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农田无人机“飞手”月入十万?这位陕西小伙说没那么好干

农田无人机“飞手”月入十万?这位陕西小伙说没那么好干
2019年06月04日 13:21 新京报
原标题:农田无人机“飞手”月入十万?这位陕西小伙说没那么好干

  陕西新型职业农民石宇锋说,虽然挣钱数字夸张了,但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这个有趣又有意义的行业

  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广阔的关中平原上,当下正活跃着一支精干的无人机飞行队。天刚亮,植保无人机“飞手”已经到达农田,查看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与程度,在地头确定防治方案,配制农药,测量作业面积,一切准备就绪后,无人机起飞开始不知疲倦地工作,但如果气温超过30℃,蒸腾量过大影响药效,就要先暂停一段时间了。一天的工作完毕,有时已经是凌晨两点了。一个地块结束后,还要奔赴下一站。这种连轴转的状态,植保无人机飞手要从5月一直忙到9月。这支飞行队属于陕西渭南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是一个叫石宇锋的“90后”小伙子,真正投身农业仅6年。今年初,石宇锋就荣获了“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称号。

  石宇锋(中)介绍无人机作业方式。受访者供图

刚开始起飞5架“坠毁”3架

  2010年,18岁的石宇锋应征入伍去了新疆库车,“正是那段难忘的参军经历,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直到今天,说起那段军旅生活带给自己的历练,小伙子语气里都充满自豪。

  石宇锋是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人,2012年退伍后,他回到家乡,没有过多的纠结犹豫就投身到家里的农技事业。此时的石宇锋已经开始接触无人机领域的病虫害统防统治,“但当时因为操作中的摔机和维修,大部分投入都算交学费了”。在出现工业化无人机之前,由于没有定位系统,植保效果全靠无人机飞手的现场操作水平,石宇锋是当地最好的飞手,但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失败,“那个时候每次出药都会‘摔机’,甚至‘炸机’,头天出去5架,第二天差不多就会有3架送去维修。” 石宇锋说那个阶段合作社在无人机购买维修上就赔了100多万。

  不过那个阶段的学费也没白交,正因为抢先别人一步,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在2013年就入选了陕西省植保总站的航化农机推广项目。

  此后两年,石宇锋一边大量接触航化机械制造企业,一边思考合作社运营模式。其间也有过别的选择,比如单人驾驶的农业小飞机、航空动力伞喷洒、农用直升机等,“各种飞行器在空中打药、我们在底下放试纸,然后进行大规模走访调查,了解不同航化器械的特点。”反复试验比较后,石宇锋最终还是决心以无人机防治为主要手段。2015年,他组织创建了陕西省首支专业化无人机病虫害防治队。

  无人机在农田作业。受访者供图

被玉米黏虫“逼出来”的名气

  在不太远的将来,身背沉重药箱、一手加压一手喷洒农药的传统做法,也许只能在怀旧影片或偏远地区才能出现了,中国的现代农业正在快速拥抱无人机技术。

  植保无人机对农业的意义,最主要还是对劳动力的解放。在农田旋耕、插秧、收割、烘干4个领域实现了机械化后,植保无人机直接取代了大农田手动喷洒农药的方式,大幅提高植保效率。

  “尽管好处明显,但对农户来说,在没有亲身感受到效果之前,几乎没人能接受无人机喷洒农药。”石宇锋从事无人机植保后,首先要面对新方式的推广门槛。

  不过,机会很快出现了,虽然这并不是石宇锋想要的那种机会。2016年8月,渭南突然暴发玉米黏虫灾害。这种虫子又叫行军虫,以玉米、谷子、高粱叶片为食,经常大规模迁徙,成长过程中多次蜕皮,每次蜕皮食量都增大一些,幼虫三天之内就能把玉米叶片吃光,虫害爆发时能直接把整片玉米地吃成光杆,而且因为“行军”的特点,会造成虫害不断扩大,最严重的时候,黏虫多到让当地村民几乎无法下脚,大片农田面临绝产风险。面对空前灾情,如果农民手动喷药无疑杯水车薪,即便是机械化农药喷洒设备也效率偏低,这时就得靠飞行器力挽狂澜了。

  当时,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接到了政府任务后,迅速出动植保直升机2架、植保无人机38架,连续高强度飞行6900余架次,作业面积达到10余万亩,有效遏制了虫害,确保了玉米当年仍然实现了丰收。也是从那时起,无人机飞行队“一飞成名”。

  到了2017年,陕西宜川县秋林村的苹果被冰雹打坏了,冰雹之后又迎来了高温天气,受伤的果实马上大面积暴发苹果蛆、果蝇,面对悬在头上的灭顶之灾,当地果农焦急万分。火烧眉毛的时候,石宇锋和他的团队接受了果园防疫任务,不间断作战5天之后,虫害终于得到了控制。

