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4岁香港少女被性侵”是真的,罗范椒芬再次确认
10日,香港行政会议成员罗范椒芬第三次向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确认,此前在电台节目中透露的“14岁女孩被性侵”案例是真实的,且与网上流传的信件为同一件事:“就像我此前所说,这件特定的事件已经被我一位认识当事人的朋友所证实。这并不是虚假的消息,我在上周六确认真有其事。”在接受环球时报-环球网专访时,罗范椒芬还分享给记者一篇来自于曾近距离接触黑衣人士的文章,该文认为,对年轻的暴徒而言,名誉、性爱和同辈之间的认同感都成了所谓的“战场”上更有力的刺激。
确认节目所提案例与网络流传信件为同一件事
9日上午,罗范椒芬在参加电台节目时透露“有年轻女孩被他人误导,为男暴徒提供免费性服务”,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各界舆论的关注。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注意到,与此同时网络正流传一封受害女生的匿名信,写信者自称是一名“14岁的爱香港的女仔”,她本来对政治不闻不问,但由于同学都去示威,所以不想不合群就参加了。之后该女孩被灌输自己是“革命天使”,“应该用身体安慰义士”等荒谬论调(如下图),她在人引诱下吸大麻,后被7个男子侵犯过。10日中午,罗范椒芬向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确认她在节目中所提的案例与这封信中所言确为同一件事,“我是上周六确认真有其事”。
在9日傍晚第一次向本报确认此事真实性之后,罗范椒芬10日凌晨曾向环球时报-环球网发来信息强调,即使得到女孩的同意,与未成年女孩(14岁)发生性关系也属于刑事犯罪,“受害者勇敢地分享她在社交媒体上的经历。可以理解的是,女孩和她的家人不希望透露自己的身份,他们甚至不想向警方报案。”
10日接受采访时,罗范椒芬进一步表示,公开这则案例是为了提醒父母和年轻女孩要小心,只有他们才能保护自己,“我希望女孩子们提高警觉,不要随便跟着初相识的人到家中,而且喝酒和吸食大麻。”罗范椒芬还表示,自己已经要求政府提醒学校为学生提供相关建议。另外,她也收到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支持自己将这件事拿来作为警示。
“名誉、性爱和同辈间的认同感都成了所谓的‘战场’上的刺激力量”
罗范椒芬说,走上街头示威的青少年品流复杂,出发点也有不同,她认为真正的暴徒大约只有两三千人,其中有部分可能被金钱收买,也有人是生活不如意而借机泄愤,还有的年轻人是为了寻求刺激,把破坏和对抗警察当成“参加战争游戏(war game)”。
罗范椒芬(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毒品、滥交等行为,在乌克兰颜色革命、台湾“太阳花学运”中都曾被媒体曝光过。为什么这些行为在各地“颜色革命”中会滋生?年轻示威者真的懂政治吗?对记者的这些问题,罗范椒芬坦言自己与示威青年接触不多,难以作出权威解释。随后,她分享了一篇曾混入暴徒中的人士所写的文章。“大多数年轻的黑色运动衫看起来都很温和,带着一些运动‘无辜的微笑’,这些人怎么能鼓起勇气去玩街头骚乱的危险成人运动呢?事实证明,黑衣人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没有骚乱,他们就不会相互认识……在加入‘暴乱军团’之后,这些家常的年轻人获得了很多‘同行’认可。”
“他们互相鼓励和关心。这些家伙很快成为战友,男孩和女孩成为恋人。一些年轻女性无偿献出自己,特别是献给那些在前线‘勇敢’地与警察作战的人……”文章写道,“名誉、性爱和同辈之间的认同感都成为了所谓的‘战场’上更有力的刺激力量。三到五人的小组互相交谈。核心成员可享受‘药物治疗’。组织者分发的药物据说能麻木神经,更能抵御警棍的打击。”
文章作者提到,自己经常向暴徒询问他们的“政治目标”,“但除了喊几句口号外,他们很少讨论政治问题……起初我觉得很奇怪:‘投身政治’的黑衣人却不愿意讨论政治问题。相反,他们的谈话往往集中在关于新移民和其他中国内地人的种族主义言论上。例如,他们所谓的不文明行为,以及新移民如何‘抢夺’当地资源。”
一名教师精准概括通识教育被“染黄”情形
是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了这些年轻人的极端举动?一些人认为是通识教育出了问题,作为前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对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说,通识教育本以“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为纲领,揉合公民教育和价值教育,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搜集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但“课程目标虽好,但教师如何教是关键”。
罗范椒芬参加香港电台英文台节目“Backchat”,爆料有人误导少女为暴徒“献身”。
一位教师曾给罗范椒芬发信精准描述了香港通识教育“染黄”的情形:“其实通识最大的问题,是‘深黄’势力掌控考评,以保守专业秘密的借口做‘尚方宝剑’,架空考评局高层,出‘同情泛民,打击建制’‘打击政府、国家’的试题,又设计搅乱课程发展处,弄走课程主任,现时又打击特首专责小组改革工作,令课程内容空泛,容让他们‘自由’出题。”
而对于反对派煽动的罢课,罗范椒芬认为罢课的中学生始终是少数,对于罢课问题,教育局、办学团体和校长老师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最为关键。她还表示,待暴乱停止后,政府有必要深入研究年轻示威者的各种动机,冀找出激烈行为与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经验和教育过程的关系。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赴香港特派记者/范凌志 陈青青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员工撑警 香港鸿福堂却发声明称是“不...
- 【 军事 】 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因何灰飞烟灭
- 【 财经 】 港荣蒸蛋糕食品安全多年不合格
- 【 体育 】 男篮世界杯-沃克16分美国大胜巴西进8...
- 【 娱乐 】 宋慧乔离婚后发声了:我一切OK,不用...
- 【 科技 】 马云淡出“理想国”
- 【 教育 】 山东一所高校众筹5000斤西瓜送军训新...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