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围观!云南天坑生物探秘最新动向→

围观!云南天坑生物探秘最新动向→
2021年09月20日 21:24 云南发布

  原标题:围观!云南天坑生物探秘最新动向→

  来源:云南发布

  为了寻找百年极危物种——

  大花石蝴蝶和竹生羊奶子的踪迹

  央视记者跟随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科考队

  走进云南蒙自天坑

  并用镜头详细记录下了

  这次科考的全过程

  昨天(9月19日)

  记者和科考队找到了

  云南蒙自大天坑冷泉天坑的入口

  但由于这个大天坑深达百米

  再加上暴雨连连

  上下坑都面临不少难题

  

  因此科考队提议

  先去老寨小天坑

  熟悉地理环境、进行科考并做技能训练

  小天坑有啥不同?记者现场揭秘!

  大小天坑有什么区别?

  记者在这里又遭遇了什么?

  来跟随镜头一探究竟

  ↓↓↓

  

  这个天坑和之前的相比,更加容易被发现;和上一个大天坑茂盛的植被不同,这一个出口是裸露在外面的。但是要过去,还是没有路。不仅周围的石头非常尖锐,脚下也容易打滑。

  第一眼看上去,小天坑近在咫尺,但真正走起来,每一步都很艰难。通往小天坑的路,几乎是在眼前这些石头缝里踩出来的。

  虽然不像大天坑那么泥泞潮湿,但每一步踩下去都要多留个心眼,不然很容易被尖石擦伤;和大天坑树木茂盛相比,这里的灌木丛虽然不高,但分布很密实,而且大多树枝都带刺,一不小心就会挂彩。

  尽管记者已经接受了为期两周的训练,对SRT这些设备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在实战面前,教练也不敢大意,再次重复起了训练口令。

  小天坑是一个发育不完全的陷坑状的构造,一侧是溶洞,一侧是塌陷的浅坑。它的坑壁和大天坑几乎一样陡峭,但攀爬难度和工作强度都小于大天坑,因此选择在这里进行热身训练,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为大天坑“热身”!走,去小天坑实训

  在下坑之前,教练介绍,这次采用的办法是常见的SRT综合技术。SRT综合技术是在单绳的基础上再加一道安全系统,相当于双重保障。

  进入小天坑记者有什么发现?

  科考队实现了哪些预设目标?

  

  科考队队员、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张挺介绍,来小天坑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采集种子,一是进行下大天坑前的适应性训练。

  对于记者来说,入坑是体能和毅力的双重考验。科考队教练要求,上下坑都要按照规范的技术要领来进行,各种不规范的操作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科考团队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要认真专注,全力以赴,合作无间。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从坑口到达坑底这一路的不易,首先就想到了“蜘蛛人”这个词。在城市高楼大厦外墙立面上,小心翼翼作业的“蜘蛛人”。

  在教练的带领下,大家身体紧紧贴着天坑的坑壁,双手交替使用在坑壁上横移,脚下更是小心翼翼、步步惊心。

  到达小天坑的坑底

  从下往上仰视

  第一印象就是太美了!

  这个坑口的造型如同一个盛开的马蹄莲花,蓝天白云、树木花草、钟乳石柱这些景观都一一尽收其中;秋风吹过,云在流动,花香飘散,树叶婆娑,这自然真实的大美瞬间,顿时让人忘记了这一路过来的疲惫。

  春华秋实,是常规对物候的观察。但是在云南南部天坑,这里的热量和水分非常适合植物生长,这体现了气候和生物的多样性。

  行进的节奏并没有被眼前美景耽误,稍作休整后,科考队开始进行天坑底部的探索。队员想要先进溶洞,但在进入溶洞之前,需要跨越洞口的巨石。

  天坑植物美不美?小天坑带来了意外惊喜

  对小天坑有了基本的踏查后

  科考队开始采集标本和种子

  经过队员耐心细致的识别和科普

  天坑植物的神秘面纱一一揭开

  

  大自然的奇异,造就了天坑的悬崖峭壁,悬崖峭壁上生长的天坑植物,更让人过目难忘。

  迎风绽放的风铃草

  虽然枝叶纤细

  但兰花成串,花形如风铃

  正在花期的花石蝴蝶

  花开在坑壁,花丝有绒毛

  含苞待放的光叶秋海棠

  小巧玲珑,花冠成簇

  仔细观察小天坑溶洞的坑壁,一块块石头被风雨凿刻出千奇百怪的造型。在坑壁上,科考队还发现了众多苔藓植物的成员。这些看似微小的生命,默默地生长在天坑里,但又倔强地把生命的触角,延伸在周围的悬崖峭壁上。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