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人物
廉正保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做速记,亲历了中美两国从隔绝到对视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双方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的交锋与较量。
|作者:冯群星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帕特、国务卿罗杰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一行乘坐“空军一号”降落在了北京。周恩来总理穿着大衣站在舷梯前,他的身后是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人和各界代表百余人。
尼克松从舷梯上逐级而下。距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他便向周恩来伸出手去。周恩来也伸手与尼克松相握。“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周恩来说道。尼克松则在日后回忆:“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随着尼克松的来访,冻结了22年的中美关系破冰,两个大国开始重新审视、接触和了解对方。
中国前驻纳米比亚大使、外交部档案馆原馆长廉正保曾长期在外交部美大司美国处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他亲历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中美建交等重要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两国从最初的审慎打量对方到多方面磨合的过程。
毛泽东指示“废话不要删掉”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外事组曾组织编写《美国手册》,廉正保后来也参与其中。《美国手册》共分14章,介绍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问题及中美关系等各方面情况,主要的素材是在延安的观察组提供的材料。廉正保回忆,周恩来对《美国手册》的编写工作很重视,他在给中央外事组的信中几次提到这项工作,并将其列为外事组的工作重心之一。
到了尼克松访华前,两国各自的情况及国际格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美相互隔绝了22年,处于“你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你”的状态。尼克松是不是真的有意愿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方需要借助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琢磨美方的真实意图。
廉正保记得,为了商谈尼克松访华事宜,基辛格于1971年7月秘密访华。周恩来同基辛格谈了18个小时,会谈还未结束,毛泽东主席就催着要看谈话记录,并指示说:“记录不要删节,废话不要删掉,我什么都要看。”廉正保一字不落地记录和整理了双方谈话的全部内容,连周恩来宴请时基辛格讲的笑话都记录下来,毛泽东看了非常满意。
1972年1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率先遣组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进行技术安排,解决礼宾、安全、住房、电视转播、记者访问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黑格向周恩来转达了尼克松的口信:“美国认为,中国的‘生存能力’受到威胁,美国要‘维护’中国的‘独立生存能力’。”美方还表示,希望尼克松访华能 “加强总统的世界领袖形象”,“这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
这实际上是中美的一次政治博弈与较量。周恩来汇报给毛泽东以后,在第二天的会谈中对此进行了严厉批驳。其中有一些要点:美方对中国的“生存能力”表示怀疑,并声称要“维护”中国“独立”和“生存能力”的说法,令人惊讶。中国认为,任何国家绝不能依靠外力维护其独立和生存,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的“保护国”或“殖民地”。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在不断抗击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斗争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并一定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廉正保看到,黑格听了这番话之后很不自在,只能无力地辩解说,他只是负责转达口信,无意冒犯中方。
据廉正保回忆,先遣组与中国进行的所谓技术性谈判,也充满了政治色彩。例如,美方要求中方提供有关安全部署的详细计划,由美方派海关人员到中国海关检查美国记者和技术人员的行李,甚至还提出在飞机上准备一些枪支,以便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自卫。上述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中方代表拒绝。中方代表表示,中方有能力保障美国总统及其率领的代表团的安全。周恩来说:“在主权问题上,我们一点不能让。”
经周恩来确定的尼克松访华接待工作的总方针是:“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待之以礼,不强加于人。”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机场。当天下午,毛泽东就会见了尼克松。在回顾了2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状况后,毛泽东特别谈到最近两年中美关系接触的过程和背景,肯定了尼克松、基辛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晚上,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为尼克松和其夫人举行了欢迎宴会。说祝酒词时,尼克松引用了毛泽东的诗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说“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周恩来特别交代乐队演奏尼克松爱听的《美丽的亚美利加》,尼克松赞扬说:“我在外国从来没有听到过演奏得这么好的美国音乐。”
尼克松访华期间,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商谈如何拟定《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与基辛格负责具体谈判。乔冠华与基辛格进行了九次会谈,焦点是台湾问题。中国要使美方改变以前把台湾作为一个“国家”的错误认识,使美方尽可能明确地承认台湾是中国人之间的问题,同时坚持美国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军的原则。用周恩来的话说,双方“从北京争到杭州,从杭州争到上海”,一直到27日下午3时半,也就是公报发表前一天才达成协议。
