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确诊人数靠手算?美国人坐不住了……中国凭什么?

确诊人数靠手算?美国人坐不住了……中国凭什么?
2020年03月30日 16:41 新浪新闻综合

  原标题:确诊人数靠手算?美国人坐不住了……中国凭什么?

  来源:瞭望智库

  文 | 王亭亭

  当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不少国家的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在疫情数据、防控进展统计等方面,一些国家陷入了“糊涂账”。

  比如,据媒体报道,美国疾控中心(CDC)官方数据滞后,民众只能靠媒体和机构手算来获悉疫情进展,不少一线医护人员坐不住了,称他们在一线看到的因死亡人数与官方数据严重不符;英、德、法、意、西、韩、日等国家,要么承认统计失误要么直言“数据不再重要”,其疾控直报系统也或多或少失效或缺位。

  与之相应,我国目前抗疫成果凸显,内地多日无新增本土病例。这背后原因众多,除了具备强有力的防控领导体系,全国人民尤其是一线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等等,科学有效的防控理念、策略和机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月16日,《求是》发表的重要文章指出,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提高精准度和筛查效率”,要“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完善疫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及时有效捕获信息,及时有效采取应对举措”。

  在当前内外形势下,严防疫情外部输入成当务之急。在防控工作之中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即是实战考验所需,也能为全球疫情防控进一步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1

  一些国家“措手不及”

  世界卫生组织(下称WHO)总干事谭德赛3月23日表示,疫情已蔓延到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此前11日,WHO称此次疫情已构成全球性“大流行”。

  疫情突袭,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体系和大数据系统,未能经受住考验,有些甚至被打得措手不及。

  先来看美国。

图片来源:央视3月10日报道画面图片来源:央视3月10日报道画面

  美国疾控系统由CDC和各州公共卫生部门共同组成,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美CDC成立于1946年,是国际上首屈一指的公共卫生组织之一,也是美国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核心部门与协调中心,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并且,CDC保持技术独立,拥有相当的独立行动权,主任定期向总统直接汇报,以确保重大事件得到迅速响应。

  但这次疫情中,CDC似乎“失灵”了。

  疫情期间,CDC一度停止公布总体检测人数和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人数,并停止公布各州确诊人数,只用“是”“否”来反映各州情况,后又改为模糊区间呈现。理由是:这些数据由各州负责,全国数据不具代表性。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美国CDC官网 图片来源:美国CDC官网

  更“任性”的是,CDC还对此实行“周末双休”——仅在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更新数据,“要保证我们休假的权利”。

 图片来源:美国CDC官网 图片来源:美国CDC官网

  同样的,还有另一个与疫情防控息息相关的部门——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该部门始终未统计任何数据,只在官网给出了CDC的链接。

 图片来源: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官网 图片来源: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官网

  美国民众坐不住了。

  美国权威媒体、机构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月22日建立起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中心网站,实时更新全球疫情走势,并短暂依靠过CDC数据。但2月1日起,这个网站转为汇总各州卫生部门数据并参考权威媒体报道,手动更新。

 图片来源: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中心网站 图片来源: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中心网站

  不过,截至3月29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称美国确诊新冠肺炎142106例,而CDC却公布为122653例,两者相差19453人之多。

  另据美国Buzzfeed新闻网报道,美国多地的一线医护人员称,他们在一线看到的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数与官方报告的人数严重不符。CDC把谁能接受病毒测试、病例数量上报的权力都交给了地方政府,却又导致各地数据更加混乱,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

  当然,美国医疗部门并非唯一“失灵”的。还有一些国家,已然选择放弃统计——

  德国:坦然承认统计误差。

  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德国确诊病例达52547例,并称17日起将只统计各州卫生部门提交的电子病例数。由于各州的确诊和提交数据存在时间差和误差,因此该研究所的统计与各州数据将存在差距。

  瑞典:确诊人数已不再重要。

  瑞典公共卫生局专家安德斯·蒂格内尔表示,现在确切知道有多少人确诊已不再重要,将不再统计全国确诊人数。“我们将关注瑞典哪些地区受到影响及其受到多大影响。”

  英国:全凭想象。

  3月12日,英国首相鲍里斯公开表示,现阶段防疫政策的核心是拖延,政府不再检测轻症患者,也不再是防止所有人被感染,而是尽力减缓疫情高峰期的到来以及防止医疗挤兑,床位主要留给重症患者。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官帕特里克·瓦兰斯此前预计,全英已有5000至10000人感染,将在10至14周后出现高峰期。英国卫生部2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已达19522例,较前一天新增2433例;累计死亡病例升至1228例。

  WHO总干事谭德塞感慨:“我们经常发出警告,但仍有一些国家缺乏相应举措,令我们深感忧虑。”

  它们是缺重视?缺技术?还是缺体制机制?

