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为什么说《今日简史》不值一读?

为什么说《今日简史》不值一读?
2018年11月16日 20:11 新京报
原标题:为什么说《今日简史》不值一读?

AI、算法将瓦解“自由”和“平等”?

 

一个幽灵,一个机器的幽灵,在整个当今世界游荡。为了这个幽灵的全面降临,当今世界的所有阶层,都或惶恐不安或激动不安起来。面对这个幽灵,没有谁对自己的未来和命运可以说出一句确定的话。这个幽灵是AI和算法。

当然,遭遇一场席卷一切的技术革命,人类早已不是第一次。例如之前的工业革命、电力革命、电子技术革命、基于互联网的信息革命。但是这一次,显然有所不同。

    

当博尔特在百米竞赛上跑进十秒时,人类依然会将此作为一种荣耀,而事实上,任何一辆当代的汽车十秒之内都能从静止开始跑出一百三十多米去,远远把博尔特落在后面吃灰尘和尾气。但汽车的存在,丝毫不影响人类对自己不断挑战身体爆发力极限的尊严感。但一旦李世石和柯洁完败于一台机器之后,人类围棋冠军的荣誉和价值感无论如何都开始不可挽回的滑落。

后一种场景,被直接威胁的,是你作为一个人类存在的尊严。因为,人类对自己作为已知世界的顶端生命的认定,显然不来自奔跑速度,不来自体力,而是来自在现实世界中最高的智力地位。现在,这个地位受到了某种看似根本性的挑战。

尤瓦尔·赫拉利 1976年生,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国际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

于是,对于未来技术与人类看似岌岌可危的未来命运,各种断言、预言,都成为了当下最为迫切的核心议题。于是,《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必然——对塑造我们未来的12种技术力量的理解》和《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样的书籍进入了当下阅读圈的中心位置。事实上,这些看似充满技术含量的宏大未来学书籍充满了各种似是而非的粗劣判断,只要你对若干细节和概念深加追究。在此,我们先把凯文·凯利放下,转向“简史大师”赫拉利,趁着他最近出了一本《今日简史》,恰好作为还冒着热气的活标本来做一番解剖与验证。其他那几本之前被火热追捧,影响了大家对未来判断和今日心情的超级畅销书,容笔者日后有机会再一一说来。

《今日简史》并非赫拉利此书的原题,原题是《21世纪的21堂课》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

。当然,这里面的21个议题,确实也是与今日的核心话题有关,因此,看做对今日人类遭遇挑战的一场讨论、一段简史,倒也不失为一个合理的名义。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Yuval Noah Harari,版本: Spiegel & Grau  2018年8月

赫拉利提出的主导话题,便是今日人类社会遭遇到了和即将遭遇更为猛烈的AI和生物技术的冲击,从而使得之前的人类对人类自己的整个定位、看法和价值观、社会制度都将被颠覆。其中,无论是自由主义价值观,还是民族主义抑或是宗教都正在失去其根基,无力有效应对未来社会和未来科技的冲击。用赫拉利最为喜好的修辞,就是“旧故事”面对新问题,正在失去其有效性。

其中,全书的主体,是赫拉利认为“自由主义”故事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在算法和大数据面前,都将站不住脚。而这一变化,也将带来个人价值的瓦解——而这恰恰是当代人类社会整个运行其上的基石。

赫拉利得出这些结论的推断过程,看似气势如虹,但如果你细究其中的概念和细节,问题就来了——

“在政治上,自由主义相信‘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所以它赞成民主选举。”

“自由主义相信感受,相信自由选择,但这些概念其实并不自然,也称不上久远。过去曾有几千年的时间,人类相信权威来自神祗,而非来自内心,该推崇的是神的话语,而不是人的自由。到最近几个世纪,权威的来源才从天上的神变成有血有肉的人。”

“然而很快,权威的来源可能再次改变:从人类转到算法。在过去,神的权威是靠宗教神话建立的,人的权威是靠自由主义这套故事建立的。至于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则可能建立起大数据算法的权威,同时完全推翻关于个人自由的信念。”

