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社会办医不是拾遗补缺,而是活化医疗服务市场的一剂良方,它的推进时刻与公立医院改革的成败密切相关。
“要把社会办医搞好,关键的问题在公立医院的改革,公立医院的体制不进行改革,民营医院就会处在一个瓶颈,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9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在“2017中国社会办医暨医院管理高峰论坛”上表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我们的公立医院不是公立医院,因为93%的创收要靠从给予病人的服务中去挣钱,医院的院长和医生考虑的是怎么创收,这不是公立医院,我们应该把公立医院办成真正的公立医院,把民营医院办成真正的公立性的医院。
就此,黄洁夫表示,我们国家处在一个很好的发展时期,社会办医成功,我们的医改才能成功;我们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调查起来,医改才能成功。只有把社会办医融入公立医院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连在一起,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才会真正的发挥起来。
社会办医六年翻一番
当前,医疗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政府不断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医疗行业,并鼓励优先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早在2010年,作为新医改的主要倡导内容之一,发改委、原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和人社部就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提出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非禁即入”原则亦被提出。
但是,由于壁垒较多,发展依然缓慢。
就此,李克强总理于5月5日表示,“政府该松绑的必须松绑,别再让社会办医四处求爷爷告奶奶!”
此后半个多月后,国家为推动社会办医再添政策红利。
5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社会力量办医能力明显增强,行业发展环境全面优化,打造一大批有较强服务竞争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服务供给基本满足国内需求,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新格局。
尽管《意见》对社会办医在准入、政策支持、监管等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开出了“药方”,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卫生法专家卓小勤看来,对于中央频出的“鼓励”政策,贯彻落实很重要。“光有中央文件,若没有具体实施方案打破原有的限制和阻碍,(推动社会办医)就很困难”。
为此,8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确定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措施,提出建立长效支持机制,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注重利用社会力量补齐健康服务短板,支持发展重大创新药物等,以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事实上,我国年均总诊疗人次多年居全球首位,社会资本办医已成为化解公立医疗机构供需矛盾、提升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重要一环。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社会办医机构44.4万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45%;社会办医院1.69万家,占医院总数的57.2%。2011年至今,社会办医院数量已翻一番。
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过去的说法是“公立医院为主导、民营医院为补充”,现在的说法是“公立医院为主导、民营医院为辅助”,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提供医疗服务的倾向非常明确。为此,有众多专家表明,未来十年,社会办医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而就在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下称“医联体建设”)试点。
《意见》提出,医联体建设与发展要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坚持公益、创新机制,资源下沉、提升能力,便民惠民、群众受益等原则加以推进。2017年,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每个地市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
医联体以公立医院为主导形成的体系框架,似乎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产生一些影响。患者一方面希望能够到医疗机构治愈疾病,另一方面希望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社会资本如何形成品牌,至关重要。
而对于社会资本自身而言,也应该在发展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北大国际医院就此提出了三个定位:一是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二是借助很多优秀的专家群体,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三是提供高端医疗服务。
同时,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也表示,社会办医的难点和关键还是在于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还有,优质的医疗资源能够到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是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优质的医疗人才,能不能到社会办医院来。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