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华西村小岗村 苏浙沪皖几个“明星村”怎么过年?

华西村小岗村 苏浙沪皖几个“明星村”怎么过年?
2019年01月30日 07:00 上观

  原标题:华西村、小岗村、余村、马桥村,苏浙沪皖四个“明星村”怎么过年?

  小岗村:40多年前那个春节恍若隔世

  陈抒怡

  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却不急着置办年货。只要天气好,他就搬把椅子,坐在自家开的“金昌食府”门口晒太阳,气定神闲。

  严金昌有7个孩子,除了嫁到外地的一个女儿,其他6个孩子分别开了饭店、超市和公共浴室,都在小岗村的友谊大道上。在他家饭店的后厨里,挂着100只咸鸭和百来斤腌肉,这些是严金昌过年的底气:“不用置办年货,天天都有菜。”

  时间拨回到1976年的春节,当时的严金昌可不敢有如今这份悠闲惬意。这一年春节,他在外面工作没回家过年,老伴韩秀英买了2斤肉舍不得吃,她告诉一年沾不到荤腥的孩子们,要等爸爸回来一起吃。韩秀英把肉放进篮子里,挂在钩子上,谁知夜里猫把这块肉扒拉了下来。等年初五严金昌回家,孩子们哭着告诉他,过年没吃着肉。

  严金昌的妹夫关友江家,那些年的年关也不好过。为了生活,关友江曾经扒着拉煤的货车,去南方讨过两次饭,煤车上,风一吹,灰头土脸;下了车,红着脸刚一张口,却被人骂成“懒汉”。有人告诉他,春节的时候讨饭比较容易,但关友江还是狠狠心买了2毛钱一挂的鞭炮,回家过年。

  穷则思变。1978年年底,包括严金昌、关友江等在内的小岗村18位村民在一份分田承包的文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大包干”,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标签。

  “大包干”后的第一年,村里大丰收,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以往5年的总和。严金昌记得,家里的粮食都堆不下,只能堆到外面。到了年关,家家户户杀猪、杀鸡、宰羊,高兴得不得了。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的儿子、当时年仅6岁的严余山也对那年的春节记忆犹新。以前,每天早上还没睁眼,他就琢磨着能不能找点东西吃。但在“大包干”第二年,一下子不用为吃发愁了。那个春节,他换上了新衣服,到各家串门喝“杀猪汤”,当地人说的杀猪汤,其实就是杀猪后做成的各种菜,包括红烧肉、炒肉丝、炒猪肝……全村人喜气洋洋,小孩们嬉戏打闹,年味十足。

  不用为肚子发愁了,小岗人开始谋求更红火的日子。1993年,离春节还有13天,严余山背上煮鸡蛋、水果和换洗衣服,坐拖拉机出村,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寻找致富的机会。

  留守的村民也没有停下脚步。在小岗村时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的建议下,2008年关友江和二儿子开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大包干菜馆”,之后,他又率先将手中的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每亩能获得800元流转费。“我算过账,土地流转等于收入不减少,而且劳动力解放出来了,可以甩开手干别的事。”如今,关友江的“大包干菜馆”一年能赚十几万元,生意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在外面见了市面,又返乡创业的严余山成为小岗村党委委员。这个春节,他的日程表已经排满。前几日,严余山接到上海朋友的电话,告诉他全家要到小岗村过年。朋友来了也好商量,严余山正通过引入科技和资本,计划实现小岗村的新一次振兴发展。“小岗村”品牌,已折算无形资产入股成立小岗村技术有限公司。

  这几日,小岗村友谊大道上的红灯笼已经亮了起来,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年将至。

  华西村:全村期待着“村晚”欢聚一堂

  于量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文体活动中心里,计丽静正带领演员进行排练。作为“天下第一村”每年的一项保留节目,华西村的春节晚会将于小年夜晚6点在这里准时举行。

