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病毒学者:说奥密克戎已突破现有免疫防线为时过早 想抗疫立于不败需要两样武器

病毒学者:说奥密克戎已突破现有免疫防线为时过早 想抗疫立于不败需要两样武器
2021年11月30日 20:07 环球网

  原标题:病毒学者:说奥密克戎已突破现有免疫防线为时过早,想抗疫立于不败需要两样武器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在30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钱朝晖介绍称,根据南非最近报道的流调数据来看,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率确实非常快,但奥密克戎是否会超越德尔塔成为新的主要流行株,基于目前的数据还难以判断,但值得高度关注。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者在回应《环球时报》记者问询时也表示,奥密克戎在南非的大流行有着南非疫苗接种完成率低的大背景,病毒的进化也要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奥密克戎能否在真实世界大规模流行目前仍然未知。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在30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南非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病例数激增以及对德尔塔变异株的部分取代,提示其潜在传播力明显增强。但真实的传播力还需要未来数周对该毒株的传播范围,疫苗突破病例比例,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综合研究数据来研判。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病毒学者徐可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南非的流行病学报告中可以看到,最近几周奥密克戎的感染病例急剧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南非的疫苗接种完成率低,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口比例仅仅24%,自然感染率为4.9%左右,不足以构建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屏障。相较而言,截至2021年9月,中国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数占比就达到了78%。其次,病毒的进化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包括病毒自身的适应性、环境因素、防疫策略等,比如,具有强逃逸能力的贝塔毒株并没有在全球流行开,数目远少于德尔塔株。因此,奥密克戎能否在真实世界大规模流行仍然未知。

  此外,钱朝晖在30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还表示,奥密克戎突变株已在10个国家和地区被发现。已有研究表明,奥密克戎有些位点的突变有可能会增强刺突蛋白跟ACE2的结合,进一步促进病毒的感染和传播。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只是基于前期发表的相关科研论文进行一个可能的科学推测,但究竟奥密克戎上的突变是否会增强刺突蛋白跟ACE2的结合,仍需要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

  在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给《环球时报》记者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新冠S蛋白(刺突蛋白)是负责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蛋白,S蛋白通过与细胞上的受体ACE2结合进入细胞。因此,S蛋白上的突变直接影响了病毒进入细胞的效率以及疫苗诱导的抗体能否有效阻止病毒。“现在有人怀疑奥密克戎已经‘脱胎换骨’,甚至可能会突破现有的疫苗防线,主要是因为目前公布的突变体序列表明奥密克戎在S蛋白上有33个左右的点突变。然而实际情况是,其中的大部分突变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该报告称。

  该报告还显示,这33个突变都在以前的毒株中以单点突变的形式出现过,其中8个突变在世卫组织“密切关注突变体”VOC株里出现过,如del69-70,del144曾出现在阿尔法毒株中,K417N, N501Y曾出现在贝塔和伽马毒株中,T478K曾出现在德尔塔毒株中,而484位的突变也持续出现在贝塔, 伽马, 伊塔, 卡帕等突变株中。

  前期有研究还表明,484位的突变与病毒逃逸能力显著相关。在此前的突变株中484位的突变使得突变株具有对中和抗体较强的逃逸能力。奥密克戎同样具有484位突变(E484A),有可能也会影响病毒逃逸能力。然而,通过与贝塔突变株484位突变(E484K)对比发现,奥密克戎在484点位的突变不如贝塔剧烈,因此,奥密克戎对抗体的逃逸能力可能不如贝塔剧烈。“现在有观点认为,奥密克戎突变体比德尔塔株传播能力高几十倍,已经突破了现有的免疫防线。但我们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徐可说。

  此外,上述报告还称,有研究发现N501Y, H655Y两个突变会增强病毒的感染性,P681突变可能会增强病毒传播能力,但也有正在研究的数据发现,其他位点的突变会使病毒感染性致弱,而这么多突变位点在一个病毒上出现可能会产生正负中和平衡的效果,因此,对于奥密克戎感染性和传播能力的判断还需进行进一步实验验证。

  徐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奥密克戎可能会对当前的抗体疗法乃至疫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现有研究也显示现在获批的所有疫苗都能大幅降低其他突变株造成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所以我们对新出现的突变株不应过分紧张,对奥密克戎的真实效果还有待测评。

  与此同时,徐可还建议,新冠作为RNA病毒,高突变率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为了对抗持续出现的突变株,我们应尽快开展广谱疫苗及广谱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只有拥有这两样武器我们才能在与新冠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点击进入专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责任编辑:张建利

新冠肺炎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