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产业自信的表现

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产业自信的表现
2022年01月05日 07:40 观察者网

  原标题:丁一凡: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产业自信的表现

  从2022年开始,合资整车制造企业中外方持股比例不得高于50%的产业政策红黑线将走入历史。

  这条规定来自于2021年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2021版外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与2020年版相比,全国的负面清单由33条缩减至31条,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由30条缩减至27条。

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公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公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同时,新清单删除了外资在华投资汽车产业两大政策限制。除了股比限制,也取消了合资企业数量限制。

  2017年至2020年,我们已经连续四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原来第一版的负面清单条例特别多,负面清单是为了方便外来投资,让外商知道哪里可以投资,哪块是禁区,也是为了更符合国际规则。

  外资准入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不光是中国,很多国家也是这个趋势。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负面清单,因为负面清单比较简单,容易操作。2013年,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落地,中国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也随即出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中国对外资限制程度迅速下降。2017年至2020年,在全球跨国投资连续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吸引外资规模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吸收外资的全球占比从2015年的6.7%提升至2020年的15% 。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跨国投资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这一成绩足以说明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对外商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最新发布的负面清单,大家都在关注汽车行业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一家外资企业在一类汽车产品(商用车或乘用车)生产中只能有两家合资企业的限制。

  至此,中国相继去掉了新能源车、商用车、乘用车的外资股比限制,汽车产业对外资的限制基本取消完毕,基本按国内汽车企业管理。

  最初,我们是为了保护发展相对幼稚的汽车产业,现在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电动车市场发展得非常好,中国电动车的使用数量、生产数量和销售数量都处于全球的高位,中国在汽车行业也更加自信了。

  我们的电动车市场已经向特斯拉开放了,特斯拉目前在上海建厂、生产、销售。开放市场对于中国也有很多好处,汽车制造业的开放能够打造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

  中国在电动车电池方面做的特别好,其他国家都在学习,甚至德国要求中国的电池企业去德国建厂,帮助德国发展电动车电池行业。

  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越开放,合作越紧密,双方的利益才有更好的保障。现在,美国叫嚣跟中国脱钩,但中美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脱钩也不现实。中国鼓励越来越多外企和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打造产业链,共同参与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循环。

  这次负面清单中仍有限制的是有关意识形态、广播传媒行业的限制,因为我们明确意识形态与西方不一样,因此外资不能参与投资广播电视节目,剩余的制造业基本都开放了。

  我一直强调,开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开放的同时也要不断制造纱窗。在开放过程中,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需要防范风险。这也被一些人质疑我们太紧张敏感,制定的规则太严苛。我们现在的开放做的非常好,包括医疗和教育领域都是有条件部分的开放,也不是完全禁止的。

  2022年1月1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中国、日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10国正式生效。有了负面清单,我们在打造地区经济产业链的时候也会更加明确和清楚,对地区经贸也会有进一步的促进和推动。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前11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为10411亿元人民币,预估2021年吸收外资将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能够完成全年稳外资的目标。

  2021年以来,外部环境不稳定和内部监管持续发力的情况下,对国内宏观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总体来讲,疫情以来,中国市场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中国经济表现出来的韧性,让很多外资和外资希望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他们想在世界产业链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美国自特朗普以来的一系列制裁最后证明完全于事无补,他们对投资中国的企业做调查,美国商会里85%以上的企业都有继续扩大投资的计划,而没有离开中国市场的计划。

  美国政府试图逼迫企业离开中国市场,殊不知市场的力量难以撼动,对于外资来说,中国是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市场,资本也看重中国市场的潜力。

  历史上,外资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8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外资数量比较少,我们每年吸引外资不过几百万,现在都是上万亿元,发生了巨大的增长。

  当时中国给外商很多优惠。比如外商投资企业的“两免三减”,可以享受从获利年度起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待遇,同时还有很多土地优惠。

  但当时这么好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因为投资是一个配套型的东西,投资跟整体经济环境、政府行政效率、营商环境相关。那时候,行政效审批过程可能要好几个月,基础设施也不健全,生产效率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唯一好处就是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质量能得到基本保障,我们利用这点优势一步一步吸引到了加工业的外来投资。最开始投资轻工产品,比如纺织、鞋、玩具,后来加工机器和设备、电脑、汽车等都是90年代伴随着产业升级逐步开始制造的。

江苏连云港:国产汽车等待装船出口海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江苏连云港:国产汽车等待装船出口海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中国庞大的消费者市场和购买力,外商投资也越来越多。到了现在,外商则是依赖中国生产和制造的能力。

  中国制造作为全球产业链的一环,在疫情期间承担了全球大部分的防疫物资的生产,特别在疫情反复、新病毒变异的情况下,中国工厂和中国企业还在继续生产,支撑了全球卫生事业和抗疫事业。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仍然可以保持对全球市场的供给,这背后有基础设施、通讯设施、行政效率的支撑,使得外国企业更愿意对中国投资。

  美国咨询公司预判在2035年,中国消费市场的容量可能会超过10万亿美元,是美国和欧洲市场之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前景。外国企业当然能够看到这些前景,他们也不会离开这么一个有诱惑力和潜力的市场。

  在外资越来越看好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市场也和外资一起进步成长。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对外资期待特别大,中国刚刚走出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时代,改革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我们缺很多东西,需要资本、需要市场、需要外汇。

  90年代,出口创汇是鼓励企业的口号,那时候我们没有外汇买进先进的制造装备,无法满足国民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最开始的外来投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出口服务的,外来投资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外资对中国的技术进步也有一定帮助,8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技术主要是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设备机器,而其已经严重落后了,我们需要新的机器设备和技术。

  新技术的学习主要靠外资引入。汽车制造领域,第一个引进国内的汽车是大众公司的桑塔纳,桑塔纳是一个特别老的车型,在80年代风靡中国,但实际上欧美在70年代已经淘汰了这个车型,可见我们当时汽车工业是多么落后。

  90年代后期,中国的汽车制造差不多和国际水平保持一致,国内和国外基本同时开发一些车型,比如奥迪、福特和通用。后来进入了电动车时代,中国新能源车的技术发展领先于世界。

  外来投资随着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业的进步一起成长,它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工业和技术的提升,现在变成了双互促进的作用。中国已经不依靠外资带来现成的技术进步,而是通过引进一个竞争者来发挥“鲶鱼效应”,刺激中国市场的竞争和企业的发展。

  外资在中国经济历史上创造了很大的外溢效应,很多的中国企业学会了外企的管理模式,外企也为中国市场培养输送了很多人才。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丁一凡]

责任编辑:王珊珊

国产特斯拉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