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傅莹:很多人不停地问我 中国到底想要什么?

傅莹:很多人不停地问我 中国到底想要什么?
2019年08月12日 19:21 观察者网

  原标题:很多人不停地问我:中国到底想要什么?

  [文/ 傅莹]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这几年,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正在取得长足进展,搞得有声有势。比如,在国际舆论场上,中国记者越来越活跃,中国人的声音、中国人写的文章和书籍,越来越多地见诸于国际媒体。尤其在应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过程中,不仅官方表态鲜明,学界和企业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用舆论斗争支持和助力外交斗争,既有力地批驳了许多不实之辞,也澄清了不少长期以来的模糊认识。再比如说,在华为事件中,任正非总裁广泛接触媒体,以坦诚开放的态度,讲述华为的创业心路和奉献世界的胸怀,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好的案例。在当前国际舆论的最前线,我们不少大使出现在国际媒体上,主动回应外界对中国的关注,为国际传播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在综合能力的建设上,尤其在对外传播的完善上,路还长。一段时间以来取得的经验和成效,使我们有信心做得更多更好,努力实现中国的国际形象由我们自己来塑造。就像总书记讲的,“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斗争既包括硬实力的提升,也包括软实力的完善。目前,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复杂和多元的,而且变幻无穷,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和学习中,提升能力。

前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第六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上讲话前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第六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上讲话

  抽象地讲,传播主要是解决形象问题。国家的形象与个人或者企业的形象有相似的地方,通常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你是什么、是怎样的;二是,你说你是什么、是怎样的;三是,别人认为你是什么、是怎样的。这三个维度的图像重合,大致就能构成一个完整和客观的形象。如果这三个维度的图像有缺失或者差距太大,形象就容易被扭曲,或者缺乏说服力。

  现在,外界把中国看作对国际形势和世界走向的关键变量之一,非常希望了解中国的情况、中国决策者的想法和中国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想知道,中国强起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战略意图?将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十年前,我在英国当大使,在大学和各种论坛讲话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中国想向世界要什么?能够给予世界什么?上个月我在北京接待一位来访的英国议员,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认为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由此可见,这可能是过去十年乃至未来十年,我们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大国,需要不断向国际社会解答和以有说服力的方式去回应的问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成长为在世界位居第二的大型经济体。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也相应地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的成就世界上有目共睹,无论是赞成我们的人,还是不赞同我们的人,都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制度和治理是成功的。中国的成功,足以修改西方所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教科书,为人类追求文明和进步提供参考和借鉴。

  现在外界关注中国,不仅是关心我们自身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一个不断取得成功的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因为,这真正攸关各方切身利益和未来的战略选择。这些年来,国际媒体对关于中国的信息需求不断上升,甚至可以说是存在一定的信息饥渴,外界对中国正面的评价很多,而且呈上升趋势,同时,负面意见也不少。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一些军政部门把中国定性为“战略竞争者”,美方从经贸、科技到军事、安全,摆出全方位应对中国挑战的姿态,甚至不惜破坏两国正常的经贸、科技和人文往来。据美国学者反映,美国内正在出现以强硬和有效方式应对中国崛起的“政治正确”,对华战略调整的动向比较明显。然而,面对变化,中美学界的接触和交流没有停顿,一些对未来忧心忡忡的美国学者一再探寻,中国到底想要什么?中国的真实战略意图是什么?

  毋庸讳言,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美国霸权的式微,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的,双方需要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如果说,在美国领导层和战略圈子里,有人试图将两国关系往大国权力之争的老路上引,那么在普罗大众层面,如何对冲这样的错误逻辑,如何消除广泛的误解和偏见?如何让国际社会,包括美国公众更多听到和读到中国人介绍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我在对外交流中,常感到一些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基于不完整的信息,对中国的了解基本源自媒体和政客的二手说法。但是很多人也并非完全不想了解真实的中国。

