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傅莹出新书 讲述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傅莹出新书 讲述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2018年09月13日 15:46 新京报

  原标题:傅莹出新书讲述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

  9月13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至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携新书《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亮相北京大学,出席北京大学“博雅视界”外事大讲坛2018年秋季第一讲暨新书首发分享会。

  首发分享会伊始,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致辞,他表示:“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她温文尔雅、才思敏捷、刚毅果断。尽管柔声细语,但立场清晰坚定,而且让人听了觉得合情合理、心服口服,形成了外交场上独具特色的‘傅莹方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世界需要更多地听到中国人的声音”,傅莹表示,《我的对面是你》讲的主要是我做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的经历和体会。写这本书的意图,是想说明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沟通所需要的技巧和态度。尤其现在,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相当困难和负面,如何去传播中国信息,如何维护国家形象,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美国不少记者和学者承认,在美国都是美国人在讲中国,但是,即便媒体想找中国人采访,例如找一位专家或学者来确认某个事或者回应一些观点,也很难找到。美国媒体记者已经习惯于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关于中国的二手信息。许多在美国流传的说法,在我们看来是不准确甚至是满怀偏见的,但是因为没有其他信息去对冲,人们往往笃信不疑”,傅莹说,这些年美国出版了不少美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例如白邦瑞(MichaelPillsbury)2015年写的《百年马拉松》,纳瓦罗(PeterNavarro)2011年写的《致命中国》。虽然充满了臆测,也没有严肃的学理分析,但据说在美国还挺有市场。普通美国人看了这些书,会对中国产生误解,甚至是愤怒。

  傅莹强调,如今中美陷入贸易纠纷,从美国媒体和一些官员和议员讲的带有情绪的话语当中,不难看到纳瓦罗、白邦瑞的影子。即便是“301报告”这样严肃的美国政府文件,也不乏纳瓦罗式的捕风捉影。问题在于,当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国进入国际社会大众的视野,当许多国家的公众都希望了解中国的时候,我们如何提供及时和充分的信息?能不能也拿出同样生动的书和文章,去满足世界对中国的信息饥渴?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注意到,《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是傅莹今年的第二本书,两月前,她的《看世界》一书已出版发行。

  《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一书近26万字,讲述作为一名新闻发言人,傅莹如何向中外媒体介绍中国的内政外交;作为一名外交官,如何面对国际上的各种误解和成见,如何客观平和地介绍中国。

  新书的扉页写有“献给我的母亲包立茹”。

  傅莹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曾在外交部工作多年,担任过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2013年3月起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傅莹(资料图)傅莹(资料图)

  谈发布会感受

  “发布会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不愿去看现场的视频”

  “我做过三十多年外交官,走南闯北,经常面对国内外媒体和接受采访,但是,做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努力,是我人生中全然不同的新体验”,傅莹在书中讲述,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都如同一场严苛考试,不仅在现场答问要字斟句酌,而且还有背后海量和艰苦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每次发布会结束时总觉得如释重负,以至于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愿去看现场的视频。

  傅莹回忆,2013年3月4日第一次步入新闻发布会现场时,发布厅被记者挤得满满的,面对强大的媒体阵势,压力感陡然上升,“无数聚光灯在我眼前频频爆闪,灿如星河,估计这一刻自己被拍照的次数比一辈子都多,不可能不深深感到惶恐。”整场发布会讲得口干舌燥,可一口水都没敢喝,因为一端水杯相机咔咔声就会响成一片,“对于我来讲,重要的是不能分散注意力,要保持镇定和专注,实现新闻发布会预设的传播目标”。

  傅莹认为,发布会是“听”的艺术,她希望她的发布会,让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受众观看、收听发布会的时候,都能听到懂、喜欢听、记得住,“若能实现,一切努力就都值得了。”

  谈发布会回答问题

  “‘怼’不是我的本意”

  傅莹写道,日本记者在她的发布会上举手发问比较少,据说是不愿被怼,怕丢面子。2017年,国内媒体对她回答CNN记者提问和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报道中,也有不少以“傅莹怼美国记者”、“傅莹教你如何怼回‘刁钻’问题”等为标题。“其实,以‘怼’的方式与外界打交道,并不是我的本意,如果真的是一遇到不舒服的问题或者批评就‘怼’,不一定总能实现传播的目的。

  傅莹认为:在国际论坛场合,或者是在新闻采访的一问一答中,无论是问者还是答者,都需要用坦诚和智慧去赢取听众,可以批评对方,也可以展现自己的观点,双方精彩的对话才是公众所期待的。

傅莹(资料图)傅莹(资料图)

  谈人

  “钱其琛对于我是一位既严厉但又充满关怀的领导和老师”

  书中,傅莹谈到了一些她接触过的领导干部,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的钱其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例如,信春鹰、李连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何绍仁等。

  “我在外交生涯中崇拜的‘第一人’是周恩来总理,我主要是从历史和档案中了解他的理念和外交技巧,深受教益。第二位就是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了,他对于我是一位既严厉但又充满关怀的领导和老师。我曾经有两年主要给钱外长做翻译,他的含而不露、专注、坚定和宽忍,对我影响很大。”

  “我经常请人大机关的同事帮忙审改答问要点,请他们用挑剔的眼光帮助把关。每次他们都会提出很多重要的修改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信春鹰就是我最严厉的老师之一,她的审核被我们视为‘权威质检’。曾主管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工作的副秘书长李连宁也是一位法律专家,在我最初筹备记者会时为我引路,并持续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

  “发布会的准备期间,何绍仁一直与各家媒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记者关注的方向比较了解,因此他总能找到大会希望释放的信息与记者关心的问题之间的交集点,让记者有机会提出公众集中关心的热点问题,也让我有机会释放大会的重要信息。”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撰稿/王姝 何强

  书摘(节选)

  新闻发布会之前的突发事件可能来自任何方面,例如,2016年我就曾面临考验。那年3月4日上午十点半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预备会议刚刚结束,我走出大礼堂,秘书肖茜迎上来,凑近我耳边说:中纪委网站发布了消息,王珉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王珉是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原省委书记。当时距离新闻发布会开始还有二十多分钟,而我不仅对王珉其人没有什么印象,对他的违纪情况更是毫无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对这样的重大新闻,记者们会第一时间注意到,并且一定会在发布会上提出相关问题。反腐败一直是公众关心的高热度话题,我对回应这方面的问题已有所准备,然而,对这个涉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具体案件,我必须有更具备针对性的回应准备。人民大会堂的于清处长帮我们找到一间安静的小厅,肖茜从备用资料中找出关于反腐败方面的更多资料,我开始调整原来准备的关于反腐败问题的答问要点。同时,助手们从各种渠道收集更多信息。

  我事后想,如果是在走向发布会的最后一刻听到关于突发情况的消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构想出能让媒体和公众满意的回答,那一定是很困难的事。有了这次“意外”,我和团队更加重视关注发布会之前24小时的突发事件,尽可能对任何新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和准备。

责任编辑:吴金明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