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决胜时刻》即将于9月20日上映,影片讲述1949年,党中央领导人进驻北京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背景下,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影片中既有对历史宏大叙事的多层面展示,也不乏对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生活化一面的细致刻画,情感充沛,表现细腻。
《决胜时刻》中对毛主席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刻画与以往影视作品不同,旨在展示出一个更为生活化的领袖形象,导演黄建新表示,他这次要拍出与观众心灵贴近的电影,同时也能看到历史的新鲜感打造不一样的主旋律。新京报记者专访影片主演唐国强和警卫员陈有富的饰演者黄景瑜,听他们讲述这次特殊演绎,同时也将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影片进行对比。
主创专访
唐国强:这次尽量往生活化靠拢
新京报:这次你饰演的是一个很生活化的毛主席,你觉得这次表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唐国强:我们在有意识向(生活化)这方面靠拢,包括他跟小战士吃饭说话,他看京剧去见梅兰芳,本来设计让毛主席站在外头,我说不能站外面,很多人都站在外面,所以就设计领袖到化妆间等他(梅兰芳)。就像台词上所说“我来见见你,你名气很大”,最后说“不打扰你了,你赶快化妆”等等。这其实不是史料上的,是依靠我们根据主席可能做的事情来演绎,史料上有时候不会记载这些东西,最多是主席看了《霸王别姬》。
新京报:所以这一次主要在细节上体现毛主席的工作和生活?
唐国强:对,这次提供的是一些生活细节化东西,我只是要把它补足。在片场我和黄建新就是商量着来,就是不要让观众感到生硬,尽量往生活化靠拢,这是这个影片很重要的一个特点。现在因为大家往往觉得领袖高不可攀,敬而远之,所以我们用细节告诉大家毛主席究竟是什么性格。
新京报:年轻观众也要了解历史,《决胜时刻》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设计吧?
唐国强:对年轻一代来说,要了解我们的领袖、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来的,如果作为一个公民,你这点都不知道那是最大的遗憾。现在的历史重大事件不会漏了,但需要我们补足、多加一些细节,润物细无声,加入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细节,让大家更了解生活中的领袖究竟是怎样的。
唐国强饰演毛主席。
黄景瑜:被老戏骨演技感染
新京报:电影里面有众多的老戏骨,跟他们的合作给了你什么体验?
黄景瑜:这部戏跨越了很多代演员,有很多辈的演员合作,我们年轻人能看到当年那一代人的表演方式,他们也看到了新一代演员的表演方式,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交融。
新京报:这次拍摄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戏是哪一场?有没有经历什么特殊体验?
黄景瑜:有一天在沈阳拍夜戏,当时下雨,温度非常低,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冷,我的双脚基本上都不能动。那天是拍毛主席、田二桥和我的戏,大家穿春季军装拍戏,大家冻得一直哆嗦,一讲话就哆嗦,冻得唐国强老师又是眼泪又是鼻涕,一说话就流下来,然后就赶紧擦,后来我一直咳嗽,憋不住的那种,其实很少有这种情况。我心里其实非常尴尬,因为天那么冷,一个跟我爸一个年纪的演员,一个那么小的演员,两人冻得一个哆嗦、一个流鼻涕,后面一到我这就一直咳嗽,特别尴尬,那条也是拍了好几遍。
新京报:有一段陈有富向毛主席汇报小战友二桥牺牲的消息,很多人被你的哭戏打动?