  2

  中国是怎么做的?

  境外疫情持续蔓延,无疑给我国的防疫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截至3月29日,全国境外输入性病例累计达723例,集中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数据截至3月28日。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 数据截至3月28日。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

  我国各边检、口岸均设立了“检测线”,规定入境者须据实进行集中或自我隔离。

  但病毒传播快、潜伏期长、部分病例症状不明显,导致绝对意义上的严防死守并不成立。除非,全面启动动态跟踪监测技术及网络。

  再科普一下,动态跟踪监测技术,就是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语言语素识别等技术对入境者进行全面动态检测——

  疫情期间,国内不少省市都以此来尝试防控外地输入性病例。通过结合公安、交通、网络运营商等多维度数据,刻画出疑似人群的症状体征和移动轨迹,将输入人群从哪来、去过哪、密接人群、是否因发热症状就医等特征进行人群画像,筛选出“疑似者”进行线下跟踪。

  以疫情中表现突出的宁波市鄞州区“区域健康大数据平台”为例,该平台由鄞州区卫生局与鄞州区疾控中心在第三方技术商万达信息的协助下共同搭建,2016年正式启用。

  疫情期间,该平台对疫区返乡学生、乘坐公共交通的疫区返乡人员、近期有武汉漫游通讯或住宿记录的人员及其密接人群等数据,进行了OCR提取和特征身份识别,与区内人口信息快速匹配,形成重点关注名单。

  同时,该平台还拉取了管辖街道、家庭成员、亲友聚会等信息报送至鄞州区疾控中心,协助其精准投放防控资源。

  “平台就像一个线上智能指挥中心。”鄞州区疾控中心主任林鸿波说,通过将确诊病例的发热、咳嗽、白细胞水平、肺部影像等指标设置成数据模型,与外地输入人群的特征比对出疑似病例,自动抓取并报送给疾控中心,在鄞州区几百万流动人口中精准地“大海捞针”。

  数据显示,截至3月19日,该平台共锁定相关人群近3万,其中700多人被列入重点监测名单,由疾控中心和社区上门排查,排查成功率达98.8%。

  也因此早在1月26日,鄞州区再无外来输入性病例;2月9日起,全面实现病例“零发生”。

鄞州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监测系统。来源:宁波市疾控中心鄞州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监测系统。来源:宁波市疾控中心

  除了新冠肺炎,平台还实现了多种传染病的防控监测。通过数据整合、建模、分析,平台建立了起肺结核、登革热、流感三类病例模型,也同样能够做到对符合病例定义的人群进行追踪。

可疑登革病例、肺结核病例、流感疫情早期监测系统。来源:宁波市疾控中心可疑登革病例、肺结核病例、流感疫情早期监测系统。来源:宁波市疾控中心

  更进一步,鄞州区所有的疫情相关数据都是“直联直报”的。2012年,鄞州区联手万达信息打通了辖内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日常工作软件和区疾控中心的疾病管理系统,并在2014年8月成功对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CDC”)直报系统。临床医生只需在其临床诊疗工作站一次性录入诊断信息,即可在30秒内报送至中国CDC,上传信息与CDC直报系统信息的一致率高达100%,至今无一例漏报。

  3

  医疗新基建之路

  如果用当下最热门的词来概括,类似的医疗信息化系统,就是国家层面正在大力推进的“新基建”。

  上海是国内最早致力于医疗信息融合打通的城市之一。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上海市政府便与万达信息携手打造了全国第一个传染病应急管理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通过打通与当地医疗机构信息渠道,为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此后数年间,基于该应急指挥系统,上海市政府与万达信息又共同建设了国内最早的“医联系统”,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初步信息融合,构建了上海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的雏形。

  如今,上海的医疗健康大数据正以“健康云”APP的形式,服务超千万市民的慢病管理、医疗防疫、分级诊疗预约、疫苗接种预约、体征指标自测、个人健康档案建立、家庭健康管理等58项健康管理需求,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公共服务APP。

  这还只是开始。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必须尽快搭建起医疗信息化的新型基建工程,大数据平台只是其中最表层和最基本的部分。”在万达信息副总裁邬金国看来,医疗信息化的未来,在于从大数据的土壤中培育出更便捷、更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体系。

