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悲痛!袁隆平逝世!追忆他与海南的那些不解之缘……

悲痛!袁隆平逝世!追忆他与海南的那些不解之缘……
2021年05月22日 17:55 海南发布

  原标题:悲痛!袁隆平逝世!追忆他与海南的那些不解之缘……

  来源:海南发布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与海南的不解之缘

  

  “杂交水稻成功的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袁隆平说,1968年他开始到三亚从事南繁育种。在这50多年中,他与南繁基地、与海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90多年前,袁隆平祖父曾被任命为文昌县县长

  “第一次到海南,问鱼多少钱?老板说‘di ga di’(四毛四)。海南话好难学,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听不懂。”会说6种方言和一口流利的英语、攻克了世界性难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却学不会海南话。

  

  

  90多年前,袁隆平的祖父也被海南话“吓倒”过。“民国初期,祖父被任命为文昌县县长,他从江西出发,经7天7夜到海南,一上岸,发现当地人说话一句都听不懂,‘这是到了外国吗?这个县长做不得!’,于是递交辞呈,回去了。”袁隆平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起了这件“趣事”。

  祖父与海南“擦肩而过”,而袁隆平注定要续上这份缘。1968年冬,带着祖父的海南故事,袁隆平背上行囊,先步行、后乘汽车、倒火车、转水路,一路颠簸,踏上海南岛。袁隆平落脚三亚南红农场,住的是茅屋草舍,屋内没有电灯,光线昏暗。床是用竹竿、秫秸搭的地铺。为防止蚊虫叮咬,晚上睡觉得用薄膜裹身。每天傍晚,袁隆平从地里回来,点上煤油灯,就躺在床上看书。

  

  

  在海南发现“野败”

  

  1968年,袁隆平第一次到海南开展杂交水稻科研,在后来的50多年里,他领导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每年都要赴海南进行科学实验与研究,有时长达数月之久。

  

  

  1970年,袁隆平等在为远源杂交收集野生资源过程中,李必湖(当时为袁隆平助手)在海南岛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后被命名为“野败”。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

  袁隆平回忆,1970年11月,冯克珊与助手李必湖在南红农场发现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后被命名为“野败”。“我们以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种,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

  三系杂交稻的研究,让袁隆平续上了祖辈的海南缘。

  

  

  超级稻1/3的工程量在海南完成

  

  海南是我的福地,几十年来,我的许多重要科研都是在海南完成的。正是因为1970年在海南发现了第一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自己才能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超级稻有1/3的工程量是在海南完成的。”袁隆平曾说。

  

  悲痛

  致敬

  袁老一路走好

  

  编辑:张茉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