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纪录片今晚首播!华东师大《丽娃河畔的翻译家》

纪录片今晚首播!华东师大《丽娃河畔的翻译家》
2021年10月22日 18:52 华东师范大学

  原标题:纪录片今晚首播!华东师大《丽娃河畔的翻译家》

  丽娃河畔的翻译家

  

  2020年,华东师大外语学院开启院史文脉的挖掘和梳理工作,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孙孟晋工作室合作,拍摄制作《丽娃河畔的翻译家》纪录片,追寻大师足迹,传承精神文脉,献礼华东师大建校70周年。

  经过近一年的制作,这部呕心沥血、精心雕琢的纪录片终于完成,要和大家见面啦!

  10月22日19:00,纪录片将在上海纪实人文频道播出!敬请收看!

  (影片介绍转载自纪实人文频道)

  丽娃河,滋润着华东师范大学的莘莘学子,也孕育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翻译家群,它以外语学院为轴心,分布于各大院系,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在学界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家。

  求是求真,惟学无际。金秋十月,华东师大迎来了建校70周年。纪录片《丽娃河畔的翻译家》采访了24位翻译家、学者、作家和已故翻译家的学生与亲属,全面反映了华东师大深厚的人文背景。

  

  华东师范大学

  王智量翻译家

  朱逸森翻译家

  高维彝翻译家

  黄源深翻译家

  曹国维翻译家

  徐振亚翻译家

  周克希翻译家

  何敬业翻译家

  受采访的八位翻译家

01

  历史寻绎

  

  华东师大是以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的原址上创办的。大夏和光华拥有一批学养深厚的师资队伍,其中,光华大学英文系主任周煦良、大夏大学中文系主任李青崖都是博学多闻的翻译家。在师承名家的学子中,有来自大夏大学的戈宝权、郭大力、罗玉君、任溶溶、吴亮平等,第一时间便在翻译界崭露头角。

  周煦良

  周煦良出生于儒商家庭,两度担任光华大学英文系主任,1951年,任华东师大第一任外文系主任。周煦良学识渊博,融贯中西。他主张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意译。

  华东师大政治学系教授刘擎回忆:“周煦良翻译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激发了我最初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华东师大外语学院教授梁超群认为:周煦良把翻译作为一种民族复兴的使命,他是一个有巨大的思想张力的人。他不是一个小文人,他是个大文人。

  施蛰存

  施蛰存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作家和翻译家,曾和穆时英等人创立“新感觉派”,他在小说、诗歌和戏剧等方面的翻译都卓有成就。

   “施先生的翻译,时间持续很长的,从二十年代一直到他晚年。他自己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一生开了四扇窗户,一扇是开向中国古文学,一扇开向西洋文学,一扇开向新文学。后来他又加了一扇窗——碑帖研究。” 学者陈子善曾经和前辈施先生有过交往。“他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我到他家里他有个口头禅,“我要收摊了”,但是我后来发现老先生一直没有收摊,仍然兴致勃勃,

  戈宝权

  戈宝权,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被派遣到国外的高级外交官,还是一位翻译家和文化活动家,通晓俄语、日语、法语、英语等多种语言,戈宝权的治学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开阔视野。

  戈宝权的外甥孙戈介绍:1949年10月5号,中苏互设大使馆,正好戈宝权在苏联,他被任命为临时代办和文化政务参赞,处理两国关系的相关事宜。

  关于翻译家群,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它代表华东师大培养人才的水平和师资队伍的水平,它的内涵和外延应该更广泛一些。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如此总结华东师大这批翻译家:“他们追求思想的进步,追求学术的卓越,追求艺术的完美。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

02

  弦歌争鸣

  

  文起丽娃河,拾香译名篇,华东师范大学涌现了一批翻译名家,叶治、孙梁、王智量、朱逸森、冯增义、许庆道、黄源深、虞苏美、周克希、何敬业、徐振亚、曹国维等,他们潜心译著,德渥群芳,共同造就了又一个时代的华东师大翻译家群。

  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伊始,外文系下设英语组和俄语组。教师13人。从50年代开始,华东师大的学子也加入了留苏的高潮。这个时期,华东师大诞生了不少俄语翻译者。

  翻译家徐振亚回忆道:“七十年代以后,氛围就放松了。英文有黄源深、虞苏美,俄文有冯增义、许庆道、曹国维等。”

  翻译家黄源深谈及他翻译的体会“必须用中文作为你坚强的后盾。一方面你英文要好,理解要准确,但是翻译得好坏就是中文水平了。”

  周克希

  翻译家周克希希望年轻一代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有希望壮大华东师大翻译家群。

  “现在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主要的一个方面。”翻译家何敬业两度去法国担任客座教授,介绍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华东师大始终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改革开放之初,华东师大持续引进了一批翻译和教学人才,这其中包括叶治、孙大雨、王智量和余振。

  叶治

  叶治,笔名主万,出生于书香门第。上个世纪50年代初,叶治以“主万”为笔名从事专业的文学翻译。叶治弟弟、学者叶扬评价:若是用一句话概括,大哥的翻译确实当得起“严谨”二字。

  王智量

  翻译家王智量认为:把俄国文学翻译过来,你要把19世纪俄罗斯语言学好;另外要了解生活,这是做一个真正的翻译家的必要条件。

  

  

03

  文脉赓续

  

  华东师大外语学院始终勇立潮头,赓续文脉,海纳百川,涌现出一代代优秀的翻译家。近年来,学院新一代翻译家屡获重要的翻译奖项,翻译精品迭出,成绩显著。而从外国文学艺术的引进译介,到中国文学艺术的对外传播,从文本的翻译,到戏剧、影视的翻译,从用好的汉语讲好“外国故事”到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的翻译“担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于中国文学艺术对外传播,孙大雨翻译的《屈原诗英译》、虞苏美校译的《三国演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张春柏翻译的美国电视剧《神探亨特》和《成长的烦恼》,以及费春放在戏剧领域的翻译工作,也扩大了华东师大翻译家群的涉猎面。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华东师大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强调:“以文治科”,外语学科在发生的当初,都是以文学来教语言的。孙甘露、陈丹燕、毛尖等作家指出翻译文学对中文写作的影响, “每个作家要造一个自己的词库,这个词库真的是受惠于翻译文学,”陈丹燕还回忆了当年去王智量老师家上英文精读课的情景。

  说到华东师大翻译家群的精神气质,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贝文力总结为“底蕴深厚,同时谦逊踏实”。刘擎则这样概括:“它跟时代的洪流有着若即若离的这样一种人文传统,有自己的定力,自己的从容不迫。”

  

  纪录片《丽娃河畔的翻译家》

  上海纪实人文频道

  10月22日19:00首播

  23日 7:30 、29日14:00重播

  敬请收看!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孙孟晋工作室

  华东师大外语学院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