  简单说来,大数据的整合利用仅是医疗信息化基建工程的1.0版,通过技术进步、体制机制革新来实现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才是未来大势。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医疗保健业务主席张咸毅也深有同感——长期以来,中国的医疗医药产业始终对数字化、信息化持保守态度,此次疫情或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转折点。

  实际上,嗅觉敏锐的一批机构,早已走上了开拓之路。

  医疗领域,平安好医生、微医、好大夫在线等均从“互联网医疗”切入,意在提升患者看诊的便捷度;医药领域,京东、腾讯、阿里等纷纷推出医药保健电商平台;医疗保险领域,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等险企均力推保险科技应用,为业务提质增效。

  分析人士认为,多方参与为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开了个好头儿,但由于产业覆盖面广、涉及环节众多,政企联手和跨界合作将是大势所趋。

  对此,大数据等新技术率先落子的金融行业,已然有了先行案例——以保险业起家的中国平安,旗下科技平台金融壹账通,就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打造广东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大数据画像、区块链等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疫情期间,平台上线了疫情专区,重在支持防疫企业和民生企业的金融需求,共收到融资申请2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推动了“信用中国”政策落到实处,也让高新技术能借金融之手,升级成为覆盖广东全省生产生活的2.0版。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理应如此。

  有报道称,中国人寿正携手万达信息,以大数据为底层技术进军健康管理领域,打造整个产业的新基建。疫情期间,双方将相关大数据服务无偿提供给全国几十个城市,极大地助力了精准防疫的时间战、空间站、技术战。万达信息,也正在成为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排头兵。

  一条中国医疗新基建之路,正因疫情变得清晰起来。

  4

  “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再说回到眼下的两道难题:如何稳住并持续监测国内疫情?如何有效防控境外输入风险?

  国内外的形势和此前的实践证明,构建“线上+线下”的长效防控机制势在必行。

  短期,完善并复制“鄞州模式”,对来自疫情重灾区的入境人群及其特征进行不间断监测,形成防控重点管理队列。可通知相关医院,辅助对口基层责任医生进行及时跟踪、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化验、活动轨迹排查以及密接者隔离等工作,对社区管理尤其排查效果进行实时掌控,让各部门充分“智能化”。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何纳认为,疫情中,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实时整合和分析,能灵敏嗅到潜在疫情风险骤增的区域,快速预警。“这是健康医疗信息化的关键应用,也是未来的趋势。”

  长期,加速疾控体系信息化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

  首先,下决心拔掉各种“数据烟囱”。

  2015年至今,各地陆续搭建了全民医疗信息平台,统筹医疗服务、健康档案、疾病管理、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信息。但水平和标准参差不齐且多数无法联通CDC直报系统,形成了大批“数据烟囱”。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建议,接下来,这些平台应在信息安全、标准规范、运行保障上做到全国“一盘棋”。既打通临床诊断、报告、治疗、防控等各环节数据,减轻临床医生负担,还要理顺“数据烟囱”的权属,搭建全国统一的监测预警平台。

  这一点上,技术相对领先的金融行业,也面临类似问题。

  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金融壹账通等共同发布的《中小银行数据治理研究报告》显示,中小银行普遍缺乏清晰的数据治理意识、实施路径和专业人才。64家受访银行中,21%的银行存在部门协同困难的问题,26%的银行尚未建立相关组织架构且职责划分不明,两者共占了“半边天”。

  该报告建议,应跨机构、跨领域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中台,帮助机构降低重复建设和减少“烟囱式”协作,同时提升各机构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专家认为,可借鉴金融行业的先手棋,在医疗信息化工作中建立起各行政部门、各市场机构之间的磨合机制,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明确相关标准及第三方技术商的资质。

  眼下,中西部地区相比上海、浙江等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及信息化建设差距较大,第三方技术商容易浑水摸鱼,因此全国应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使用标准,一是缩小各地差距,并避免发达地区今后因缺乏规范而被迫推倒重建;二是保障健康医疗数据这一国家核心战略资源,可考虑对第三方技术商设立国资持股的底线。

  上述金融业报告也提出,数据治理中痛点最多的就是标准难落地,受制于此金融机构约占受访机构的25%。因此在医疗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先行尤为紧迫。

  “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何纳坦言。技术规范、资质过硬的第三方技术商,是实现全国一盘棋的关键,“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责任编辑:范斯腾

美国新冠肺炎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