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京报评“菏泽取消限售事件”:舆论反应有点过头

新京报评“菏泽取消限售事件”:舆论反应有点过头
2018年12月19日 18:57 新京报

  原标题:“菏泽取消限售事件”,舆论反应有点过头

▲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2月18日晚,山东菏泽一则关于取消住房限售政策的通知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舆论对菏泽楼市调控反应过头了 

  这个名为菏泽市《关于推进全市棚户区改造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取消新购住房限制转让措施。而这个限售措施出台于一年前,当时的文件规定:“对主城区和住房成交量高、房价稳控压力大的县区实行新购住房限制转让措施,即所购买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取得产权证书至少满2年后方可上市交易,非本地居民购房限制转让时间不少于3年”。

  对于这个被媒体解读为“打响楼市调控第一枪”的举措,山东省住建厅先是表示菏泽的文件“没有报备,已经要求菏泽住建局尽快进行政策解读”。随后媒体报道,山东省住建厅人士回应指出:关于房地产调控,山东省住建厅和国家的调控政策是一致的,采用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管控措施。因为各地方城市情况不一样,在政策方面也不是一刀切,省住建厅不干涉各个地方住建部门的具体政策。   

  如果山东省住建厅这个有关人士的回应是真的,这意味着,除非遇到更大的舆论压力,菏泽市取消限售的政策会成为现实。   

  对于菏泽取消限售,一方面,我认为舆论的反应有点过头了,这不过是个非热点的四五线城市调控政策的微调,并不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站在中国经济的大局和房地产市场当下的具体情况,一些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取消限售等措施,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微调,稳定市场预期,完全是必要和可以理解的    

  众所周知,本轮房地产调控始于2016年的“9.30”政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各地出台了从限购、限售、限贷、限离等一系列调控措施,调控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调控程度之严厉,都可谓空前。   

  以限售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接近90个城市出台了限售措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高层一方面不断强化房地产调控的预期,不断强调“房住不炒”的定调。特别是在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上,罕见强调“下决心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决心之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在加强调控的同时,不断强调加快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设。

▲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房地产市场已经告别高烧 

  从房地产市场看,经历两年多的调控,到今年上半年,整个房地产市场已经趋于稳定,遏制投资投机的政策目标基本已经达到。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也在悄然变化,随着市场的稳定,房价上涨的预期也在改变。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整体已经明显降温。   

  第一,从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看,从下半年开始,房价上涨的动力基本衰竭,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热点城市房价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包括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二手房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情况;    

  第二,土地市场明显降温,无论是土地溢价率,还是土地市场的温度,都和去年不可同日而语。前11个月,全国300个城市住宅类用地平均溢价率为7%,较去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土地流拍也创下2014年以来的新高,土地市场被视为房地产市场的先行指标,从土地市场的情况看,房地产市场降温已成为定局;    

  第三,从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以及景气指数等指标看,房地产市场已经告别高烧,回复常态,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已经从看涨向看跌转变;    

  最后,开发商对市场判断趋于谨慎,一些开发商喊“活下来”,一些开发商开始“去地产化”。这都意味着,房地产市场整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我在2017年年底预判,2018年的房地产市场将非常困难,政策进行微调是大概率,是基于对房地产大周期的基本判断。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就中国经济而言,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2019年中国经济,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央强调要增强优惠意识,重申要“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稳”可以说是明年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中央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稳地产”的说法,但稳定房地产市场,也是稳经济的应有之义。在房地产市场已经明显不同于过去的情况下,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稳定房地产市场,避免房地产市场出问题,是必要的。    

  但这不意味着又鼓励房价上涨,放弃“房住不炒”的基本理念。抑制投资投机是长期的,但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具体情况对调控政策调整,更加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如果后续有城市跟进调整,也不必大惊小怪。    

  □马光远(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闫宏亮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