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袁隆平和他的“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和他的“禾下乘凉梦”
2021年05月22日 14:20 新民周刊

  原标题:痛悼 | 袁隆平和他的“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的书房里,挂着一首他自题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文 | 沈 林

  悲伤的消息还是来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田里的水稻产量很高,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就坐在这样的稻穗下乘凉。

  现在,他已远行。

  1

  当袁隆平过世的消息传来,人们都是震惊的。

  要知道这个月月初,我们还听到了来自袁隆平院士团队的好消息。

  5月9日,在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开始测产。

  专家组选取3个地块,同时进行收割、打谷,汇总后按照高产创建产量公式计算,最终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该品种在三亚试种以来,连续几年亩产量不断攀升,经受住了去冬今春海南低温寡照带来的不利影响。专家组认为,试验示范片田间“生长青秀,整齐一致,长势均衡,无病虫危害,较好的展示了品种的丰产性状”。

  袁隆平的水稻屡创佳绩,还记得去年,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这意味着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

  90岁的袁隆平院士与测产现场进行了5G视频连线,他高兴地说:“非常激动,more than excited!……”“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在去年9月7日,袁隆平90岁阳历生日之时,他许下愿望:“(第三代杂交水稻两季)亩产3000斤,要早日实现!”

  袁隆平曾多次谈论自己的两个梦想,都和水稻有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超级稻高产;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的稻田种上了杂交稻,以每公顷增产两吨来算,每年可增产1.5亿吨的粮食,会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杂交水稻虽然诞生在中国,但属于全人类。在我国政府的推动下,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推广,在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多个国家的试种示范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袁隆平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他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的骄傲。

  2

  1970年,袁隆平研究出的野生雄性败育稻“野败”,成为所有杂交稻的母本。正是有了“野败”,才有了养活8亿人口的杂交水稻,他也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科学研究的主战场,靠想象干不出杂交水稻。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

  袁隆平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只有下田最快乐”,是袁隆平一生不变的心情。

  袁隆平回忆说,年轻的时候都是赤脚下田,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春天的水稻田是冰冷的,因长时间赤脚浸泡在水稻田,他还患了肠胃病。“现在有套鞋,条件好很多,不怕蚂蝗了。”

  袁隆平的书房里,挂着一首他自题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了一项重大成果:“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13多亿人每天要吃掉150多万吨粮食,袁隆平不仅想让每一个中国人吃得饱饭,他还努力让中国人吃得健康。

  3

  在大家眼中,袁隆平是一个伟大的人,其实,他也有不为众人所知的一面。他爱打球,善游泳,爱唱歌,会拉小提琴。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的袁隆平在领取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42元之后,当即去商店买了把27元的小提琴。

  “夜晚时分,月光满地,蛙声不绝,琴声能消除一天的疲劳”,袁隆平用拉琴的方式消除身体的疲惫。

  袁隆平唱歌声音较低而且共鸣很好,外号叫“大Bass(大贝司)”。“我在大学里面是合唱团的成员,就是唱低音的。我喜欢比较经典的音乐,唱《喀秋莎》、《红莓花儿开》等等;我也会唱英文歌。每到课余时间,我和爱唱歌的同学常常聚集到一个宿舍里一起唱歌。”袁隆平回忆说。

  没错,别看袁隆平时常在“田间干活”,但他的英语可是非常溜。

  原来,袁隆平的母亲在解放前就是南京一所教会学校的英语老师,他从小就开始学英语,读的中学武汉四中原来也是教会中学,有些课是用英语上的。

  去年一次为青少年送寄语中的采访中,袁隆平分享8字成功经验: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知识是基础,汗水是实践。灵感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有,不要放弃它。”他还说了一句英文:“机会宠爱有心人!”(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他还曾用英文祝福非洲:中国帮助他们发展杂交水稻事业,他们将拥有光明未来。

  袁隆平的秘书杨耀松表示,国际学术会议袁隆平一般都会用英语。“论文都是自己把中文的译成英文的然后传播的。对于别人译的,很多专业词汇最后都是他自己校准的。我们水稻所、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每年有很多培训班,很多外国学员来长沙参加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他都会给这些外国学员讲授专业课的,用英语讲授的。”

  袁隆平的俄语也非常不错,上世纪50年代初,他曾在安江农校做过一两年的初级俄语教师。

  4

  作为一个一心搞科研的“理工直男”,袁隆平的爱情故事却显得相当前卫。

  34岁那年,袁隆平和邓哲相遇、相恋。

  恋爱不久,有热心的同事撺掇他们,趁热打铁把喜事办了。袁隆平有些腼腆,悄悄问邓哲:“给你买件新衣服好不好?”

  邓哲羞涩地摇头:“不要,不要。”袁隆平居然真就没买。

  相识一个月后,34岁的袁隆平和26岁的邓哲,仅用50元钱的喜糖,办了一场俭朴的婚礼。

  婚后,科研压力依旧繁重,日子清贫辛苦。邓哲不仅是袁隆平生活上的好伙伴,也是工作上不可或缺的好搭档。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第一次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其中的功劳,邓哲绝对要占一半。

  文革期间,一群反动派不分青红皂白砸烂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雄性不育株实验秧盆。袁隆平嚎啕痛哭,听闻消息赶来的邓哲第一时间赶到,她安慰袁隆平:“袁先生,天无绝人之路,哪怕这些秧苗都死了,我们也一定能找到新的不育株的。”

  就这样,残存的秧苗被藏在苹果园的臭水沟里继续培育,第二年,收获的种子扩种到了两分地。

  当然,两人的生活中也会有磕绊。有时候,袁隆平和年轻人一样喜欢睡懒觉。赖床的他发现时间赶不及,就不叠被子,抓起腰带边跑边扎。袁隆平还是个家务盲,自己的鞋子袜子不会收拾,扔得到处都是。

  这个时候,袁隆平就会用别的事情来分散邓哲的注意力。邓哲总说,袁隆平是“投机取巧的爱情积极分子”。

  几十年栉风沐雨,两人的感情在一次次的磨炼中情比金坚。“我之所以能在杂交稻上取得成功,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铺垫的台阶。” 袁隆平说。

  袁老,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张迪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