形象,也代表了日本父母乃至社会对男孩们的期许。

钟馗钟馗
关羽关羽

  不得不说的还有一点:五月偶人中最常见的形象除了神武天皇、桃太郎、源义经等日本本土英雄,还有来自中国的钟馗、关羽等。菖蒲、鲤鱼旗、五月偶人,日本端午节的诸般风物背后是祛除病害的期待,这一份期待的源头又指向中国恶日的习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人引进端午节的同时接受了钟馗和关羽却并没有接受屈原,个中似乎也隐藏着关于端午节起源的秘密吧。

  历数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三个国家和地区的端午习俗之后再回头看看文章开关关于屈原的笑话,似乎觉得也没什么奇怪了。端午的起源与屈原相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更可能是恶日习俗发展的结果,但是人们却愿意将屈原视为端午的英雄,这其中自然是对其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与赞许了。既然如此,端午是不是因屈原而生,又有什么要紧呢?

  题图设计:邵竞  素材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张岩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AlphaGo来袭,谷歌在下怎样一盘棋?
  • 中国好人陈光标,与禁烟规定大唱反调
  • 名将关羽为什么死得那么惨
  • 黛玉如何让宝钗意识到自己人格的低劣
  • 《择天记》“纵欲系男神”张峻宁
  • 不是女人无德,而是男人不贤!
  • 在距珠峰峰顶19公里处是什么感受(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