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李家超: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香港开新篇

李家超: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香港开新篇
2022年05月09日 07:13 观察者网

  [文/李家超]

  前言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是“一国两制”实践的历史时刻。过去25年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在香港全面成功落实,成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保障。回顾过去,香港获得了很多宝贵经验,需要借鉴记取;也累积了不少深层问题,需要加紧解决。面向未来,香港要从“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既有重大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我们必须有变革精神,政府、社会各界和市民必须团结起来,同为香港开新篇!

  正如我宣布参选时所讲,如能成为新一任行政长官,必将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立的宪制秩序,守住法治核心价值,维护廉洁高效的施政基石,创造一个安定、稳固的环境,让香港无后顾之忧,可以大步前行。我将组建一个团结、高效、务实的政府,以结果为目标,致力解决问题,提升施政效率,加强管治效能,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我们将发挥香港自由开放、联通世界的优势,巩固国际一流大都会地位,同时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提升竞争力。

“候选人李家超先生当选!” 图自新华社“候选人李家超先生当选!” 图自新华社

  我明白,这些年来,经历一系列严峻挑战,不少市民朋友或许会感到疲累,对香港前景存有疑虑。但我坚信,香港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有各种长久以来赖以成功的优势,自由开放的香港,仍然得天独厚。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发挥香港包容、多元、面向世界的特质,维护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升金融、贸易、航空枢纽、科研等领域的竞争优势。香港始终是兼具自由度和发展活力的经济体,始终是国家连结世界最佳桥梁,始终是全球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优通道。

  我和广大市民一样,每日为家人、为工作而努力不懈。45年来,我由一个前线的警务人员,到特区政府问责团队的一员,工作岗位虽有不同,但服务市民的热诚始终如一。当今世界大变,惟勇者胜。香港慢不得,也等不起。未来五年,我期望能带领香港开启“由治及兴”新篇章,与大家共同建设一个更宜居、更开放、更有活力、更团结的城市。香港将会让国家骄傲,让国际羨慕,让港人自豪。东方之珠,将会再创辉煌!

  四大政策纲要

  强化政府治理能力,团结一致为民解困

  精简程序多管齐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

  全面提升竞争实力,创造持续发展空间

  同建关爱共融社会,增加青年上流机会

  1)强化政府治理能力,团结一致为民解困

  理念:

  香港过去的繁荣发展,有赖于一支高质素的管治队伍尽忠职守,其中公务员的角色至为关键。未来5年,香港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需要应对激烈的区域竞争,政府管治,不进则退。新一届政府为满足市民期待、更好迎接挑战,需要进一步革新、优化治理能力,打造忠诚、高效、贴地的施政团队。

  新一届政府以守护法治为核心价值,坚持依法施政,加强谋划统筹,引领发展方向;以结果为目标,树立敢于做事的新风,提升公务员团队文化;以市民利益为依归,团结善用各界力量,积极为市民解决问题。

  四大核心政策:

  (一)提升管治能力

  1。 在“爱国者治港”的原则下,与立法会紧密合作,共同提升香港的管治能力,建立有良性互动的行政与立法关系,增加官员与立法会议员联系,促进制订政策过程时的沟通协作;

  2。 积极参考现届政府提出的方案,研究政府架构重组,强化战略谋划、政策研究和整体统筹能力,提升施政效能。完善政治委任官员的岗位设置与职责分工,提升施政能力。会与现届政府沟通,并按所需程序进行。

  (二)增强统筹执行

  1。 增强政府团队文化,以“我和我们”的精神处理问题,不分你我,积极互补,创造协同效益;

  2。 领导官员要发挥领导才能,实践积极的领导角色,及早介入解决问题,在问题酝酿初期,即主动作出指导,确保问题初发时及早解决;

  3。 于政府内,实施以结果为目标的行事方式,在第六届政府上任百日内,为指定的工作定下目标,订立“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

  4。 各部门检视运作方式、行政程序,及相关法例,以减省不必要或重复的环节,提升施政效率,与时并进;

  5。 强化应急能力:

  a。增设新政府“动员机制”,在危机出现时,按应急行动需要,制定动员级别,各部门按级别提供指定人数,组成应急队伍,集中指挥,确保在危机出现时,尽快作出反应;

  b。按应急需要,设立指挥部,由高级官员担任指挥;

  c。按“动员机制”进行培训演练,让应急队伍有充分准备;

  6 建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基本法》的尽忠职守公务员文化。

  (三)奠定安稳基石

  1。 落实《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本地立法工作;

