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是“秋冻”的最好时机,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
图/资料图片
处暑已过,秋意渐浓,早晚温差逐渐增大,可是很多人依照“春捂秋冻”的说法,并没有增加衣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涓提醒,夏末秋初是“秋冻”的最好时机,此时“秋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若等到晚秋再“秋冻”,不仅对健康无益,还会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等疾病。
“秋冻”并不适合抵抗力弱的人群。刘涓表示,老人和孩子以及手脚冰凉、容易气短、脾胃不好、气虚阳虚体质者都不太适合“秋冻”。这些人的遇冷抵抗力并不够强大,受冻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有慢性疾病的人也不宜“秋冻”,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这些人一旦受到冷空气的刺激,支气管和血管容易痉挛收缩,进而可能引起患者旧病复发,出现哮喘、心绞痛、心肌梗塞和中风等状况。”刘涓解释道。
“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防止着凉。”刘涓指出,科学“秋冻”应注意“三暖二凉”原则。
一要背暖。“有些女生外出会随身带一个披肩,这个习惯就非常好,坐地铁或者空调房温度太低,可以帮助挡风防寒,保证背部是温暖的。”刘涓说。
二要肚暖。腹腔里有许多重要脏器但又相对脆弱,腹部受寒容易引起腹痛、腹泻。
三要足暖。寒从足底生,脚暖全身都暖,脾经、肾经的气血都是从足底升起的。
刘涓指出,除了做到暖背、暖肚、暖足外,也要做到二凉。
一要头凉。就是头面要清爽,不要总戴帽子,头热人容易昏沉。
二要胸凉。胸凉就是胸前不要捂太多,这样气息不顺,容易烦闷,但要注意腹部保暖。
入秋后,老年人晨练时还要注意控制活动量及活动强度。刘涓提醒,一定要避免空腹激烈活动,活动过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大量出汗导致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高,诱发脑梗塞。此外,昼夜温差增大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应及时测量血压、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用药,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尽量不吹空调和电扇,防止感冒和诱发脑血管病。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李项玲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市民协助港警制服暴徒 媒体:这一幕早...
- 【 军事 】 美为何此时加快向日本出口标准3导弹
- 【 财经 】 海尔4名员工午休被开除
- 【 体育 】 男篮世界杯-美国男篮53分虐日本
- 【 娱乐 】 谢霆锋已求婚?王菲左手无名指戴戒指
- 【 科技 】 新烟民帮凶?监管落地前电子烟还能野...
- 【 教育 】 八部门联合:教育APP禁植入广告和游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