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黄海东海密集发射火箭之时 首个海上发射母港亮底牌

黄海东海密集发射火箭之时 首个海上发射母港亮底牌
2020年09月16日 20:01 新浪新闻综合

  原标题:黄海、东海密集发射火箭之时,首个海上发射母港亮出“底牌”

  来源:北京青年报

  昨天(15日),中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从黄海海域成功发射的消息刷屏。而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更为关注的是,热闻背后所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内更为长远的布局,以及随之而来的发展潜力。

  同天,中国正在打造的首个海上航天发射母港传来最新消息。

  海上发射常态化

  事实上,昨天的发射,并非我国第一次在海上成功发射火箭。去年夏天,我国第一次在海上平台发射火箭,并将相关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但时事评论员宋忠平向政知道解释称,去年的第一次发射,更多是验证我国相关技术。而这一次,则是首次进行的商业化应用性发射,标志着我国海上发射能力的成熟、稳定,可以面向市场。

  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鑫介绍称:“此次发射任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不仅一次性将9颗吉林一号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而且进一步优化海上发射技术流程,提升了海上发射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未来实现海上发射常态化、高频次奠定了基础。”

  昨天,官方消息评价表示:“此次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海上发射常态化的到来。”

  而政知道注意到,就在卫星入轨后不久,我国上海海事局、连云港海事局相继发布通知披露,9月15日-9月17日,长江口、黄海南部将进行海上火箭发射,部分水域禁止驶入。两则通知明确指出,9月15日-9月17日,每天都将在相关海域发射火箭。

  政知道还发现,虽然此次发射海域都在中国“家门口”,但环球时报撰文披露,研制队伍正在论证多功能海上发射平台,可以保障远海海域发射,预计在2021年开赴低纬度地区实施低倾角海上发射。

  固体火箭、冷发射

  对比去年技术验证性发射和昨天的首次商业化发射,我国的海上火箭发射无疑走上了和俄罗斯此前不一样的技术路线,即固体火箭冷发射方式。

  那么,海上发射火箭有什么意义,固体火箭冷发射又先进在哪里?

  时事评论员宋忠平解释称,开发移动的海上航天发射平台,好处非常多。首先,其可以部署到合适的发射海区。即便是远离赤道的国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发射方式到近赤道海域进行发射。“航天发射,距离赤道越近越省力,在相同推力下可以携带更大载荷。”另外,海上发射还可以避免掉落残骸导致的风险、纠纷。

  至于固体火箭冷发射方式,宋忠平分析称,这种技术路线优势很多,同时实现难度也更高。固体运载火箭可以省去在海上发射平台加注燃料的繁琐、危险过程,另外固体火箭可以装在发射筒中避免海上“高温、高湿、高盐”环境带来的影响。而所谓冷发射是指,依靠高压气体把几十吨重的火箭弹出发射筒,而后火箭在半空中再点火启动。这样可以避免发射平台遭到火箭喷射的火焰损害,从而实现发射平台的重复利用、火箭的快速装填再次发射。反观直接点火的热发射方式,发射平台周围的电缆将被全部烧毁,再次发射的准备周期更长,成本更高。作为长征系列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的固体运载火箭,曾有报道披露其能够实现24小时内完成发射准备工作。

  除此之外,海上发射能力的打造同样具有重要军事意义。

  东方网撰文指出,战时,当原有在轨卫星网络被毁,陆地固定发射基地遭打击的情况下,可迅速使用海上发射的方式紧急发射军用卫星,保证在轨卫星有足够的数量组网。

  母港预计可实现三天发射一次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昨天长征十一号顺利升空后,我国在建的首个海上航天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也首度官宣发射能力、生产能力,亮出自己实力的“底牌”。

  今年4月,选址在山东海阳市的东方航天港项目开工。公开报道指出,该项目意欲打造我国首个海上航天发射母港,随着海阳东方航天港的建设,我国将逐步实现火箭在海阳总装、测试和星箭对接,规避产品运输难题,缩短产品集成和发射链条,提高发射经济性。建成后,东方航天港将既是固体运载火箭的生产基地,也是航天发射星箭准备的技术中心。届时,火箭在当地完成生产、总装、测试后,可以直接上船运送至海上发射场,大幅缩短发射链条。

  不过,东方航天港开工之时,并未向外透露建成后的母港预计发射能力。

  昨天,长十一火箭副总指挥金鑫公开披露,预计未来东方航天港能够年产20发火箭,这不仅能够满足海上发射,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把东方航天港制造的火箭运输到别的发射场进行发射。“一发火箭打出去,可以拉一发再打,在有任务需求的情况下,一个月可实现10次发射。”

  在商业航天中,效率和效益才是本质。宋忠平透露,事实上,对于自然条件不允许或者成本限制较高的国家,打造陆地上的卫星发射场地难度要远远高于海上发射平台。我们掌握这项技术,实际上是给中国的对外发射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模式。“这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具有吸引力。”

  资料 | 中国航天报 环球时报 东方网 北京青年报等

 

责任编辑:张迪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