  2。 就香港不同安全领域,包括金融、食物卫生、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等,作全面风险评估,以底线思维,设定预案,防范及管控风险。

  (四)团结共同解困

  1。 加强政府与地区各基层组织和团体的联系,建立更多的合作渠道,提升地区施政效能,增强基层社会服务供给能力;

  2。 在十八区成立“地区服务及关爱队伍”义工网络,支援政府地区工作,例如在疫情、风灾水灾等,参与支援服务;亦可在日常推行关爱行动,关顾地区老弱,团结互助,增加社会资本,凝聚民心;

  3。 汇聚和培养爱国爱港管治人才,广泛吸纳人才,加入政府委员会、咨询架构等,壮大建设力量;

  4。 邀请社会各界,出谋献策,各司其职,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善用智库的研究能力,建构优质、多元的智库生态,提升社会整体政策研究的活力;

  5。 适时恢复官员出访外国及内地省市,同时鼓励不同人士、界别代表、专业团体、社会团体等出访,把香港充满发展机遇的实况,向外广泛宣扬,说好香港故事。

  2)精简程序多管齐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

  理念:

  房屋问题是香港市民的最大关切,拥有好的居住环境是大家共同的期盼。我的目标是增加土地房屋供应。香港有解决土地房屋问题的社会条件,关键是下定决心,打通土地、规划、建造、配套各个环节,善用政府、机构、民间各方力量,持续坚定地朝着增加供应的目标迈进。

  政府将以进一步提速、提效、提量为目标,加快造地建屋的速度,缩短公屋轮候时间。会以战略眼光及全域思维,持之以恒开发土地,建立长远土地储备,令市民有更优质的居住环境,让更多市民置业圆梦,保民生安定,促百业兴旺。

图自大公网图自大公网

  四大核心政策:

  (一)精简程序,解燃眉之急

  1。 研究就个别项目推行“公屋提前上楼计划”,作为一个短期应急措施。在现有的公屋兴建项目中,针对因社区或交通配套较复杂而拖慢落成时间的项目,提前建屋的流程,包括以更单一和标准化的图则设计和规划,让某数量的单幢公屋在未有全面社区设施落成前,准许先行上楼,压缩约一年时间。这个计划,让希望及早改善居住环境的公屋轮候人士,可选择提早上楼,入住这些公屋单位,有助缩短其轮候时间;

  2。 更广泛运用市场力量,包括重启及优化私人参建模式,帮助兴建公营房屋,同时扩大“设计及建造”的采购模式;

  3。 就精简和优化土地房屋供应相关的程序,提交法例修订草案,落实精简程序的目标;

  4。 继续多管齐下整合土地,包括适当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土地。另外亦善用市场力量,促进私人土地持份者参与发展,加速和加大整体土地房屋的供应;

  5。 在收地方面,协调各部门制定针对性措施,协助重置和合理补偿原土地使用人,包括寮屋住户、棕地营运者、和渔农户等,尽量减低对居住条件和经济生计的影响,并以此为契机支持行业升级转型;

  6。 对公营房屋项目更广泛运用创新科技,例如“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和“建筑信息模拟”(BIM)等,缩短建筑时间。

  (二)加强统筹,增建设力度

  1。 加强统筹各政府部门的造地建屋的工作,可以显著缩短供应的时间。研究设立“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及“土地房屋供应统筹组”由司级官员带领;

  2。 “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负责督导公营房屋兴建项目,在第六届政府上任百日内,提交初步加快兴建公营房屋的工作建议,包括“公屋提前上楼计划”、部门的分工协调方案、重启私人参建模式、压缩建筑设计、各种相关工程、验收等程序,目标是把部分的单位提早完成,以提升未来5年内的整体公营房屋的落成量;

  3。 “土地房屋供应统筹组”负责统筹协调所有土地发展相关的政策局和部门,包括规划、地政、环境、交通、基建、社福配套等,监督各土地发展项目由规划到实施的发展,统筹整合审批流程;并制订政策方案以协助整合及释放私人土地的发展潜力。

  (三)多元发展,拓居住空间

  1。 透过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明日大屿计划等完善城市布局,研究有序推进填海造地工程,拓展香港未来发展和市民居住空间;

  2。 全面审视现时占地逾一万六千公顷的“绿化地带”以及占地约一千六百公顷的“棕地”,积极探讨包括用作安老院舍、住宅等不同发展的可行方案;