 

这三段文字,看似逻辑清晰,实则处处漏洞。在政治上,自由主义之所以被推行,绝不是能保障最好的选择,而在于它能让每一个人负起责任。而且自由的概念,也绝不是最近几个世纪的故事,它的脉络和人类对于神祗的信仰一样久远。在公元400多年前,苏格拉底和他的一群追随者就践行着对一切都进行质疑的理性自由。而且这一理性自由的传统,一直成为了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文明中的一种基本原则。而苏格拉底以自己生命为代价实现的故事,也恰好证明了支持民主绝不是因为民主必然保障好的结果,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就是被雅典公民大会投票判处死刑的。

在弟子告诉他有机会逃脱的情况下,苏格拉底选择了接受被判决死刑这一结果。他表示,既然自己选择和参与了这个城邦的规则,那就应该尊重这个规则带来的结果,而这恰恰也是对他自己的自由选择所负起的责任。

(参见柏拉图的《克利同篇》,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因此,自由做出选择被推崇为一种价值和规则,绝不是因为它给大家打包票许诺一个最优最佳结果一个完美世界,而是这个规则能让每个人真正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无论选择的结果是好是坏,这样个人才能从一种幼稚状态进入一种成熟状态。

因此,赫拉利对于自由主义的理解,几乎是一种菜场大妈的水平,将自由主义看作带来福利和让自己占到便宜的工具,而不是一种人类内在价值本身。

赫拉利对算法与意识的理解,不敢恭维

“生物技术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融合之后,大数据算法有可能比我更能监测和理解我的感受,而掌控一切的权威也可能从人类手中转移到计算机手中。”

魔鬼都在细节中。第一,“大数据算法有可能”之中的“有可能”这样的措辞,赫拉利经常使用,以留下技术和逻辑的打圆空间,但事实上,整个句子不是“有可能”或者也“不可能”的讨论,而是在制造“必然如此”的恐吓效果。赫拉利也正是依凭着这样的各种效果惊人的断言震惊世界,成为一个阅读事件,成为关于未来议题讨论的热点人物。但这些判断,往往都只是外行的耸人听闻而已。

第二,“大数据算法……比我更能监测和理解我的感受。”在这里,赫拉利表现出了对算法的纯然无知。算法从来都不能“理解”什么感受。算法,只是一整套的数学模型,输入一堆数据,它就能计算输出一个结果。如果有足够多的相关数据和足够有经验与才能的工程师来训练和调教这个模型,模型就会调试到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根据输入数据得出的结果,与现实中的变化结果尽可能的接近吻合。所以,算法就是一套从之前的状况来判断预测一个结果的计算方式,比如气象预测的计算,比如根据你之前听的音乐来推荐给你新的音乐。其中,发生的只是依据某个模型进行计算和预测,甚至简单到依据某几个标签

(比如你之前听的音乐的类别)

来对新信息

(比如新音乐)

进行分类而已。

而“理解”是什么?当我们说,我理解某个人,理解某件事,理解某个说法时,我们说的不单是我们能预测他下一步要做什么,而且还包含着我能拥有对方或当时场景相通的感受的意思。这里面,涉及了“意识”和“智能”的区别。

《今日简史》,

作者: [以]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8月

吃一个苹果,感觉到苹果的甜,与分析出苹果的成分,分解出其中的果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得到的价值和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而对自己享受到苹果的甜这种感觉的感受,才是一种意识行为。意识,就是能感觉和知道自己现在的感觉和知道的能力。关于“意识”漫长和浩瀚的辩论几乎就是一部人类哲学史,在这里我采用泰格·马克先生

(MIT物理学教授,未来生命研究所创始人)

所提出的最宽泛但也最直观的定义:“意识就是主观体验

(Consciousness= subjective experience)

”,“如果你感觉‘这就是现在的我’,那么你就拥有意识。”

