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笔耕三年,终成正果!这本书用94首作品歌咏运河

笔耕三年,终成正果!这本书用94首作品歌咏运河
2020年09月26日 21:13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原标题:笔耕三年,终成正果!这本书用94首作品歌咏运河

  运河,水工智慧的杰出成就;诗词,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符号;雕版印刷,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当三者融合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24日下午,十余位全国专家、学者集聚,赴一场运河诗词的约会。由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文彰所著的古籍线装书《诗咏运河》首发座谈会在扬州举行,94首诗词歌咏了世界遗产运河、大运河沿线城市以及58处大运河世界遗产点,并配以周文彰撰写的书法,以融中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特有方式,展现了运河的悠远与壮丽——运河两岸风光好,诗书千里赖通波。 

  乡情难忘,运河之水流淌笔端

  周文彰总说自己与大运河生而有缘。1953年8月出生于扬州市宝应县的他,是喝着大运河的水、在大运河的波涛声中长大的,直到20岁那年才到扬州城里读书、工作近5个年头。

  “扬州是我待过的第一座城市。我在这里成长成才、恋爱、成家。所以,我对扬州充满情感。”

  虽然走南闯北,人在天涯,但周文彰一直心系家乡,情牵运河。大运河遥远的涛声,已经镌刻在他的记忆深处,流淌于他笔端的韵律之中,与他的血脉融为一体。

  50岁前,周文彰既不会书法,也不善写诗。直至2003年春,宣传文化工作的岗位驱使他拿起毛笔,学习书法又学写诗。在家乡,他虚心向多位书法名家请教书法艺术:“赵昌智先生召集了杨小扬、朱福烓、顾风等书法家,手把手教我写字,使我至今难忘。”

  对于诗词,周文彰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挚爱,这是因为他把诗当作日记写,当成抒发亲情、友情、乡情的方式,并以此言志。

  三年一剑,94首作品歌咏运河

  2017年,周文彰被聘请为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顾问,由此,他萌生诗咏运河的想法,以此安放自己的运河乡愁以及顾问肩负的责任。其后整整三年,笔耕不辍,终得玉汝于成。

  《诗咏运河》是一本关于世界遗产运河的诗书集。收入的94首诗词,都属于中国传统诗词,由三个部分构成。

  诗咏世界遗产运河部分,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中的6条运河,每条赋诗词1首,以词为主。

  诗咏大运河城市部分,35个大运河沿线城市,外加家乡宝应县,共36首,以七律为主。

  诗咏大运河世界遗产点部分,将58处遗产点中类似的闸和粮仓归并,共赋诗51首,以词(主要是小令)为主,最后以1首《古风·诗咏运河》结束。

  三年的创作生涯,周文彰足迹遍布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现状令他心潮澎湃,诗兴盎然,三年呕心沥血创作,字字珠玑,这些用诗词定格的运河印记,不仅仅是周文彰的财富,也是世界运河文化的一抹亮色。

  学者畅谈,诗词弘扬运河文化

  首发座谈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从诗词、运河文化等角度畅谈感受。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峰认为,周文彰将世界运河,以及大运河沿线城市、遗产点收罗囊中,将诗词、书法融为一体,使视觉艺术有了多元拓展,让读者最小的空间里收获最丰富的阅读体验,“从诗书作品中可感知运河的过往历史与现状,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巨变勾连。”

  林峰说,周文彰的作品叙事精确、善于铺陈、丰满动人,悠闲之笔抒发的淡雅之情,洋溢着唐诗宋词的意蕴。

  “只有生活在运河边的人,才有这份沉甸甸的乡情,才会花这么多精力写这么多诗。”扬州知名学者韦明铧说,《诗咏运河》展现的不仅是内容与文采,还有对大运河、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尤其让人称道的是,《诗咏运河》采用雕版印刷印制,以古籍线装形式出版,将中国传统诗词与书法、摄影相结合,《序》和导言部分中英文介绍,别具匠心,特色鲜明。

  扬州大学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刘怀玉说,《诗咏运河》聚焦宏大主题见精彩,讲述宏大故事见格局,巧用多元载体见功夫。该书运河味和书卷气兼具,为2020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献上一份厚礼,也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特别是从文脉角度提供了范例,贡献了智慧。

  扬州市文联副主席朱红林说,《诗咏运河》带来了诗词和书法双重的享受,从他的诗词中可以感受到清新高雅的气质,而他的书法大气磅礴,令人过目难忘。(孔茜 王鑫)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