  3。 增加并加快出租公屋单位的同时,积极提升整体公营房屋体系不同类型的单位的供应,包括绿置居、居屋、港人首置盘,并扩大“白居二”的名额,让更多合资格人士,包括中产专业人士、青年人,能置业安居,建立房屋阶梯。

  (四)基建先行,创发展容量

  1。 加快研究、审视和推进已公布的重要铁路项目,例如北环线,提升发展容量,利民便民;

  2。 继续就香港整体长远发展的需要,探讨铁路及主要干道基建的布局,展开研究和咨询工作;研究加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与深圳更多的互联互通,促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3)全面提升竞争实力,创造持续发展空间

  理念:

  香港在金融市场、经济贸易、法律制度、专业人才等方面高度国际化,一直是香港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优势之一。未来的香港面对外部环境变化,需紧贴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持续提升多元、包容、开放的国际城市形象,发掘更多国际脉络资源,完善自由、透明、法治的营商环境,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全力巩固提升竞争力。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发展四大固有优势产业(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也首次加入提升、建设、发展四个新兴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共合称“八大中心”)。香港要发挥好“八大中心”的角色,以创新驱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主动发掘大湾区的机遇,并配合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做好国家与世界各国互联互通的桥梁。

  特区政府要达到以上目的,必须采取主动积极、进取有为的态度,促进经济增长,以具战略性的目光进行长远规划,为市场创造容量,加强基础建设,主动向外吸引投资,吸收及挽留海内外的人才,创造出更多元、更高质素就业机会,让市民,尤其是青年人,搭上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实现个人理想,共享经济成果。

  六大核心政策:

  (一)巩固金融中心,提升核心优势

  1。 用好《十四五规划纲要》下绐予香港的独有功能定位,包括巩固并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业务;

  2。 吸引全球优质的企业到香港交易所上市,检视上市规则,吸引更多先进技术且具规模的科技企业,丰富投资者的选择;

  3。 支持香港债券、外汇、和其他金融资产市场进一步发展,加深香港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4。 深化并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尽快落实交易所买卖基金(ETF)的“ETF通”,探索纳入更多金融产品及优化机制,也更好利用香港作为海外资金进入内地投资市场的桥头堡;

  5。 发展金融科技,结合实体经济的数码化发展,推动金融机构与初创企业合作,开发更多便利市民的金融科技方案;推进探索“央行数码货币”(CBDC)零售层面的应用场景,和跨境机构使用的“多边央行数码货币桥”(mBridge);

  6。 推进绿色金融和ESG(环境、社会、管治)金融,发展香港成为重要区域碳交易中心,促进全球绿色金融发展;

  7。 持续发展香港成为资产及财富管理中心,吸引更多家族办公室的资产管理业务;

  8。 抓紧大湾区建设带来的金融发展机遇,与湾区各城市合力通过互联互通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

  9。 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和工具,扩大人民币计价产品体系,完善相关风险管理工具,研究企业财资跨境资金池的可行性,进一步巩固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

  (二)发展创科中心,带动经济转型

  1。 积极发展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构建国际科研之都,带动政府、业界、学术界和研发界的跨领域和地域合作;

  2。 加快推展智慧城市,促进社会广泛应用数码科技,推动政府运作高度数码化,优化公共服务;积极推动数码基建建设,提升市民生活质素;推动各行业的升级转型,促进经济增长;

  3。 积极拓展政府创科政策,包括:加大政府对创科成果的采购、开放政府数据、促进法例法规与时并进、活用创投资金、理顺科研拨款、汇聚创科人才、推进科研基建、营造科普教育和氛围等;

  4。 提升整体科研生态圈,吸引内地及国际大型企业在港设立研发及高端生产基地,善用香港在大湾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型科研平台;创造更多科研职位,整体提供更多博士后研究员和科研人才的发展路径,增大力度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汇聚香港,与本地科研人员共同解决尖端科研难题;

  5。 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品化,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带动大幅提升私人企业在港的科研资金投入,发展高增值的制造业,推动香港再工业化进程,让经济结构更多元化、分配更合理、发展更可持续,让各行各业都能善用科技,增加国际竞争力;

  6。 把握大湾区的发展,推动香港和周边城市全条产业链的互补和结合,同时将河套打造成深港科技深度合作区,配合北部都会区的整体发展。

  (三)开发北部都会,激活发展引擎

  1。 设立“北部都会区”发展统筹部门,推展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和互动,就土地规划、经济发展、产业策略、房屋建设、基建连接等作统筹落实,在北部都会区发展创新产业,吸引优秀人才及资金,全力建设宜居、宜业、高生活质素的都会区,打造未来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2。 开展和细化北部都会区的空间规划、创新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社区营造规划、生态保育规划和融入湾区规划,同时研究公私营合作开发和融资方案;