最终,“上海公报”中美方关于台湾问题的措词是:“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是美国首次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份来之不易的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尼克松显得心情格外舒畅。在上海市为他举行的送行宴会上,他发表即席讲话说,此次访华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廉正保回忆。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中国也及时与兄弟国家沟通情况,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1972年2月28日,周恩来在上海送别尼克松后回到北京,立即安排去河内和平壤通报情况,廉正保也随同前往。专机先是到了南宁,稍作休整准备飞往河内时,却得到消息说天气不好需要等待。廉正保记得,周恩来看到时间流逝十分着急,表示只要有可能和希望就要起飞。
几个小时后,河内雨停的消息传来,专机立刻出发。到了河内上空,大雾遮蔽跑道,专机在空中转了几圈无法降落,最后机长凭借经验俯冲下去。等看清跑道大家才发现,飞机离地面已不足100米,十分惊险。“周总理为了工作甘冒各种风险, 令人钦佩!”廉正保说。
卡特感到拖不下去了
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一步步朝正常化方向迈进,两国间的文化、科技交流和政界人士互访出现良好势头。廉正保回忆,在这种形势下,大家原本以为中美建交可以很快实现,没想到又等了7年之久。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时任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接替他成为第三十八任美国总统。福特曾表示要继续执行尼克松的对华政策,在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实际上却采取“拖”的政策,一再表示美国不能“抛弃‘老朋友’(指台湾)”。
事实上,在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恩来就针对台湾问题指出:“还是那句话,不愿丢掉‘老朋友’,其实老朋友已经丢了一大堆了。‘老朋友’有好的,有不好的,应该有选择嘛。”
1974年11月,福特派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周恩来因病正在住院,由邓小平副总理同基辛格会谈。基辛格说,美国国内亲台势力影响很大,而且美台间还有《共同防御条约》。受这些因素影响,美国愿意按“日本方式”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但要在台湾设立联络处;同时,希望中国声明不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以便美国考虑放弃美台“防御关系”。
这显然是一种倒退,邓小平明确回答中国不能接受。他表示,中国坚持中美关系正常化要以“三个条件”为前提,即美国必须废除同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一切军事力量,以及同台湾当局断绝所谓“外交关系”。在美国废约、撤军、断交之后,台湾问题只能在中国人之间作为内政自己来解决。
1975年12月,福特来北京访问。毛泽东会见了福特和基辛格。廉正保回忆,毛泽东本来就对福特的对华政策不满,对于福特的夸夸其谈,他幽默地说:“我们没有本钱,就放空炮。”福特没有听出毛泽东是在批评他,但在场的其他人听懂了毛泽东的意思,都笑了起来。
1976年美国大选后,吉米·卡特入主白宫,他最初也没有把美中关系正常化列入重要议程。接下来的两年里,苏联继续挑战美国,而中国决定加速经济发展,卡特政府由此逐渐感到,早日实现美中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
1978年7月5日,时任外交部部长黄华与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开始就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具体谈判。对中方关切的废约、撤军、断交这三个条件,美方有何打算和安排?对方的回答一直不具体,谈判进展缓慢。廉正保说,9月19日,卡特感到拖不下去了,便向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柴泽民表示,美方愿意断交、撤军、废约,双方需要抓住时机,加快速度。
10月20日,作为外交部美大司美国处副处长,廉正保陪同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率领的中国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白宫中国问题专家奥克森伯格与廉正保相识多年,他特意约廉正保在白宫见面,说美中建交条件已成熟,双方应抓住时机,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廉正保立即将情况报回国内。
在卡特的智囊中,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对东欧、苏联以及中国问题有长期研究,他力主早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0月30日,布热津斯基与柴泽民会面并解释说,美国国会明年初要开会讨论美苏核条约等问题,如果年底前不解决美中关系正常化问题,就要等到1979年秋后,时机不当,可能出现困难。
“当时,越南在越中边界不断挑起事端,中国正在考虑对越进行有限的自卫反击。同时,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看,中国需要加强同美国的经济和技术联系,而美国也需要进入极富潜力的中国市场。”廉正保说。
国际和双方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都要求中美两国领导人当机立断,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一环。为了抓住时机,加速谈判,邓小平副总理决定亲自同伍德科克谈。
12月13日至15日,邓小平同伍德科克就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了四次会谈,廉正保参与做速记记录。他记得,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上,邓小平毫不退让。双方交锋过程中,邓小平关于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决断,令廉正保印象深刻。
邓小平告诉伍德科克,美售台武器问题很重要,两国关系正常化后,美国不要卖武器给台湾,请伍德科克转达给卡特总统。对此,卡特指示伍德科克传回的意见是,美国在1979年内将不向台湾进一步出售武器,但之后是否还能继续出售,美国国会、美国人民和美国盟国对此都十分关心,希望中方能理解美方的立场。
邓小平对美国顽固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的做法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设置障碍,最终只能导致武力解决。在实现中国和平统一方面,美国可以尽相当的力量,至少不要起相反的作用。”
显然,双方在美售台武器问题上分歧较大,一时难以弥合。廉正保说,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展现了大国领袖的风范。“他以战略家的宏伟气魄,果断决定不让美售台武器问题影响中美建交的大局,同意‘按原计划进行’,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售台武器问题留待以后继续讨论解决。”
12月16日,中国和美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廉正保说,在“上海公报”中,美方仅仅表示“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而《中美建交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他认为,这说明《中美建交公报》在台湾问题上又比“上海公报”迈进了一步。
“要中国来乞求,办不到”
中美建交后,双方关系经历了一段“蜜月期”。《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的当月,即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全世界为之震动。
