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7000年!一片古贝壳记录海陆变迁

7000年!一片古贝壳记录海陆变迁
2022年05月22日 20:54 海外网

  新华社天津5月22日电(记者白佳丽、黄江林)20多年前的一场外事交流活动中,来自美国的地质专家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离开中国时能够带走一片天津古海岸的古牡蛎。这片天津古海岸是世界三大古海岸之一。

  经活动组织方层层上报,最终决定以“国”为单位,赠送美国一片古牡蛎“文物”。

  小小的牡蛎,何以如此珍贵?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担任研究员的王宏说:“它见证了沧海桑田的过程,记录了海陆变迁的历史,既有很大的生态价值,也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很多人为了寻看埋藏地下的古海洋遗存,会特意来到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这座特殊的博物馆,坐落在永久性保护生态用地红线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中国唯一一座展示古海岸遗迹贝壳堤的科普类博物馆。

  在渤海湾西北岸的天津-唐山沿海地区,还分布着与贝壳堤平原同样重要的牡蛎礁平原。

  住在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湿地附近的于增会,已年届八旬。他初次认识这片古海岸,是因为被它“扎了脚”。

  “小时候在村外的河道里摸鱼、游泳,时不时被锋利的牡蛎壳扎到脚,村里的老人说那叫‘千层蛤’。”于增会说,直至几十年后,他成为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顾问,才知道当时扎脚的“千层蛤”,就是古海岸牡蛎礁的牡蛎个体。

  学者们对于古海岸的认识,并非一朝一夕获得的。

  二十世纪20年代初,两位法国科学家在天津海河下游的地下,发现了大量的牡蛎壳,由此开启对渤海湾牡蛎礁的研究。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开始了对贝壳堤的历史地理与地貌学研究。

  历经一个世纪的研究,从7000年前至今,渤海沿岸的水陆变迁史“浮出地面”。研究者们分析,天津贝壳堤、牡蛎礁记录了约7000年以来海水逐渐后退过程中,海岸线数次较长时间停顿留下的古代“海边儿”。

  更为有趣的是,考古学家在第3道贝壳堤上发现了中国商周时期的瓮棺、铜剑。而在靠近现代海岸线的,更为年轻的第2道、第1道贝壳堤上,则发现了大量陶片、砖块,甚至古钱币、骨器等,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至清代。

  “这便证明了,距离现代海岸越远的古海岸,形成时间越早。渤海在逐渐后退。”于增会说。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古海岸正在发挥更大的价值。王宏的一位年轻同事发现,牡蛎礁在面对气候相对缓和的变化时,也会死亡,即“缓变型”气候变化也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剧烈响应。

  “古海岸的演变史便是有力的历史支撑,反映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动植物的深刻影响。”王宏说。

  7000年前的这片古海岸,如今还经历着肉眼可见的变化。

  被称为“京津绿肺”的七里海湿地,就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在对湿地和古海岸的双重保护下,作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湿地之一,七里海正在成为动植物的天堂,以及全球候鸟迁徙的枢纽之一。

  在七里海生态园鸟类展馆的一块展板上,跃动的数字,证明着中国保护者们的努力:目前七里海发现鸟类种类258种。而10年前,这一数字还是182。

责任编辑:刘德宾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