  3。 理顺过去在北部都会区范围内,已经开展的规划和建设,整合北部都会区的整体规划,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订立时间表和路线图,分阶段推进和落实;

  4。 以北部都会区作纽带,共建高质湾区,开拓及带动多元经济:

  a。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透过继续协商,落实更多便利措施,增加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济生产要素的流动,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等;

  b。按《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参与及推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如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的建设;

  c。全速落实河套区“一区两园”和继续细化相关的“联合政策包”,重点推进“联合政策包”关于便利人才、科研样本和数据往来、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同时加快建设港方的河套,方便两个园区的通行;

  d。积极支援本地青年在大湾区的学业和就业、初创和中小企业在大湾区发展。

  (四)塑造文化之都,推动创意经济

  1。 在政府架构层面加强对文体旅游的总体统筹,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综合发展艺术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创造软实力和“香港品牌”,加快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地位,让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的新引擎;

  2。 把握国际趋势,调拨资源让文化及创意产业界应用数码科技,并建立基础设施支援,例如,“文化IP”(文化知识产权)数码平台、东九龙文化中心艺术科技测试和实验场所,为年轻人开拓新出路及就业机会,让有志者发挥所长,释放创意;

  3。 重视艺术文化的社会价值,加强公私营合作,制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发挥协作潜能;

  4。 打造西九龙文化区成大湾区文化枢纽,带动香港成为国家级文物及艺术品全国首选的展出地、全国首选的表演艺术文化旅游中心;

  5。 加强香港体育的普及化、盛事化、精英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

  6。 协调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包括发展多元旅游,完善和增加不同种类的旅游景点;发展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历史文物旅游等;支持各类型节日盛事,包括国际体育、艺术、表演等。

  (五)把握法治优势,强化法律服务

  1。 维护司法独立,全力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服务,支持司法机构优化编制安排、加强设施基建、强化科技运用等,提升司法效率,推广法治教育;

  2。 提升香港作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的地位:

  a。善用“一国两制”优势及香港普通法法律资源,把握“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政策机遇,加强粤港澳法律及争议解决的联动协作;

  b。发展知识产权、海事等法律及争议解决的高端服务,和网上争议解决平台;

  c。引进更多国际争议解决机构落户香港,建设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培训基地。

  (六)发挥香港所长,多元自由发展

  1。 强化及协同政府负责对外推广及招商引资的机构,建立资源更充足、策略更进取的对外推广及吸引投资的官方体系,积极强化与内地、亚洲及海外的经贸往来,为疫后重振香港国际地位及声誉做好准备;

  2。 加快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争取在CEPA框架下为在港企业进入内地市场创造更有利条件,为金融、国际贸易、专业及法律服务业等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进一步提升香港航空物流枢纽地位,及发挥香港航运中心作用,大力发展高增值航运物流业;

  4。 延长“会议展览业资助计划”(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Subsidy Scheme)的申请期限,并扩大范围以涵盖更多相关的项目,包括数码宣传及制作等元素,继续支援香港中小企透过贸易展览会联系国际买家;

  5。 协助中小企推广和拓展业务,包括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EMF)和“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BUD专项基金”)。

  4)同建关爱共融社会,增加青年上流机会

  理念:

  市民的福祉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目标。

  政府施政要以民为本,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发达、并重视公平和关爱的社会,有足够的条件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让市民装备自己、贡献社会并分享发展成果。

  教育制度要有助学生选择路向、扩阔视野,及多方面提升青年人的技能水平,促使市民绽放个人发展潜力;社福制度要照顾社会的弱势社群,多管齐下在职场及社区提供保障;医疗制度要善用社区资源,提供及时、可负担和便捷的综合服务,照顾市民身心健康,尤其是长者。不同制度的互相配合,建构有利环境,使市民获得保障,同时提升个人能力,发挥所长。

  四大核心政策:

  (一)优化医疗护理系统

  1。 医院管理局总结第五波疫情的经验,检视和优化应急机制,提升安全系数,更好管理风险和提升应变能力;

  2。 支持医院管理局扩展、增加医护人手、提升住院医疗服务、扩大离院后的综合支援,及应用更多创新科技和遥距医疗等服务;

  3。 积极推展基层医疗系统建设,提升社区生活健康和保健,预防、筛查及管理慢性病,提供社区照顾的医疗服务,推进和优化地区康健中心;而且,透过更多公私营合作,善用社区服务提供者的网络;

