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四十年磨一剑,二十年一辆车

四十年磨一剑,二十年一辆车
2021年01月15日 15:12 西南交通大学

  原标题:四十年磨一剑,二十年一辆车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磁浮的研制

  1997年获批国家863计划项目

  “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

  正式开展高温超导磁浮车的研究

  从开始磁浮研制到今天

  大概走了40年

  从开展高温超导磁浮车

  到走出实验室、走上试验线

  这一步,跨了20年

  

  1月13日上午,采用西南交通大学原创技术的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四川成都正式启用,这标志着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从无到有的突破,具备了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

  该项科研成果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交通报、中国科学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卫视、东方卫视、成都日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成都电视台等20余家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前来采访报道。

  

  中国速度,中国制造!

  

▲点击查看【新华社】:设计时速620千米 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下线

  ▲点击查看【新华社】:设计时速620千米 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下线

  

▲点击查看【人民日报】:世界首台!

  ▲点击查看【人民日报】:世界首台!

  

▲点击查看【光明日报】:样车预期运行速度目标值大于600km/h,将为远期结合真空管道技术,向1000km/h以上速度值突破奠定基础——我国“超级高铁”驶出实验室

  ▲点击查看【光明日报】:样车预期运行速度目标值大于600km/h,将为远期结合真空管道技术,向1000km/h以上速度值突破奠定基础——我国“超级高铁”驶出实验室

  

▲点击查看【中国青年报】:热点丨这所高校宣布:世界首个!

  ▲点击查看【中国青年报】:热点丨这所高校宣布:世界首个!

  

  ▲点击查看CCTV-新闻联播报道

  

▲点击查看:中国造!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启用

  点击查看:中国造!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启用

  都说“火车不是推的”

  为什么这个12.5吨重的“庞然大物”

  可以用手推动?

  “高温超导”的“高温”是多少度?

  什么是超导?为什么能悬浮?

  中国的上海已经有电磁悬浮列车了

  那我们这个高温超导高速磁浮

  自主创新技术它有哪些特点?

  一个视频一起来了解下:

  

  四十年磨一剑,二十年一辆车

  西南交通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磁浮的研制,1997年获批国家863计划项目“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正式开展高温超导磁浮车的研究。从开始磁浮研制到今天,大概走了40年;从开展高温超导磁浮车,到走出实验室、走上试验线,这一步,跨了20年。

  1月13日上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正式启用。静静浮在轨道上的样车揭开“红盖头”的那一刹那,西南交通大学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张卫华的眼睛湿了。

  20年,上百人的青春。坐过“冷板凳”,经历过“轮轨”与“磁悬浮”之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心中那朵梦想的火花,终于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从2000年12月31日研制成功的那辆小小的“世纪号”出发,这20年的研发之路,背后有着怎样的曲折与波澜?

  

  ▲沈志云院士接受采访

  “世纪号”和它的20年

  “世纪号”,是西南交大王家素、王素玉教授带头研制的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它,正是今天启用的样车的雏形。

  

  ▲王素玉教授接受采访

  张卫华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世纪号”的情形:小小的一辆车,最大悬浮重量700公斤,仅可乘坐两人。而这个“世界第一”,是在一个用防雨彩条布搭建的临时工棚中研制出来的,“当时条件太艰苦了。”

  2001年初,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863计划15周年成果展”上,初次亮相的“世纪号”让参观者惊叹不已,“可以说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张卫华说。

  彼时,对于“世纪号”走出实验室,专家们都非常乐观,“接下来的工作是要修一段试验线,进一步考察它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

  没想到,这一等,便是10年。

  “大概有10年的时间,我们没有经费支持,没有能力去把它工程化,所以这10年基本上是停滞的。”张卫华说。

  2005年5月,在首届成都科技节上,“世纪号”仍以实验车的身份出现在市民面前。王素玉曾向媒体表示,“目前超导磁悬浮列车由试验车向运营阶段过渡的实施方案已经制订出来,能否实施关键在于资金的落实。”那个时候,头发花白的王素玉已经接近退休年龄。

  她建议,可以先修两三百米长的线路,既可作为娱乐设施,又可作为过渡阶段的试验线取得试验数据。然而,根据预算,仅修建两三百米也需要上千万的资金。

  2000年,王家素、王素玉教授退休,张卫华接手项目。当时,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卫华终于要来了科研资金,带领一帮年轻人干起来。

  2011年底,年仅29岁的邓自刚结束了在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的特别研究员生涯,回到西南交通大学,投身于高温超导磁悬浮的研究。不到一年时间,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轨道就搭建完毕。

  2013年初,轨道外又披上了有机玻璃管道的“外衣”:45米的环形轨道线上,罩着一层由钢架和有机玻璃做成的全封闭管道,像一颗透明的胶囊。一辆可供一人乘坐的车辆停在轨道上,研究员只需轻触遥控器,它就能以空载50公里/小时的速度跑起来。

  “到今天,已经有上万人坐过这个小车。”张卫华说。

  