  计丽静来华西村已经19年了。2000年,华西村从各地招募专业演员,组建自己的演出团队,计丽静就是那时被华西村从江苏省锡剧团“挖”来的。2003年,计丽静受命担任艺术团团长。

  这个由58名演职人员组成的艺术团,如今已在江阴一带家喻户晓。除了承担了村镇大大小小的日常演出和接待任务以外,计丽静还时常带队参与江阴市乃至江苏省的各类大型文艺活动。而华西村“春晚”则更是艺术团每年开年时的一件“大事”。身为艺术团团长和“春晚”的“总导演”,计丽静每年此时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春晚’的节目既要正能量、主旋律,又不能完全是宣教式的,不然大家肯定不爱看。”计丽静说,每年华西村“春晚”的节目单,都是精心策划和反复推敲的产物。一方面,“春晚”要紧扣时事,对前一年进行回顾和总结;另一方面,节目形式又要不断推陈出新,照顾到村里老老少少的口味,真正做到“喜闻乐见”。

  计丽静说:“设计思路上,我们的‘春晚’和央视春晚没啥两样。”

  对于即将上演的这台“春晚”,计丽静对记者进行了小小的“剧透”:“我们排演了一个情景歌舞剧《春天的故事》,围绕的就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主题。同时,我们也设计了一些对年轻人胃口的东西,比如我们今年就有一个歌曲串烧,唱的都是抖音上的那些‘神曲’和去年一年里热播电视剧的主题曲。”

  华西村的“春晚”也强调参与性,除了计丽静和她的团队,生活在华西村的人们,不仅要在台下看,还要上台演。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就是今年“春晚”的参演人员之一,他除了要参加合唱,还要在互动游戏环节一展身手。

  在孙海燕看来,华西村人虽然依旧重视传统,但是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与都市人已别无二致:“尤其是年轻一辈,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几年,过年时出过旅游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基于这一点,华西村的“春晚”自2013年起,将时间从年三十调整到了小年夜。

  观念变了,时间变了,但华西村的“春晚”依然是华西村人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年俗”。小年夜这天,可容纳2500余人的文体中心将会坐得满满当当,全村老少都将欢聚一堂。除了欣赏台上的文艺演出,华西村的领导班子还要上台为每家每户发红包、颁发敬老奖。一场“春晚”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凝聚起了人心。

  “每年排座位是个难题。去年他家坐在靠边的位置,那今年就要靠中间;去年你家靠后,那今年就要靠前。凡事都得讲究个公平嘛!”计丽静说。

  余村:守着绿水青山日子年年有余

  肖彤

  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依旧有不少旅游车停靠路边。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之后,余村很快关停了所有矿山和水泥厂、化工厂等污染环境的企业。经过两三年,村周围的山林开始绿了起来,满山的毛竹也长起来了,村里的农家乐也开出来了,全村人均收入超过了4万元,大部分人家买了小轿车。

  日子好了,余村年年有余,街坊邻里大多换上了热水器,可余村村民洪斐然家里,还留着余村仅剩的几口澡锅之一。

  澡锅是安吉农家的风俗。冬日里土灶上一口1.5米左右的铁锅,锅下干柴烈火,锅里热汤氤氲,用烫板垫坐在锅底,洗起澡来浑身舒爽。余村人年三十洗澡,依老话讲,讨个干干净净过年、辞旧迎新的彩头。余村人俞阿姨说,小时候澡锅是仅几家才有的稀罕物,有的生产队就一户人家有,到了年三十,大家排队上他家洗澡。那时候没自来水,要木桶从河里挑水,一担水挑来二三十个人洗。后来,余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澡锅,用上了自来水,澡锅洗澡也不再是除夕夜独有的福利。再后来,村里又只剩几家还留着澡锅,毕竟洗惯了。与记者说话间,俞阿姨刚接了电话,儿子儿媳就在回来的路上。现在家里洗澡,儿子儿媳烧一锅水,她和丈夫烧一锅水,老一辈一个人洗一锅。小孙子洗澡,还要专门准备玩具。

