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专家谈校园欺凌:被欺凌者若缺乏及时疏导 易转为欺凌者

专家谈校园欺凌:被欺凌者若缺乏及时疏导 易转为欺凌者
2020年05月30日 20:24 新京报

  原标题:专家谈校园欺凌:被欺凌者若缺乏及时疏导 易转为欺凌者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六一国际儿童节”临近,今天(5月30日),最高检举行网上检察开放日活动。在回答网友关于校园欺凌的提问时,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表示,学校应该给孩子培养规则意识、公平意识,不能倚强凌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提醒,被欺凌者若缺乏疏导干预,容易转变成欺凌者,因此,欺凌发生后要第一时间处理,倾听孩子的痛苦、进行安抚,及时帮助解决。

  记者了解到,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后举办开放日已经成为最高检的一个固定品牌,今年由于疫情等特殊因素,举办的是网上开放日。

  欺凌是强对弱的不公平对待 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巨大心灵冲击

  在开放日的专家讲座环节,不少网友都提及“校园欺凌”的问题。

  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专家宗春山表示:欺凌本质上是权利不对等。转学的孩子、有口音的孩子、朋友较少、学习不好或者学习特别好的孩子容易被欺凌。被欺凌对象,轻度的会没有安全感、情绪暴躁,严重的会造成厌学、抑郁,甚至自杀等。

  “不要小看校园欺凌,很多人觉得欺凌是两个孩子打架,两者不是一个概念。”宗春山说,“打架多半是势均力敌,欺凌是强对弱的不公平对待,很可能是一群人对一个人的霸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的心灵冲击。”

  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有不少声音提出进行刑事处罚,李玫瑾表示,欺凌现象多发生在青春期,是成长的一个阶段,不宜过分放大校园欺凌。

  她建议,对最熟悉情况的老师应增加一项特殊要求,摸排学生有没有朋友、谁跟谁关系好等情况。一旦发现欺凌行为,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但不应该为了处罚而处罚。

  两位专家均表示,交朋友是防止欺凌的有效方式。“12岁之后,人开始性的发育,先是有同性朋友,接着是交异性朋友。父母也应该有意识,帮助孩子主动结交朋友。”李玫瑾说。

  学校要给孩子培养规则意识、公平意识,不能倚强凌弱

  有欺凌行为一方的家长提问,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有欺凌行为?

  宗春山提到,欺凌他人的孩子可能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出现了相应情形,家庭过分溺爱容易导致孩子欺凌他人。

  李玫瑾表示,孩子在外的攻击行为往往是家庭中的映射,如果父母是善良的、不希望自己孩子去欺负别人,那么,父母对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管教方式不应简单粗暴,而应该用讲道理、幽默、亲切的正面方式管教。

  “另外还有种情况,有些孩子被宠溺,家长放开手害怕孩子吃亏,从小就告诉孩子怎么能不吃亏,孩子只要不吃亏就满意,给孩子形成了不好的性格。”她说,“这样一来,孩子在小学、中学不吃亏,但走到社会肯定要吃亏。人与人相处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暴力可能一时占据上风,但是会失去大家对你的情感。”

  她认为,学校应该给孩子培养规则意识、公平意识,不能倚强凌弱。

  孩子受欺凌后应第一时间疏导情绪

  宗春山提醒,应该关注受欺凌者转变为欺凌者的情形。有的孩子受欺凌后没有得到第一时间处理,没有及时倾听他的痛苦、安抚,甚至在被欺凌后,老师和家长的反应是“干吗欺负你不欺负别人”、“谁让你这么怂”。“这使得受欺凌的孩子情绪没有得到解决,会让他们觉得社会就是这样,因此用同样的方式反击。”

  宗春山在未管所等地调研时发现,很大一部分孩子之前都是被欺凌者,后来变成了欺凌者。“他们会觉得没人帮我,那我就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反击,所以应该多关注受欺凌心理倾向的疏导关怀。”

  李玫瑾认为,被欺凌者往往在家庭内缺乏情感支撑回应,解决问题最好的地方是在学校。

  “心理贫困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孩子不善言辞,没人和他交流,遇到欺负后去诉说也缺乏勇气。”李玫瑾建议,在学校设立诉说墙,进行录音,这样可以提供一个条件,让孩子不用面对别人倾诉,学校也可以接到倾诉的信息。

  新京报记者 王俊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项玲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