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这几天成为国内种业乃至整个农业的热点,那么,这个实验室,究竟在做什么工作,又承担了什么样的使命?4月15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规划发展部负责人杨新泉,讲述了这个实验室的重点工作和未来规划。
20位院士走进种业实验室
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等情况,并发表重要讲话。刚成立不到一年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也由此走进大众视野。
实验室规划发展部负责人杨新泉介绍,去年5月,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成立,这是海南省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搭建的大型种业科技科研平台,依托和服务于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在种子科技创新和种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持续发力。
杨新泉透露,实验室目前作为海南省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全部按照国际高水平实验室运行,不长的时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由院士创新团队、全职科研人员、双聘科研人员和全职博士后组成的科研队伍,“目前,已经有20位院士在这里启动了院士创新团队筹建工作。”
种子实验室为什么选择海南落地?
“南繁”是国内农业尤其是种业科技工作者绕不开的地方,恐怕也是最喜欢的地方。没有别的原因,实在是海南太适合种业培育了。作为中国的热带省份,这里长夏无冬,阳光充足,光能利用率高,被誉为“天然大温室”。凭借着良好的光热条件,海南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全国育种基地。
据统计,每年有29个省份超过700家育、繁、推相关单位的上万名科技人员,来到海南开展种子繁育工作,累计超过2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加代繁育,占全国育成新品种70%以上。杨新泉说:“海南的南繁基地,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不可替代。我们在这里建设种业实验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无可取代的优势。”
杨新泉同时介绍,借助海南自贸港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最大程度的自由便利政策,也有利于实施种子种业开放政策,扩大种业对外交流合作,推动种业新型举国体制先行先试。
实验室的每一粒种子都有溯源
“实验室目前正全力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杨新泉说。高通量种子微切片设备、种子品质鉴定设备、种子表型组学研究设备……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经配备3000多台崭新的高精尖科研仪器设备,按照种子研发流程布局依次展开,为种子进行全流程、多环节的检测、分析和研究。
杨新泉介绍,实验室已经把321亩科研基地升级改造成了高标准科研用田,其中配有智能化水肥管理系统、土壤环境检测系统、水质监测系统、环境气候监测系统等,以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地进行研究工作。“实验室是‘智慧农业’示范平台的实施主体,会采用无人机搭载高光谱、多光谱等各种表型数据采集装备,地面还布置了各种感知探测装备,采集到的数据将会传到生物育种大数据中心,帮助研究员开展生物大数据育种、表型组学、智慧农业等相关研究。”
“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每一粒种子都拥有自己的‘身份证’。”杨新泉介绍,实验室每份种子都有唯一编号,用来记录种子品种、入库时间、供种单位、代数等信息,并与后续种子研究测试的各项数据关联。
比如,育种科学家会提供一份种子要求入库,要先通过线上系统,提交入库申请单,标明种子的品种、数量、采收日期、供种单位等信息,由实验室审核后,对接收的种子进行干燥,以此获得种子的表型数据,最后根据以上信息,种子就获得了一个独特编号。科学家能够凭此唯一编号,对对应种子进行一系列研究,而获取的数据也将与此编号关联,方便全流程地信息记录和工作溯源。
为粮食安全攥紧中国种子
2020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在此次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杨新泉说:“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我们种业工作者就必须抓紧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杨新泉提出,实验室将持续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科技战略力量,持续科研,产出育种新理论、新技术,创制革命性新品种,建立种业创新高地。“我们实验室的希望就是为南繁硅谷插上中国种子创新的‘芯片’,为‘国之大者’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目前,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经启动了“揭榜挂帅”项目,针对制约种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布榜单,资助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该项目申请榜单,是针对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种业发展、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中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提出的,目前已经有76项揭榜成功,仅2021年的资助总金额已超过7000万元。
新京报记者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