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能源保障后劲十足 自主开发体系完备——中国海油高质量发展综述

能源保障后劲十足 自主开发体系完备——中国海油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1年05月25日 08:48 国资委网站

  原标题:能源保障后劲十足 自主开发体系完备——中国海油高质量发展综述

  国内原油生产增量位居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之首,桶油成本创十年来新低,油气产量创历史新高……在新冠疫情和低油价的冲击下,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依然彰显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前进动力。

  一直以来,中国海油积极履行能源央企职责,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和“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的使命担当,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发挥我国海上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增一降:油气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作为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中国海油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坚定不移推进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海上成为国内油气产量的重要增长点,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夯实了基础。

  看储量——“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在国内海域共获得70余个油气新发现,新增探明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13亿吨和超5000亿方,油气探明地质储量呈加速增长态势,储量资源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看产量——油气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累计生产原油3.83亿吨、天然气1166亿方,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了24%和13%,尤其是2019年以来国内原油生产增量居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之首。2020年,中国海油国内油气总产量突破6500万吨油当量,原油生产增量占国内总增量的80%以上,再创历史新高。

  看产能——五年来,中国海油共投入35座平台、2艘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用于国内油气田开发生产,新增产能超2000万吨,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面对不可控制的油价走势,中国海油一直把成本管控作为应对行业周期的关键之举。在多次低油价挑战中,中国海油深入开展降本提质增效专项行动,通过优化工作部署、加强现场管理、实施技术升级等措施,实现勘探开发全过程降本,桶油成本在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中为最低。

  2020年,中国海油桶油主要成本降至26.34美元,同比下降11.6%,创十年来新低;桶油作业费用降至6.9美元,同比下降6.7%,创十三年新低,巩固了成本竞争优势。

  “十四五”时期,中国海油将积极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双循环”新格局和能源发展新趋势,紧紧围绕集团公司“1534”总体发展思路,持续不断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力争2025年油气产量超过8000万吨。

  

我国首个千亿方自营深水“深海一号”大气田——陵水17-2气田

  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屡获突破

  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高科技、高投入的特点。“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相继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具备了独立自主勘探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的能力和完备体系,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认识创新指导勘探突破。“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在深水深层、高温高压等领域不断开展地质认识创新和科研攻关,发现了5个亿吨级油田、4个超5000万方的油田群、2个千亿方级规模气田,先后形成了“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等多个技术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提供有力保障。

  在这些技术体系支撑下,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攻克多个世界级难题,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其中,“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支撑发现了5个高温高压气田,建成了我国海上首个高温高压气田东方13-1以及我国海上最大高温高压气田东方13-2,目前这套技术已在国内外全面应用。在“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项目指导下,我国渤海湾成功发现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为油型盆地天然气勘探打开了新局面。

  突破稳产上产技术瓶颈。中国海油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先后启动“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南海西部油田上产2000万方、南海东部油田上产2000万吨”重大科技专项,聚焦低渗油气、稠油以及凝析气藏等难动用储量,通过科技支撑、专项配套、强化管理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实现海上油气田上产的技术突破。

  钻完井技术提速提效。经过多年攻关,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与随钻测井系统实现规模商业化应用,2020年累计作业200余井次,一次入井成功率提升至86.2%;突破深水开发钻完井技术瓶颈,在陵水17-2气田成功应用,提速30%。

  “十四五”期间,中国海油将继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围绕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天然气发电、能源转型等重点领域,实施16大科技攻关工程,力争10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一流。

  

浙江LNG二期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从浅到深:深水装备制造跃居世界先进

  深海,是未来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只有自主掌握深水装备制造技术,才能真正拥有深水开发的主动权。随着中国海油向深海不断进军,以深水半潜生产平台、FPSO系统总体集成技术、中心管汇等水下生产系统为代表的深水油气装备制造能力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深水油气“宝藏”的大门。

  早在“十二五”时期,中国海油便斥巨资打造了“五型六船”深水舰队,实现了深海钻探能力从300米到3000米水深的巨大跨越。目前,超深水钻井船“海洋石油982”、深水铺管船“海洋石油201”成为深水作业主体船队,自营开发建设流花16-2油田群、陵水17-2深水气田,大幅提升了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能力。

  “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将半潜生产平台等典型深水装备制造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诞生了以全球首座半潜式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为代表的一系列深水重器。

  为保障我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开发,在“深海一号”能源站建造过程中,中国海油攻克大规模密闭空间作业、重量控制、高精度总装搭载等12个行业难题,在全球首创半潜平台立柱储油,采用全球最大跨度半潜平台桁架式组块技术及全球首次在陆地上采用船坞内湿式半坐墩大合拢技术,是我国海洋工程建造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逐渐向深海、远海发展,铺设长距离油气回输管线的成本越来越高、风险也越来越大,建设“海上油气加工厂”——FPSO势在必行,它因造价高昂、生产工艺复杂、设备设施集成程度高、建造难度大,被视为海洋工程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在南海,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和集成的最大作业水深FPSO“海洋石油119”正服务于我国首个自营整装深水油田流花16-2开发项目。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海油拥有FPSO的规模与总吨位均居世界前列,形成了从设计、建造、安装、调试到运营管理、升级改造的FPSO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实现了作业海域从水深16.7米到2000米、吨位从5万吨级至35万吨级、船型从普通型到圆筒型、系泊形式从多点系泊到单点系泊的全覆盖,抗冰、抗台风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力量。

  

我国海上全新“绿色油田”——曹妃甸6-4油田

  低碳转型:清洁能源供应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能源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全球趋势。作为传统能源企业,中国海油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确定为公司发展思路的重点内容,努力实现从传统油气向新能源跨越,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十三五”以来,通过深耕天然气产业,中国海油已经形成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模式。海上天然气方面,在“七年行动计划”引领下,以发现大中型优质油气田为目标,中国海油大力推动增储上产,相继投产了东方13-2、渤中19-6试验区在内的多个大型天然气田。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快速提升,日产量突破千万方,成功跃居全国煤层气企业第一。

  LNG方面,中国海油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采购长中短期LNG,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同时,加大国内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供安全稳定有价格竞争力的清洁能源。“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LNG超1.2亿吨,是“十二五”期间的2倍,占全国同期进口量近50%。

  同时,中国海油积极推动绿色交通建设,通过推进长江、内河、沿海船舶加气站建设和船舶改造工作,构建覆盖全国的LNG车船加注网络,推动LNG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助力我国绿色航运发展。

  2020年,中国海油通过创新商务模式,为中国大陆首次引进碳中和LNG资源,分别与壳牌、道达尔签署协议,采购总计5船“碳中和”LNG资源,开创了中国天然气行业碳中和实践的先河,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多年来,依靠强大的LNG资源供应和完善的LNG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海油在冬季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供暖季,天然气资源供应量增至256亿方,较上一供暖季同比增加37亿方,保障千家万户温暖过冬。

  “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制定并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持续探索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向海上风电、地热等新能源领域发展,着力研发新技术,创新发展新产业,让清洁能源生产和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中国海油的长远追求。2020年,中海油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

  今年1月,中国海油宣布正式启动碳中和规划,将全面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时期,中国海油将以提升天然气资源供给能力和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

  

海洋石油982

  【责任编辑:张思嘉】

油田中国海油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