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国产大豆为什么拼不过美国?专家这回算是讲清楚了

国产大豆为什么拼不过美国?专家这回算是讲清楚了
2019年02月25日 15:58 新京报

  原标题:国产大豆为什么拼不过美国?专家这回算是讲清楚了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大豆振兴”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是大豆纯出口国,如今大豆却九成需要进口,去年进口下滑的背景下也从国外买了8803万吨。二十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科技部“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规划组组长王涛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详谈中国大豆乃至中国农业的短板与痛点,“农业是我们现代化的最后一块短板,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绝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去年中国买了8803万吨大豆

  在国际农产品的竞争中,大豆一直都是关注度最高的领域,同时也是竞争最小的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及巴西、乌拉圭、阿根廷等国家占据了90%以上的出口份额。中国则是主要的进口国之一。据海关总署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为8803.1万吨,同比下降7.9%,这也是7年来首次下降。尽管如此,大豆进口量也占进口粮食总量的80%以上。

  大豆关系着居民油脂需求的供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油脂消费量快速上升,统计数据显示,到2016年,我国居民年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上升到24.80公斤,每人每年消费将近50斤油脂。国内的产量,远不足供应,权威数据显示,2016-2017年,我国植物油消费达3568万吨,其中国产油脂约1100万吨,自给率仅30.8%。

  在原料层面,这一比例悬殊更大,在国新办上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官员表示,“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大概在1.1亿吨左右,而我国大豆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85%的大豆需要进口。”

  数据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纯出口国,此后才开始逐渐转变。“一方面和生活水平提升,油脂消费量提高有关,一方面也和国内大豆竞争力低下,种植面积减少有关。”王涛说。

  为什么东北农民不愿意种大豆?

  东北是大豆最重要的产地之一,但在东北,种植面积一直在下降,“在东北,农民最喜欢种的是水稻和玉米,因为这两种作物,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的生产,农民把地交给公司去种,从播种到收获,全都是机械化,农民什么都不用做,甚至可以出去打工赚钱。大豆的机械化程度则很低,很大程度上还要靠人力去种,谁愿意?”王涛说。

  即便靠人力种植,大豆的效益也远远比不上其他作物,“我们的大豆,单产低,出油率低,机械化的程度低,生产成本高,价格也比进口的高,榨油企业不愿意选择国内的大豆。这一点,只要看大量的榨油企业分布在广东到大连沿海一带就明白了——大部分原料是进口的,沿海显然离原料更近,运输成本更低。”王涛说。

  依存度太高 粮食安全的痛点

  85%的大豆依靠进口意味着什么?“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太高了,很容易被卡脖子。大豆进口一直都是贸易摩擦产生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很长时间以来的痛点。一个大国,不允许有这么高的依存度。”

  其实,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过高的,不仅是大豆,高粱、白糖等,进口量的排行,均在世界前列。而另外一些主要粮食,如玉米,尽管种植面积更大,产量及储量庞大,但国际竞争力却同样不足。“这些年来,玉米的种植面积一直都很大,最高的年份,达到5亿亩,这给储存、财政支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一些粮食企业,却宁愿选择进口玉米。因为价格差别太大,进口玉米的到港价是5毛多,国产的玉米,没有运输费用、关税等,价格却达到1块以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太低,成本太高”。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豆振兴计划,农业部随后发布的文件,把提升大豆产量作为“调整粮食结构的重要举措”。

  “大豆至关重要,不仅关系着居民油脂消费的供给,也关系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王涛说。

  按现在效率 中国要种8亿亩大豆

  如何增加国产大豆的供给?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约为1.27亿亩。农业农村部表示,要在2019年增加50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但同时,农业农村部官员在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未来“以进口大豆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

  真正的突破口不在于种植面积的增加。2月21日,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推进现代种业提挡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等多项农业现代化目标。而在此前两天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同样提出了“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等目标。

  “在大豆生产效率没有出现质的变化前,确实很难改变进口格局。”王涛说,“以现代的生产力衡量,要满足国内的油脂供给,大豆种植面积至少要达到7、8亿亩,这是不现实的。正如农业农村部相关文件所显示的,恢复种植面积的同时,更要加强科技攻关、加快生产模式调整。美国几十年前就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

  美式“科幻”装备 中国不缺

  那么,美国究竟做到了什么事情?

  “一片广袤的农田中,地上布置着传感器,天上盘旋着无人飞机,它们把土壤中的水分、肥力、农作物的长势、病虫害等数据传输到太空中的卫星上,卫星又传输给地面上的农场工人,工人通过无线遥控,控制无人驾驶的拖拉机播种、施肥、收获,控制自动灌溉系统浇水”……

  这是欧盟一位农业部长对欧洲农业发展方向的憧憬,且并非科幻式的想象——在大洋另一端的美国,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实。

  大豆的难题,是中国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困难中典型的案例。在现代化的历程中,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农业,已经落在现代化的后面,“农业是我们现代化的最后一块短板,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现在,到了补短板的时候了。”王涛说。

  美国的无人机、卫星、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动灌溉,这些东西中国缺吗?并非如此。王涛说,“在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生产中,已经达到了60%的机种机收。我们的专家也研究出了无人驾驶拖拉机,通过卫星传输数据,进行全自动化的农业生产。”

  真正的科学种田不在于种子化肥

  既然具体的科技水平不是短板,那短板究竟在哪里?在王涛看来,农业的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更是观念、生产模式乃至乡村治理模式的现代化。

  所谓真正的农业现代化,王涛认为,“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正是观念转变的表现。其次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现代化一定是适度规模的生产,传统的家庭生产模式很难实现现代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地方,一家人的地都分成好多小块,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但确实是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王涛说。

  真正的科学种田,不仅是种子、化肥和农药的问题,王涛说,“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有工业思维、工程思维,在整体的生产中应用更多的科技成果,这就需要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几分地的小块种植,不可能真正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

  要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适度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传统的家庭生产模式之间如何协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的农业转型升级意见,都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生产衔接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王涛看来,这恰恰也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难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基本的经营模式,其核心是为了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王涛觉得,农民进城以后,多是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不高的工作,等到他们年老干不动了,至少还有土地能保证他们基本的收益。“即便未来我们的城市化率达到70%,仍有几亿人口住在乡村,这就是保护小农户的价值所在。”

  不过王涛认为,保护小农户的措施,只是阶段性产物,“在解决小农户竞争力的问题之后,农业生产最终要适度规模化,那就是农业生产的‘二次革命’完成的时候。”

  “要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王涛说,“怎么才能体面,除了更好的收入状况、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之外,还要把农民从艰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面朝黄土背朝天、依靠人力来生产的方式,不能使农民变得体面。”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不论过去的农业机械化,还是未来信息化主导的智能化生产,都是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上的。甚至生态、宜居的问题,也要靠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现代技术来解决。可能有人觉得,农药、化肥、大机器不进农村,才能保留自然生态,其实不是,如秸秆、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本身就会造成污染,要合理地处理和利用这些东西,还是要靠科技。”王涛说。

  王涛认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其实已经很清晰,从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到科技现代化、装备现代化,进而实现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此外,最重要的,则是人的现代化,这就需要从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多方面入手,最终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受访者介绍

  王涛: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参与国家农业农村科技规划和政策研究。现担任国家科技部“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规划组组长,承担科技部战略研究课题《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研究》。2017年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闫宏亮

大豆王涛现代化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