  ▲张卫华教授接受采访

  “轮轨”与“磁悬浮”之争

  事实上,从“世纪号”出发一路走过的20年,也是不断伴随争议的20年。

  2001年3月,曾有一家北京媒体报道了当时亮相“863计划15周年成果展”的“世纪号”,文章的四个小标题,分别是“磁悬浮”走出实验室、“磁悬浮”上马上海、“磁悬浮”德国下马和哪里有“磁悬浮”哪里就有争议。

  多年来,高速磁悬浮技术,在全球的推广之路异常坎坷。

  在磁悬浮的发源地德国,至今仍没有一条商业运营的磁悬浮线路,德国媒体界甚至把磁悬浮列车技术称为“昂贵的高科技玩具”。

  在另一个磁悬浮大国日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规划了东京—大阪的磁悬浮线路,但最终因为造价过高而搁置。直到2013年才再次启动连接东京到名古屋的中央新干线项目。

  在中国高铁的标杆线路京沪高铁上,也曾经有过一场著名的关于采用轮轨还是磁悬浮的争论。争论持续10年。2008年京沪高铁正式开工,轮轨派获胜。

  获胜的原因,一是当轮轨运营速度能够突破350公里的时候,磁悬浮的速度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二是磁悬浮线路的修建成本要大幅度高于轮轨线路的建设。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这个争论挺有意思的。”张卫华说,在产生争论的那个年代,国外的轮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中国的轮轨铁路,还仅仅能跑出100多公里的速度。在高铁要加速成网的背景下,主张采用轮轨技术,显得很合理。

  不过,到了现在,中国高铁已经领跑世界,追求更高的速度,箭在弦上。“每一个交通速度大幅提升的节点,都伴随着财富的增长和技术的革命。”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何川说。

  张卫华用“颠覆性”三个字来形容样车及试验线的启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早年争论中的种种焦点,已经在逐一突破。

  “时速600公里,已经不是问题,稍微努力一点可以达到600—800公里,这可以填补目前陆地交通和航空交通之间的空白。”何川说,如果将高温超导磁悬浮车放入超高速真空管道,最终能实现时速大于1000公里的行驶,在理论上,甚至可以达到3000公里。

  在业内看来,高温超导磁悬浮要比低温超导磁悬浮,即日本用于修建东京——大阪磁悬浮新干线的技术原理上要更优。

  邓自刚解释,之所以称“低温超导磁悬浮”,是因为它需要用零下269摄氏度的液氦来保证车上超导材料的性能,“液氦很贵,而我们选择用温度相对较高的液氮来保证超导材料的性能,价格就至少便宜50倍。”

  何川说,尽管目前磁悬浮线路的造价的确比高铁线路高,但随着规模化的发展,造价会随之降低,最终达到与现有高铁基本持平的水平。

  “在国内能做的研究,为什么要去国外”?

  10年前,邓自刚在进入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曾有很多充满诱惑的选择摆在面前:德国一家知名磁悬浮公司愿意出资供他到澳大利亚做项目,巴西也有意愿邀请他,剑桥教授也来函,希望他到英国读博士后……但他哪儿都没去。

  “张老师有句话特别触动我,说‘在国内能做的研究,为什么要去国外’,自己还是对这里有感情,想为实验室做些什么。”邓自刚说。

  

  ▲邓自刚接受采访

  2013年春节,邓自刚带着研究团队中的六、七个成员搭建磁悬浮环线的轨道基架,那是最辛苦的时候:基架是钢铁的,每一块都有250公斤重,要7个人一起抬才行;给车辆上数百块高温超导材料做测试,数量和组合方式都需经过仔细的研究,再得出一个最优方案;一个个200克、每个能悬浮20公斤的小方块,需定期把每一块拿出来做测试,一块就会花去半小时。

  实际上,20年中要攻克的难关,远不止这些。

  “首先就是悬浮能力达不到要求。”张卫华说,根据测算,要达到商业运营的条件,列车悬浮的载重能力必须达到每米2—3吨,而当时的“世纪号”,显然无法达标。

  “第一是进行材料特性的优化。”张卫华解释,接下来是磁轨的布置,“磁轨并不是一整块,而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磁片组成,磁片怎么布局、角度怎么调整,都需要一次次的试验得出结果。”

  张卫华说,20年间,磁悬浮列车的悬浮能力提升了7—8倍。

  “另外一个,在列车高速运行中,高温超导体可能会发热,会不会造成‘失超’现象?理论上来说,一旦‘失超’,列车马上会掉下来,这是我最担心的。”张卫华说,这必须要一次次的验证,确保列车的安全性。

  

  ▲钱清泉院士接受采访

  下一步,西南交通大学将结合未来真空管道技术,开发填补陆地交通和航空交通速度之间空白的综合交通系统,为远期向1000km/h以上速度值的突破创造条件

  西南交通大学高温超导磁浮技术

  研发历程

1

  ---上世纪80年代

  西南交通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磁浮的研制。

2

  ---1997年

  1997年获批国家863计划项目“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正式开展高温超导磁浮车的研究。

3

  ---2000年12月31日

  学校研制成功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世纪号”。2001年,该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同年被评为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1年,北京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乘坐“世纪号”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并称赞“stable”

  