1982年,中美政府发表“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等三个公报,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此后,中美关系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其他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高层互访频繁,人员往来增加。受中美建交的影响,大批西方国家也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外交关系。廉正保认为,中国借此机会进一步走向世界,扩大了改革开放的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迎来了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不过,中美之间的“蜜月期”相当短暂。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借机对中国进行攻击和制裁。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宣布采取暂停中美政府间一切军售和商业性武器出口、暂停中美两国军事领导人之间的互访、力求推迟考虑国际金融机构向中国提供新的贷款等制裁措施。廉正保记得,冷战结束前中美最大规模的军事合作项目,改装歼-8Ⅱ(中国称之为“八二工程”,美国称之为“和平珍珠计划”)项目也被美国单方面终止。
中国政府抗议美国的制裁,认为这是干涉中国内政、单方面损害中美关系的行为。事实上,据基辛格晚年回忆,在宣布制裁中国的同时,布什“对制裁的长远后果感到不安”。曾担任过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的他不愿看到中美关系完全破裂,因此派遣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作为特使秘密前往北京,同中国领导人交换看法。1989年7月2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斯考克罗夫特一行。他指出,问题出在美国,美国在很大范围内直接触犯了中国的利益和尊严。
针对美国的制裁,中国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包括邀请前总统尼克松、前国务卿基辛格再次访华。在同尼克松会谈时,邓小平表示:“要中国来乞求,办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国人也不会乞求取消制裁。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
回国后,尼克松向布什汇报了中国之行的情况。当年11月,布什在白宫记者招待会上承认,尼克松的“这次私人访华是很有益的”。在中国的斡旋和双方的努力下,美国对华制裁逐步取消。但是,美国对中国的防范与制衡从来都没有停止。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美关系出现了多次严重危机:1993年“银河号”事件、1995年李登辉访美、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以及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
在这些危机中,廉正保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登辉访美。1995年5月,克林顿政府宣布允许李登辉以“私人”名义于当年6月访美,中美关系陷入冰点。当时,廉正保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担任副总领事。他和同事密切观察李登辉访美动向,及时了解、研究情况并上报国内。
针对美国的外交挑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包括对台湾以北的海域发射了6枚地对地导弹;解放军在东海进行大规模导弹火炮演习。中国政府还召回驻美大使李道豫,这在中美外交史上是第一次。“显然,美方错误低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台湾问题上的决心和意志。《纽约时报》后来披露,克林顿对他1995年允许李登辉访美感到后悔,说这是他‘任期内有关中国事务的两大错误之一’。”廉正保说。
中国采取行动后,美方意识到继续这样下去对美中关系和两国发展没有好处,采取了一些措施修复双方关系。此外,中国取得了经济上的飞速发展,美国的国家利益不允许其放弃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克林顿政府在任期最后一年,克服重重阻力通过了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立法,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供了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曾撰文指出,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廉正保回忆,2001年初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以后,对华政策比较强硬。他冷藏了克林顿任期内确立的中美战略伙伴关系,重新将中国确立为战略竞争对手。当年4月,南海撞机事件发生,小布什称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协防台湾”。但不到半年后,“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小布什政府认识到要联合中国进行反恐,遂改变了对华政策。此后,中美两国关系继续向前发展。
“美国的对华态度,向来是既接触、对话,又防范、遏制。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应该说美国把接触、对话放在了防范、遏制之前。”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2021年12月20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出席2021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时谈道,2022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50周年,中美双方应当重拾融冰初心,落实两国元首共识,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推动美国对华政策回归理性,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共同探寻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大国在这个星球上和平共处之道,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廉正保认为,当前美国对中国实施无理的孤立、制裁、打压,主要是因为其害怕中国崛起,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需要一个适应、磨合和接受的过程。“相信美国最终会明白,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不符合美国核心利益,有悖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在很多方面存在分歧,但两国还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可以竞争、合作、共存、共赢。”
本文原载于2022年第3期《环球人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