  李溪亭是村里舞龙队的成员。3年前,村里把年三十晚上放鞭炮的年俗改成了锣鼓舞龙。那年夏天,村里排练了好几个月,带出了银龙荷花、锣鼓几支表演队,后来经常受邀参演节目。锣鼓舞龙的新年俗,是大年三十村民表演队敲锣打鼓舞起长龙,在村子里走街串巷。舞到人家门口,有的农户客气,就邀请锣鼓舞龙队进家表演,给一点喜糖、红包,图个热闹。李溪亭说,10人的舞龙队现在配合熟练了,表演前就排练两个小时,年三十那天,他会在舞龙队,妻子会在锣鼓队。

  变化总是有的。余村的农户,不少人喜欢烤火,有人指着地上大的火盆说,火盆用了十多年,以前烧从山上砍的柴,现在大家都烧机器制作的再生炭。葛元德的儿子葛军,以前在杭州卖手机,三年前决心回乡创业,去年开了“两山文创阁”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的文创产品,葛元德在家帮儿子看店。他说,小店虽然刚刚起步,但余村的客流和“两山”独特的题材,3个月能赚5万元左右。

  毛桥村:游客慕名远来增添不少人气

  于量

  上海嘉定区毛桥村,与江苏太仓毗邻,至上世纪60年代仍是遍地农田,是上海市郊一个典型农村。过去,每年过年前的这段时间,毛桥村的主妇们都是忙碌的。这种忙碌源自于农村对于过年的种种“讲究”。高建兰26岁那年嫁到毛桥村,现在已经69岁了,她记得往年这个时候,家里已经在大扫除了:“腊月廿三要送‘灶君公公’,在这之前家里里里外外角角落落都要打扫干净,被子被单也都要洗一遍。”

  在毛桥,过年前的每一项准备工作都是有“讲法”的。比如,屋檐上要插上冬青枝和芝麻杆,寓意“四季常青”和“节节高”;又比如,包汤团叫做“百岁圆”,寓意“长命百岁,阖家团圆”;而炒花生则叫作炒“福禄”,寓意来年“福禄双全”。高建兰还强调:“家里有小孩子的,过年前炒‘福禄’一定不能炒得太早。小孩子嘴馋,炒得太早,还没等到大年夜就全吃完了。”

  物质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主妇们过年前的忙碌。高建兰的邻居陈琴芳今年65岁,她记得当年为了准备过年时的鸡鸭鱼肉,要到浏河对岸的江苏太仓去买:“凌晨两三点钟就要出门赶去排队,去晚了就啥都买不到了。”

  时过境迁,作为全国3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毛桥村发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先后获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作为集“健康、生态、小吃”三大特色为一体的上海乡村旅游综合体,“毛桥集市”去年6月至11月,累计接待游客达25人次。

  毛桥村出名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为这个村落增添了不少人气。76岁的朱成龙和74岁的毛兰婷老两口在毛桥村生活了一辈子,他们家的院子紧贴着“毛桥集市”。朱成龙说,天气暖和时,他们每晚都要去集市散散步:“以前一到晚上,村里黑灯瞎火一片。现在集市搞起来了,环境好了,人气也旺了。”

  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两位老人则表示“笃定”得很,无需特意准备些什么:“想买点什么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嘛!村里的便民超市应有尽有,去华亭镇的大卖场也方便,骑自行车一刻钟就到了。”生活富足了,曾经过年的那些“讲究”如今大多“化繁为简”。朱成龙说:“以前年夜饭一定要烧一条鱼,但放在台面上,只能看不能吃,这叫‘年年有余’。现在天天像过年,年夜饭真烧条鱼,大家还未必有胃口吃。”

点击进入专题:
2019年春节春运·等你归来

责任编辑:张玉

华西村小岗村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