黄景瑜:之前有人说那个哭戏非常厉害,说一秒钟落泪,你怎么做?其实首先我哭戏不是非常厉害,也没有一秒钟落泪,但情节真的让人很感动,我觉得硬哭和用技巧是很难让观众感同身受,主要是气氛烘托到了,你自然而然就可以投入其中。其实这次和现场很多老戏骨对戏最大感触是感染力,他们对戏的专业精神和态度,他们的入戏状态会感染你,把你带入,不是说他们给你讲这个怎么演,而是在对戏过程中,被老戏骨感染,然后投入。
新京报:很多人可能认为年轻的观众离历史片和主旋律比较远,那你认为《决胜时刻》这部电影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黄景瑜:确实现在年轻人对历史题材可能远远没有对动作商业大片感兴趣,其实我自己也一样,但这次拍摄改变了我以往的看法,这部电影改变了以往的表达方式。使用一种新颖的方式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有幽默、有能让大家感同身受的地方、有情感、也有年轻人的爱情,在没有了解的前提下,看过后你会觉得不一样,而且看完了你会对这个类型的影片很有兴趣。
黄景瑜饰演警卫员陈有富。
黄建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决胜时刻》拍摄周期为81天,除去转场的时间,实际的拍摄时间只有67天,“时间紧”成为影片制作最大的难度,紧张的创作节奏对大多人来说可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如此,黄建新仍然坚持拍跟观众心灵贴近的电影、拍出历史的新鲜感和不一样的主旋律,“我的经验里,这样的电影大概需要一年半左右的创作周期,这样才能保证有时间纠错、修改。《决胜时刻》的拍摄计划做出来,满打满算只有三天的纠错时间,后来第一稿剧本出来迅速点燃了整个创作团队,那时候觉得创作欲望被点燃了,我们一定能够做的好。”
从日常生活入手
黄建新表示,《决胜时刻》中刻画的毛主席和以往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更为生活化的领袖形象,例如他对待身边的小战士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小战士田二桥经常问毛主席问题,两人互动很幽默;毛主席去看戏,请小战士吃饭,和孩子们的互动都是非常贴近生活的:“所有的感情都体现在他的眼神和他的作为里,我们觉得从生活日常入手是个接近毛主席的方法。”黄建新回忆,为了还原历史,大家查了大量的史料,去研究这一年的毛主席应该是怎样的。在人物塑造上,编剧何冀平研究了数百万字史实资料,梳理出毛主席在香山这段历史的脉络和细节,还原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真实形象,还根据史实提炼人物形象,通过生活化场景,使中央领导人的形象更立体。“主旋律影片以往会着重表现政治概念而淹没人物丰富性,在《决胜时刻》创作时我们在展现生动的人物形象上下了很多功夫。”
毛主席和小女儿在抓麻雀。
场景道具还原时代
同时,《决胜时刻》坚持在服装、道具、美术方面精益求精的设置,例如去车站接毛主席的汽车、片场里使用的家具器皿、收音机等都是那个年代的,主创们坚持去尽量找到那个年代的东西,考虑到在不同拍摄地取景可能没有这些物品,为了拍摄还会把那个年代的东西从北京带过去。“电影是有一个质感的要求,当镜头逼近的时候这个东西的质感要到位,什么叫好美术师,他需要给观众提供这个质感。尽管是这样,我们还是在复盘的时候说,其实我们美术部门还是有些问题,比如我们没法太逼近那面墙,因为墙太大,做不到那么细致就只能当背景,但是几乎所有大的场景和道具,我们都做到了细致,你可以放心随便拍。”他说,对“服化道”的极高要求出于观众的潜在的心理认知:“你建立起来这个世界体系,观众就开始不怀疑你所有的东西,然后开始进入就不再怀疑。观众现在挑bug是一个快乐的事情,他一旦发现几个,就不看戏了,以此为乐,这不就糟了。”
通过情感宣传思想
“少说教,通过情感宣传思想这是《决胜时刻》一个拍摄方式。”任弼时年轻时曾遭受严刑拷打,中年时身体特别差。黄建新提到,电影里讲述了他病重时,邀请毛主席和朱德等人来他家听他拉小提琴,他给这些特别听众拉了一首《灯塔》,献给心中最重要的听众,生死与共的战友,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我们以前看这类电影,可能感觉有点像论文一样,其实你能讲过党史吗?对于历史是不是拿本党史看就好了,我要看你电影干吗?电影一定是给观众形象、情感,让我哭,让我笑,让我骄傲,让我兴奋,让我激动,这才叫电影。”
影片里有很多细节是历史书上看不到的,是后期艺术加工的吗?对于这个问题黄建新表示影片中是有虚构人物,但是没有虚构大事件,只是这个虚构人物在这个大事件里。主创团队在当时看了很多比较优秀的影片比如《至暗时刻》,发现影片里有大量的虚构,但这个不影响观众对一个世界事情本质的认知,这个(虚构)反而会令这个事情产生魅力,后来团队觉得这是可以的。“我们在进行创作中,其实也有一个说了很多年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其实全世界电影都是这样,我们以往就太拘泥了,我小时候看《列宁在十月》,片中看到的很多都是虚构的,包括女特务去暗杀那些戏份全是虚构的,所以呢,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更真实的叫心灵真实,大事件的真实服从于心灵情感真实。”
如何让领袖非常亲民?