这种能力,绝不是现在的机器和算法所能拥有的。所以,生物算法技术至多能对你的身体内分泌和神经冲动层面进行数据追踪,但不能“理解”你整个过程的感受。这些数据对应的感受,依然需要人类工程师来以他的人类经验进行研判,打标签然后再给予算法。因此,算法能表现出某种智能的特征,但这绝不是拥有理解能力的“意识”。

“意识”问题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是最高等级的困难问题,是迄今尚未进入的领域,而意识问题所对应的恰恰是人类社会和个人生存的核心问题——价值判断——说简单点,就是你活生生的三观和喜怒哀乐

(情绪也是一种价值感的表现,比如柯洁输棋之后会哭,但Alpha go不管输赢,都不会有情绪,因为下棋输赢这件事对一套算法程序来说,是不存在价值感的)

。对此,同样也以关注AI技术影响和人类未来问题而闻名的泰格·马克有着远比赫拉利更为专业和负责任的讨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去阅读他的近作《生命3.0》,其中的逻辑和内容在此就不作展开了。

     

而赫拉利对于生物技术的进步,带来对人类身体全面监控而导致的个人自由意志丧失的预判,也充分说明了他对人类本身缺乏理解力。事实上,不需要纳米级的生物探测器,当今社会的人类早已经处于对自己身体的大量科学监控和预测之中了——比如,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尼古丁-肺叶损害,这是一个近乎1+1等于2的预测公式。但是,人类依然在吸烟,因为人类生命遵循的绝非结果最佳导向,人类生命所在乎的更多是我的事情我做主。这也是为什么,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先生提出全纽约禁烟时掀起了轩然巨波。重点所在不是健康,而是个人选择不健康的自由与权力。而公共场所禁烟,所遵循的原则和尊重的价值,也不是健康这个科学事实,而是其他人选择不受二手烟影响的自由和权利。

     

正是这种对于人类本身的理解乏力,让赫拉利处处得出各种看似有趣实则幼稚轻浮的判断。就如同一个刚开始参加讨论会的中学小男生,他对于任何现有的人类议题和传统都能在极其短促的篇幅中得出相反的结论,这并非因为他进入了常人没有进入的秘密之地,而是因为他压根没有跨过一个成熟人类的认知门槛,没有进入过常人进入的真实境况。

《人类简史》,作者: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译者: 林俊宏,版本: 中信出版社,2014年11月


赫拉利的前两部著作,都高居畅销榜首。

这样的例子《今日简史》中随处可见,限于篇幅,在此再摘录一例分享:

     

“以典型的‘茶党’支持者为例,这种人可以一边坚决反对政府福利政策,一边坚持支持美国步枪协会,还说自己虔诚地信仰耶稣基督。耶稣难道不是比较热衷帮助穷人,而不是把自己搞得全副武装吗?”

赫拉利以此例子和其他若干例子来证明人类自身的心智内部是四分五裂,没有一致性。

对美国“茶党

(Tea party)

”稍稍略知一二的人,看到这段几乎都会喷出一口茶来。茶党作为美国近年重新兴起的保守主义组织和运动,从来都不反对帮助穷人。他们支持和宣扬个人独立和奋斗精神,鼓励更多社会组织来进行慈善和福利活动帮助到穷人,他们反对的是政府以福利的名义强制征税来剥夺个人财富积累空间。而支持持枪权,更是为了让个人拥有更多保护自己的权力和空间,而不是将自己的安全和保护自己的权力全部让渡给一个国家机器。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这两项主张与虔诚信仰耶稣基督毫无违和,而且恰恰更接近这个信仰所意味的个人责任感。

因此,茶党这一案例,恰恰证明了人类心智有时表面上看似矛盾其实内在有着真实连贯性。而赫拉利对当今世界的重大议题进行探讨时,往往总是在这些表面上做貌似机智其实反智的连连看。

笔者原计划对赫拉利先生《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三部曲全面进行一次批阅和反驳,因为其中冒出的种种伪概念伪判断伪问题,因为其超级畅销书的地位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对于人类自身未来的种种预判和氛围的一部分。但限于时间和篇幅,此次先处理了《今日简史》一书。

 

作者:殷罗毕

编辑:走走

校对:薛京宁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