  最近与来访的美国议员、智库学者和媒体记者座谈,他们带来了各种疑问,但在听取了中方观点后,虽说不完全认同,但表现出浓厚兴趣。比如,当我介绍了中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过程,包括从听取人大代表和社会的建议选择立法议题,到开展专业和社会咨询、协商,再到形成草案后征求社会意见,最终草案在人大常委会进行两次到三次的审议和修改,之后进行表决通过等等。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对他们却很陌生,一些美国访客当场表示,希望能邀请我们去美国巡讲。他们认识到,中国既然取得这样的成功,其制度、政治和治理方式必然有成功的道理。他们希望中国人能更加主动和广泛地向世界介绍自己的情况。一位美国前政要对我说,中国现在是大国,如果自己不讲,就会有人代替你们讲。

  中美关系处在转折的关头,是迈向冷战,相互为敌?还是通过有效沟通、建立新型关系?两国领导人商定的目标是,构建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但如何才能成功地将两国关系引入这样的轨道?这取决于两国在每一个重要的利益和分歧问题上的选择,也取决于两国和两国人民能否准确和客观地彼此了解和判断。而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也必然会影响到世界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舆论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基辛格以他丰富的经验总结到,“很多国际事件都是由对彼此的误解造成的。”今天,当中国已处于国际博弈的前沿之际,我们不能忽视国际关系变动中的舆论因素,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舆论既可以朝积极的方向影响政策的选择,也可以朝消极的方向裹挟判断。越是在国际关系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越不能放弃沟通,越不能轻视舆论和传播工作。

  有时我们可能会觉得,在当今世界,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不够大。我的体会是,话语权不是被赋予的,而是需要去赢取,如果我们能对已经拥有的话语权用好、用充分,就能不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提升传播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有更多的中国形象和中国声音出现在国际媒体和国际论坛上。

  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是立体和多维度的,是由各行各业和各种社会群体共同去塑造的。因此,国际传播也需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对自身意图和行为进行全方位的阐释,既要有专业和战略层面的传播,也需要有人文和公众层面的传播。大家共同努力,点点滴滴,聚沙成塔,形成全社会、宽领域、多角度的国家叙事。开展国际传播需要有清晰的政治引导,传播者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意志、中央精神,同时也要了解世界,倾听世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的思维框架下,发挥自身专业特色。

  说到传播,其实就是做人的工作,是人与人的对话和交流。中文讲究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我们写文章喜欢叠层架屋。有一次我在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做演讲,稿子里面一二三套一二三,数据和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之后许多人到台子上来祝贺,好像效果还不错。但我私下问一位在场的华人,到底怎么样,他说,讲的内容太多了,记不住。我体会到,面对公众讲话,重点在于沟通,在于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一次哪怕只讲一个问题,讲明白了,能说服人,就实现了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真实的故事最有说服力。有时一个小故事就能说明大道理,不是每个传播都需要宏大叙事。我们的故事是讲给人听的,内容中要有人,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驻阿富汗大使刘劲松最近卸任回国,离开喀布尔的那天,他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临别感言”,文章如涓涓流水,记述了在任期间最让他感怀的人和事,讲到他对战乱中的孩子们的牵挂。这篇感言很打动人,不仅在阿富汗效果好,许多中国人看了也受到触动。我们的传播就需要这样方式,通过突出人,通过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递我们的思考和理念。这次大会准备介绍的《善良的天使》也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传播样板。

展现中美关系的记录片《善良的天使》展现中美关系的记录片《善良的天使》

  国际传播并不等同于自我表扬,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推进得这么快,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的制度优势恰恰在于,党和政府不仅有面对问题的勇气,而且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国际传播中不需要回避问题,也不怕别人批评,重要的是能够说明我们的政策意图和目标是什么,面对的挑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努力有哪些。当有人提出疑问的时候,恰好是传播的好时机。

  这次第六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选择在银川召开。虽然宁夏身处西部,依然有责任也有条件参与国家在新时期的国际传播。这次会议有很多年轻人参加,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更早地构建起国际意识。正所谓大国政治无边界,大国国内的发展和变化必然会引起国际上的关注,是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中央对当今世界做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论断,而中国处在变化的中心,既是变化的牵动因素之一和关键力量,同时也受到各种新变化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把握好自身,做好内功,认真学习和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和关于对外传播的理论,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体系,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祝加贝

傅莹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