  1997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参观“西南交通大学未来号”磁浮列车

4

  ---2004年

  学校提出了600km/h及以上载人超高速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系统方案,并得到了包括12位院士在内的50余位专家的肯定,从此开始了高温超导磁浮车工程化的探索。

5

  ---2013年

  学校研制完成我国首条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试验线,是当时国际上同等载重能力,截面最小、永磁用量最少的超导悬浮系统。

6

  ---2014年

  学校建成国际首条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车环形试验线。

7

  ---2019年

  学校建成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浮车高速试验平台,最高试验速度400km/h,可开展高温超导磁浮车动力学、气动、振动、噪声等方面的研究。

8

  ---2021年1月13日

  采用西南交通大学原创技术的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四川成都正式启用,这标志着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从无到有的突破,具备了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

  

  网友留言

  

  @奥迪A8

  2002年在九里校区0号楼听王素玉教授夫妇介绍高温超导磁浮车技术,听众排到教室门口了。王教授那句“沉默10年,干出国内一流;沉默20年,干出世界一流”的话,至今犹言在耳;

  2003年在九里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的真空管道磁浮车研讨会上,沈院士提出计划,到2013年制出全尺寸试验车。

  虽然推迟了7年,总算是出来了!

  交大,了不起!

  以王素玉教授为代表的交大人,了不起!

  @小舒

  2002级校友,住眷诚斋14,当年就听着这个磁悬浮列车,真的是几十年才搞下来了。

  @昼夜有光

  有幸在14年听过一次翟院士的讲座,当时翟院士对国内及国际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进行了简略介绍,并对高铁和磁悬浮做出有趣地对比,深入简出,至今也印象深刻。当时我还在念高中,这一讲座奠定了我对交大开拓进取的第一印象,后来有幸进入交大,在这里成长。非常自豪我交在轨交行业做出如此贡献,作为交大学子也与有荣焉!!!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周山

  1995年曾选修学习过王素玉教授授课的超导技术,那时是低温超导技术!科学界日新月异,西南交大捷报频传!祝福母校! 

  @王宁古琴工作室

  想起了2001年听主持者王家素教授的讲座,几度哽咽落泪,在场听众无不为之动容。他们那时候没有大型实验室,就是在教学楼边上搭了一个帆布棚,夏热冬冷,就是这样环境下出了世界第一辆高温超导磁浮实验室样车,当年轰动全国。20年了,终于见到了工程车和实验线。

  @水煮惩浮

  我当年也选修过王家素教授的超导体选修课,王教授真的是教书育人、刻苦搞科研的好老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上课时穿的是个二十元左右的旧球鞋,学生都是穿皮鞋的,真的人如其名,非常朴素!

  @TrầnHữu Vân

  大三下时(2014年)选修了邓自刚老师的超导磁悬浮与现代轨道交通课程,课上老师激情澎湃的介绍了高温磁浮的运用前景,还非常诚恳的邀请我们报考他的研究生,一次上课正好是王家素还是王素玉老师的生日,邓老师组织同门师兄弟还有选修课的我们一起为老师庆生,能感觉到已经退休的两位老师为高温磁浮倾注的心血,奈何自身原因没能读研,希望交大在高温磁浮领域一路领跑,奥利给! 

  @百炼成钢

  20年前,在交大报告厅听过王家素教授、王素玉教授的报告,当时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刚出来。 整整20年了。

  @老姜

  应该是1993年参观过王家素王素玉两位夫妻教授的超导实验室,第一次见到了杜瓦瓶和液氮中的超导体,教授风趣的说如果被液氮溅到手上,是烫伤!两位教授穿着极为朴素,完全不修边幅,在实验紧张的时候经常吃住实验室,过着苦修的生活!还有电气学院的连级三教授,是交大磁悬浮的开拓者!为母校世界级成就喝彩!祝愿母校老教授们健康长寿!

  @武大

  20年前的“世纪号”样车很小,就一节过山车那么大,经常锁在一个实验室里头难得见到。这条实验线在室外,长160多米,车头又这么大,盖不住的,目测交大新的网红打卡地即将诞生。

  @耄耋顽童

  热烈祝贺母校和沈志云师兄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祝你们“芝麻开花节节高”,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1951级唐山交大机械系校友(北京交大退休教师)饶忠(饶高热)  2021-1-13

   @Echo.

  也许理解的不对。欢迎指正。

  1997年交大正式开展高温超导磁浮车的研究。到2021年1月13日上午,采用交大原创技术的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四川成都正式启用,标志着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从无到有的突破。24年的时间,有多长呢?又有多少人在这24年的时间里日夜攻关。一项技术(虽然它或许还并未完全成型)的突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我们就用一年,两年,无数年。身为交大学子的我们,更应该传承这种坚持奋斗的精神。或许毕业后我们将各奔东西,但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在各行各业的顶峰相见!

  @沙小兰

  80年代在学校两件事记忆深刻,一个是90周年校庆,一个是磁浮列车开始研究!30多年过去了,一直关注着!母校威武!代表着中国的速度和激情!自豪

  

▲点击阅读《世界首创!交大磁浮!》

西南交通大学

热门推荐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