  正是这一次次被病虫害“逼出来”的名气,让农民们开始信任小小的无人机能够发挥大作用,看不懂的高科技,在防治害虫时效果立竿见影看得到,作为“飞手”带头人,石宇锋的名气越来越大。

  石宇锋(左)检查玉米植保效果。受访者供图

“飞手”都能快速拆卸组装无人机

  “我们是最早采用无人机做植保的合作社,2013年用的植保无人机简直就是个‘大玩具’,其实就是普通航模加药箱,经常会有飘移、漏喷、重复喷的情况。”

  现在和5年前的“画面”已经完全不同。石宇锋如今用的是极飞P20,自重大概15公斤,成年人抬动并不费力,整机的性能稳定可靠。“这种无人机已经实现模块化,比如行走模块、动力输出模块、喷洒模块等等,都可以单独拆卸,我们所有‘飞手’都具备把无人机拆成零件再组装起来的能力。所以,哪部分出问题,都可以单独进行保养或者替换。” 石宇锋说,现在合作社能处理一些普通养护维修问题,如果遇到相对复杂的情况,厂商保障团队会提供维修帮助。

  2016年以后,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让植保无人机真的长上了“眼睛”,可以飞防的作物种类也增加了。无人机技术环节有所突破之后,石宇锋的精力转向合作社运作模式上,他提出了“绿盛农服千乡万站”模式。这是一个以合作社为依托,吸纳创业者加入,双方共同出资购置无人机,共同承担小麦一喷三防作业,机械化程度与智能化程度更高了。

山地飞行一块电池只能作业一亩

  作为合伙人之一,米脂县楚苑林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常亚东告诉记者,自己是去年加入“绿盛农服千乡万站”项目的,出资购买了一架无人机,成为绿色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员,目前仍在积累山地经济林的植保经验。

  米脂距离临渭近600公里,无人机作业地形更多的是山地。据常亚东介绍,对山地里的苹果园进行飞行植保时,飞行高度要随树冠高度进行调整,速度设定在3米/秒,一块电池只能作业一亩。山区复杂的地形显然给飞行作业增加了难度,如果是大面积平整地块,飞行速度可以达到6米/秒,一块电池就能作业十亩。

  石宇锋告诉记者,植保无人机飞行看似轻松,实际背后包含多学科知识储备。据介绍,每种作物的飞防标准不同,对作业时间、农药的品种、数量、作业高度等都有不同要求,需要不断实验总结。在了解不同农作物的同时,还要掌握地形特点。

  现在,绿盛合作社的飞手们都会注意把应用经验汇集起来,形成一个 “农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庞大的植保数据库,便于大家随时交流学习,还能向农户提供专业化植保服务、耕种服务、测土配肥等综合性一揽子服务。

  无人机直播水稻,考验的是无人机精准定位能力。受访者供图

用植保无人机飞手刷新农民形象

  随着植保无人机的广泛使用,飞手的薪酬也受到大家关注。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这些无人机驾驶员月入10万,是个有面子又有票子的职业”。

  真有那么高薪吗?对此,常亚东分析道:“月入10万元其实是最理想的状态,前提是价格合适、地块合适,水、药、电池都在手边。”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是月入10万元,按照一个月30天算,一天就需要挣3300元。就算飞一亩挣10元,那也得飞330亩,每天需要工作12小时,“即便是钢铁般的年轻人,也受不了这种强度呀”。

  常亚东告诉记者:“我的飞手试过,一台机子,山地最多能飞200亩,同时控制两台,才能达到那个亩数。”他说,“作业条件好的农地,不可能有那么高的价格,收入自然也达不到网传的数字。”

  据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了解,目前楚苑林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飞手最多每月收入6000元。

  石宇锋同样认为,月入10万元的数据“有点夸大了”。他说:“在渭南,旺季一天飞300亩到500亩比较正常,如果一个飞手两架飞机可以飞800亩左右,按照8元/亩,一天能够收入6400元,但是,这种情况不是天天有,旺季持续也就一周时间。”石宇锋告诉记者,“常规的话一天飞300亩,一个月收入3万-5万,是比较客观的。”

  “不过,我还是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农民这个职业不再是贫穷、落后的象征,这样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来。”石宇锋告诉记者,“我盼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飞手行列,增加专业植保设备使用量,不仅解放了更多劳动力,更主要的是这种方式其实在客观上减少了单位面积的农药施用,有利于生态环境提升和农产品质量提高。”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范锦春

无人机植保绿盛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