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东莞向千万人口发起冲刺 谁能成为大湾区第四极?

东莞向千万人口发起冲刺 谁能成为大湾区第四极?
2019年10月17日 15:18 新京报

  原标题:东莞向千万人口发起冲刺,谁能成为大湾区第四极?

  在冲刺千万人口俱乐部的过程中,相较于产业工人,东莞更急缺的是优质人才,是可以提高产业含金量的人才。

  文 |熊志

  给户口、给钱、给房……近几年,二线城市间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人口对一座城市能级的提升作用日益凸显。所以不只是武汉、成都、西安等省会城市,在人口规划上表现出了巨大的野心,一些普通地级市同样不甘落后。 

  比如就在不久前,东莞发布了《东莞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5年)》。规划提到,东莞将实施积极的人口调控政策,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960万人;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020万人;2035年,常住人口达到1080万人。 

  东莞向千万人口发起冲刺,有何经济层面的考虑?考虑到它和佛山之间,历来有广东第三城的较量,这会对大湾区的区域竞争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东莞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5年)》意见公告截图▲《东莞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5年)》意见公告截图

  冲击千万人口,东莞来了!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的不断提升,人口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产业层面,它能提供劳动力,提供消费市场。另外,有足够的人口,才能支撑起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比如52号文发布后,城区常住人口300万,成为建设地铁的重要门槛之一。 

  在东莞冲刺千万人口俱乐部同时,已经有15个城市常住人口突破了千万。对其中的大部分城市来说,千万人口还不是终点,比如成都2035年目标是2300万人,天津2030年的目标是2150万人。 

  城市之间火爆的人口竞争之下,东莞作为GDP在20名徘徊的地级市,当然有理由担心。 

  而且东莞的人口结构和大多数城市都不同,这座制造业工厂,汇集了超过500万的产业工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口。2018年的公报显示,东莞常住人口数量为839.22万人,但其中的户籍人口只有231.59万人。 

  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务工潮中,东莞是人口流动重要的受益者,然而中国的人口流动数量近几年开始逐渐减少,2011年前后,四川、湖南等劳动力大省,就已经开始回流。 这一点从东莞的人口增长趋势上也能体现。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8年,东莞人口的年均增长只有0.25%,远远低于2000年到2010年的2.46%。 

  如今在内地省份开始主打强省会的前提下,一大批内地城市崛起,流动人口就近择业的选择余地更大,人口回流的趋势在不断加强。 东莞要留住这些没有本地户籍的外地产业工人,如规划所言,必须采取更积极的人口调控政策,包括降低落户门槛,提升医疗、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等等。

  东莞经济的腾飞与产业转型的危机

  城市需要人气,产业需要人口。但在老龄化的前提下,全国各地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都在逐渐下降,做大人口体量,唯一的可能是依靠制造业、商业来拉动吸引外地人口,对转型中的东莞来说,挑战依旧不小。 

  事实上,东莞之所以能够从农业县发展成今天的世界工厂,离不开以“三来一补”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 1978年,中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厂太平手袋厂在虎门成立,东莞的外资经济正式起步。在高峰时期,东莞的进出口总额一度是GDP的4倍多。 

  这种产业结构,一方面让东莞经济快速起飞,深度嵌入全球分工版图,以至于有“东莞一堵车,世界就缺货”的说法;另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流水线工厂上挤满了来自中西部省份的流动人口。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贸依赖程度极深的东莞,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GDP增长从2008年的14%,骤降到2009年的5.3%,大量工厂倒闭,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东莞厂房招租图片。图片来源:新京报网▲东莞厂房招租图片。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此后,东莞开始漫长的产业转型,民营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升,至今聚集了华为、OPPO等知名品牌。

  之前一篇《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刷屏,文章的背景是,华为在深圳的部分研发团队搬迁到东莞,这一消息让外界再次对东莞刮目相看。 

  不过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别说全球顶级城市,和周围的广深相比,东莞的产业结构和制造业水平,相对来说还是偏低端了。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东莞目前更多还是扮演工厂角色,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旧有很大的份额。 

  但随着用工成本增加,沿海地区的大量制造业向内地和东南亚地区迁移,前几年台资企业万士达、联胜,就陆续关闭了东莞工厂;高端产业中最有价值含量的部分,比如研发、服务等环节,仍然在周边的广州和深圳上。 

  总部经济和服务业水平不足,使它无法站在产业链上游。所以,在冲刺千万人口俱乐部的过程中,相较于产业工人,东莞更急缺的是优质人才,是可以提高产业含金量的人才。 

  大湾区的第四极,谁与争锋? 

  在大湾区内部来看,对东莞人口规划触动最大的,无疑是佛山。这两座城市的综合实力旗鼓相当,都是广东第三城、大湾区第四极的有力竞争者。 

  尽管在相关评选中,东莞入围新一线城市,而佛山则位居二线之列,但从经济数据来看,佛山的GDP马上突破万亿,相对于8278.59亿的东莞而言,一直保持着微弱的领先优势。 

▲东莞入围新一线城市。资料图▲东莞入围新一线城市。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和东莞都算得上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发迹的路径十分相同。一个在广深买不起房的外地人,如果想要找个二级城市落脚,佛山和东莞都是不错的选项。那么,东莞冲击千万人口的野心,将会面临着佛山的狙击。 

  这当然不是坏事。有竞争才有发展的动力,大湾区如此繁荣的经济活力,一方面是因为紧密的分工协作,另一方面,也是内部激烈竞争的结果。不进则退的区域发展格局,让各城市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上时刻保持敏锐。 

  在一些观察者看来,处在两座一线城市夹缝之间的城市,全国只有东莞这一例,它给东莞带来了机遇,却也决定了被广深辐射的东莞的天花板。 

  其实这也是一种误区。不久前,广州和佛山在交界地带确定了一块629平方公里的融合发展试验区,它是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拆墙”的产物。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城市将告别单打独斗,而是融为一体,集结成群,抱团出击。

  站在东莞的角度看东莞,和站在大湾区的高度看东莞,这是两个概念。换句话说,即便东莞实现不了千万人口的野心,那些在湾区自由流动的外地人口,哪怕没有本地户籍,无法算在常住人口之列,依旧会给东莞创造可观的效益。当然前提是,东莞的产业逐步升级。 

  □熊志(媒体人)

责任编辑:祝加贝

东莞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