与以往描写领袖的影片相比,这次在《决胜时刻》中,对于领袖的生活细节描写既尊重史实,也更加生动,增加一些幽默化处理的同时,也展示了伟人亲民风趣的一面,与以往的同类作品相比有了更多差异化的体现。在唐国强看来,这次他演绎毛主席的目标是“如何让他非常亲民。一个领袖,他完全没有必要摆架子”。所以片中毛主席会主动去化妆间等梅兰芳,教女儿抓麻雀等。
毛主席说梅兰芳“你的名气比我大”
电影中,毛主席执意要看梅兰芳的京剧。在剧院后台,梅兰芳见到了毛主席,表示自己早就想见主席。但毛主席却说:“你的名气比我大。”之后,毛主席观看了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其实这句话是在1949年7月6日,毛主席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时,会见了梅兰芳之后说的,“北平人对梅兰芳的欢迎程度不亚于欢迎解放军进北平,你的名气比我大”。
这次会议期间还安排了35个文艺团体参加演出,包括梅兰芳的名作《霸王别姬》。演出那天,毛主席身穿短袖白衬衫,在楼下第5排中间位置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演出完之后,梅兰芳激动地说:“我一出场就见到了毛主席。说实在话,这个戏我演了1000多场,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淋漓酣畅。”
毛主席正在观看梅兰芳的演出。
毛主席进城吃饭忘记带钱
毛主席在香山双清别墅居住期间,也曾多次进北京城。片中有一个细节,毛主席在看完梅兰芳的京剧之后,在街边的小摊上吃焦圈,摊主还说毛主席富贵好面相,但最后毛主席结账时却发现身上没带钱,只好让警卫员陈有富结账。在1989年的影片《开国大典》中也有类似情节,毛主席吃完饭没带钱,让身边警卫员付完钱走之后,有群众认出了他,“毛主席,这人是毛主席啊”。摊主也急了,“啊,我怎么跟他要钱呢”。
任弼时拉小提琴,历史闪回催泪
影片中有一段表现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任弼时给毛主席、朱德、周恩来、刘少奇拉小提琴,祝福即将举办的开国大典的情节,随着如泣如诉的音乐,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幕幕闪回,十分催人泪下。现实中任弼时也多才多艺,会钢琴和小提琴,喜欢画画、打猎、钓鱼、照相等。因为身体不好,任弼时并没有在1949年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上出现,而是在病榻前收听实况广播。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在北京逝世。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付春愔 实习生 李如湄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香港抗议者中 出现了最令人齿冷的群体
- 【 军事 】 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因何灰飞烟灭
- 【 财经 】 港荣蒸蛋糕食品安全多年不合格
- 【 体育 】 世预赛-艾克森双响武磊破门 国足5-0
- 【 娱乐 】 宋慧乔离婚后发声了:我一切OK,不用...
- 【 科技 】 马云淡出“理想国”
- 【 教育 】 被清华校长点名的新生收到通知书时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