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博士国奖获得者专访|热忱、真诚和求索背后

博士国奖获得者专访|热忱、真诚和求索背后
2020年11月23日 22:03 中国传媒大学

  原标题:博士国奖获得者专访|热忱、真诚和求索背后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11月2日上午,我校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备选名额评审答辩会在明德楼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姜绪范出席。经过现场答辩、评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谈华伟、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齐翊帆、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张奎三位同学获得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拟获奖学生资格。

  在这场专访中,我们从三位获奖者的准备过程出发,探索到了他们面对学术研究的真诚求索和坚韧热忱。

  谈华伟: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

  “我始终坚信,现在所做的事情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受用。”六年的中传求学之路让谈华伟一步步积淀着自己宝贵的学术和实践经验,从校园走出后的他又选择回归校园,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在博士入读前,谈华伟是重庆电视台的一名民生新闻记者。这次重归求学之路,他格外珍惜在校的时光。“他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不是刚从图书馆出来,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2017级博士研究生章晓杰这样评价谈华伟。每天近10小时的阅读检索时间,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在外人看来有些枯燥难耐,而谈华伟却乐在其中。在中传求学的六年光阴里,他拼命汲取养分扎根生长。“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思维会越来越清晰”,这是谈华伟所理解的“扎根”。

  四年民生新闻记者的经历锻炼了他的新闻基本功。在一场场直播连线、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镜头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一次次的走乡情基层采访中,他与人访谈沟通的能力和新闻敏感性不断增强。“这四年里我最大的收获是价值观的改变与塑造。做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概括分析、提炼观点,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疫情期间,谈华伟在导师姚喜双教授的带领下,从“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切入,以业界著名朗诵艺术家的作品为案例,研究声音媒介的精神力量传导作用,并最终以第二作者的身份于CSSCI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抗疫主题诗歌朗诵的社会价值及传播方案》。

  “好好做个读书人”是廖祥忠校长在2020年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寄予的殷切期待。包容、开放、自由、竟先的中传校园为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提供了“熔铸成型”的治学氛围,而在这其中,“读书”是最好的催化剂。不管是做学问还是搞研究,都要耐得住寂寞,用强大的自律和坚定的意志保持专注精神。唯有朝夕不倦、上下求索,才能在自己所热爱的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齐翊帆:“读博即修行”

  “中国传媒大学的学习给我们每个人都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让我们可以展翅高飞。”谈到在中传学习的收获,获得博士国奖资格的齐翊帆这样说道。

  在博士现场答辩的过程中,齐翊帆给自己的答辩PPT取了一个主题名:“读博即修行”。对此她解释道:“工作几年的我遇到瓶颈和困惑,所以努力考取博士,回归校园重新成为一个学生,但没想到读博遇到的困境也不少,从学习方法效率问题到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都得靠自己慢慢攻克。”

  正如齐翊帆所说,一路的“修行”并不容易。出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给一个地产的商业空间做了沉浸式体验空间的设计,运用了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最前沿的数字媒体技术,也运用了自己在互动媒体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我做了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发现沉浸式体验的展陈现状和设计规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就决定把博士论文最终的选题定到了‘沉浸式互动体验展’上”。

  齐翊帆在发现实际问题后便本能地运用科研思维解决问题。“科研能力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乐于剖析问题、智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提升科研能力的方法上,她提议同学们多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通过研究获取相应的科研成果。“这个过程恰恰跟我们的生活本身很像,如果能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就能获得一个更顺畅的人生。”在被问到如何理解“探索科研的兴趣”时,她说:“兴趣使然才能驱动创造力和行动力。不是为了一个既定的名利结果来做研究,我们需要的是一份学术研究者的‘真诚’。”

  齐翊帆还提到了孔子的一套“法宝”——好学、乐学、博学、恒学、会学、用学。“要学有所长,持之以恒,学以致用,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真正有贡献的人。”未来,齐翊帆想要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想创造出可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数字媒体艺术内容。

  张奎: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张奎,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文化产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至今,他发表了多篇学术著作并主持参与了数篇课题。11月初,张奎荣获了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资格。在中传求学的这几年,开放、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不断浸染着这个讷于言辞的大男孩,眼前的他端坐桌前,侃侃而谈,满怀感触地讲述着自己的求学历程。

  张奎在博士入学后接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在导师张春河的带领下研究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需要将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可量化、可评价的测量指标对于刚入学的张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他从零开始一点点构建着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接手这个项目开始到论文发表,前前后后改了七八十次,历时近两年”,张奎回忆道。他的导师张春河教授是个“不易满足”的完美主义者,严谨求是的治学风格也在一次次的论文指导中塑造着张奎的学术理念:不拖延、不松懈,在任务期限较为宽松的情况下也不会放任自流。“我把必须完成的任务放在最前面,只有把这些都做完我才会觉得踏实。”

  “每一个课题和论文都是有演进性和延展性的,只有演进才能深入,只有深入才能在专业领域掌握一定话语权。”高考后的张奎进入河南大学历史学院学习文化产业专业。在一次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张奎以开封城墙的兴废与保护为切入点进行了相关调研,他撰写的报告被评立为国家级创新项目。现在张奎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名为“开封”的文件夹,每当看到有关开封的信息,他都会存进文件夹里。”密密麻麻的文档见证了张奎学术上的坚持不懈和累累成果。2019年,张奎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封城墙兴废: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认知变迁》。

  “读书宜广不宜狭,思考宜博不宜约。”博士入学的两年里,张奎累计借还书300余次,中传校园求知求真的氛围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肥硕的沃土。“勤勤恳恳钻研学术,专业领域躬耕不辍,永远葆有爱和热忱,眼里希冀和光不灭”,这是两年以来张奎博士生涯的生动写照。张奎说,科研路途长路漫漫,道阻且长,也希望自己能继续在学术大道上“打怪升级”。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在学术氛围浓郁的中传校园里

  希望你也能成为独特而卓越的小白杨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来  源 | 中国传媒大学校报

  记  者 | 张婧怡 孙卿悦 胡竣元

  编  辑 | 洪杰西 申皓文

  责  编 |尚新英

  编  审 | 王维家

科研国奖

热门推荐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