  4。 加强地区精神健康服务,善用社区的资源,提供多元化服务,通过跨专业服务团队包括精神科专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社工等,照顾不同社会群组的需要,提升社会精神健康水平;

  5。 研究进一步促成中医在预防、治疗到复康方面,有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加大推展公立医院中西医协作诊断治疗,增加参与医院的数目和选定疾病范畴。

  (二)关怀安老助弱解困

  1。 推行解决跨代贫穷的试验计划,设定范围和计划内容,扶持居住在“㓥房”的贫穷家庭儿童,目标是促进官商民合作,发动社会一同扶持其生活、学习、个人发展等需要;

  2。 总结在第五波疫情下,长者及残疾人士院舍成为灾区的伤痛经历,推动提升院舍环境、标准和供应方案,例如研究利用绿化地带,提供土地兴建更多长者院舍,同时检讨人手不足的问题,改善照顾员工和长者的比例;

  3。 落实合并普通和高额长者生活津贴,划一采用普通津贴较宽松的资格限制,而合资格的长者将领取高额津贴,提升退休生活保障;

  4。 增加现时的长者社区支援服务,完成照顾者支援研究,优化“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促进居家安老;

  5。 巩固家庭功能,支持家庭议会的工作,包括鼓励更多雇主实施家庭友善措施,提倡重视家庭的推广活动等;

  6。 优化和增加课余托管服务和日间幼儿中心的服务,支援在职妇女;

  7。 关顾劳工,大力发展多元经济,创造更多优质就业职位,同时加快土地开拓积极兴建房屋,以改善劳工待遇和居住质素;

  8。 加强劳工职业安全的保障,检讨和修订《职业安全及健康条例》,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9。 进一步检讨外判制度,改善外判承办商雇员的待遇;

  10。 提升数码科技在社会福利服务的应用,促进社会服务现代化,提升服务质素和效率,例如推动乐龄科技在社区更广泛的应用。

  (三)创造青年上流机遇

  1。 制订整体的青年政策和青年发展蓝图,为青年健康成长和多元发展,设定不同政策目标,协力帮助青年向上流;

  2。 为青年提供更多不同类型和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就业机会、创业支援等,提升青年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3。 培育出爱国爱港、具备世界视野、专业技能、积极终身学习的新一代;

  4。 积极吸纳青年加入各类政府法定机构、咨询架构,为参与社会事务提供平台;

  5。 增加青年在国际和内地的实习活动,安排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并积极支援本地青年到内地的就业和创业的发展,加深他们对相关学科和专业领域在内地的发展,和对大湾区内地城市青年双创基地及内地相关双创政策的认识。

  (四)优化教育装备未来

  1。 加强教师专业操守和培训,表扬才德兼备的教师,完善老师的专业发展;

  2。 推动终身学习文化,让市民可不断装备自己,提升自身竞争力,积极应对新科技带来的新挑战;

  3。 推广职业专才教育,继续发展跟传统学术教育双轨并行的进阶路径;

  4。 积极应用数码科技,同时推动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的普及化,倡导全民创科思维;

  5。 促使院校课程切合未来社会所需,重点培养支撑发展“八大中心”所需的人才,促进社会各行各业和学界的衔接,也推动更多的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的机会;

  6。 在保持和发展香港教育的国际水平的同时,开拓大湾区的机遇;

  7。 促进家校合作,提升家长在幼儿教育的参与,推动“正向家长运动”,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的生涯规划教育;

  8。 充实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

  结语

  我参选第六届行政长官选举,是本着对国家忠诚、对香港热爱、对市民负责的信念;而支持我去担负起这个重大使命,则是我对香港的信心。我深信,香港经历了过去三年的众多困难后,可以奋发自强,重新出发,变得更有活力、更加团结、更具竞争力,香港会是一个安宁稳定、多元包容、充满希望的地方,市民可安居乐业,实现理想。

  香港要达成再上更高台阶这个目标,政府要凝聚力量,与社会各界及市民携手合作,团结一致,为香港共同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我承诺,若成功当选,我会努力建立一个有承担、具团队精神、能解决问题的政府,秉持“以结果为目标”的原则,务实施政,以民为本,惠及社会各阶层。我会以诚恳的态度,多沟通、多聆听、凝聚共识,带领香港再腾飞。

  我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我们同心协力、砥砺前行,香港定能在“一国两制”下,全面发挥独特优势,再开新篇!

   

责任编辑:祝加贝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