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随着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中国距全面建成空间站更近了一步。与此同时,美国Quora网站上一个关于中国航天的问题突然走红,引发了各国网友关注。有人在Quora上提问称:“在中国新发射的太空船上只使用中文,这是否说明这个国家超级自我封闭?他们正在通过使用一种非通用语言来摆脱来自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然而,在该问题的回复中,各国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中国!有网友称:“实际上是美国封闭了自己的太空计划,拒绝让中国参与。现在中国在没有外界帮助下作出的努力,却被抹黑为‘超级自我封闭’或摆脱他人的证据。这一切都是因为美国试图‘摆脱’他们不想要的竞争者所造成的。”
实际上,中国空间站从一开始就立足于打造成一个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的科技合作平台。《2021中国航天白皮书》就提到,中方很早就曾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开展伽马暴偏振探测研究;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中国与法国合作开展微重力环境下人体医学研究。
《环球时报》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处获悉,2014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欧洲空间局在北京签署《关于载人航天飞行活动的合作协定》。根据该协定,双方的潜在合作领域包括:将利用中国空间站等在轨基础设施等,在不同领域联合开展科学实验与研究以及空间基础设施合作。
2017年,中国首次组织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参加了此次训练。这是外国航天员首次参与由我国组织的大型训练任务。
2019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还与联合国外空司在联合国外空委第62届会议期间,共同宣布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申请国家包括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印度、肯尼亚、墨西哥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林厚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空间站建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为全人类和平开发利用空间环境做出我们中国人的贡献。他说:“我们并不追求成为人类在太空中唯一的空间站,我们的目标是把空间站建成一个面向全人类的国家级空间实验平台。”对于未来中国空间站能否承接国际空间站的使命,成为全人类在太空中新的驿站,柏林厚表示:“当然可以!”
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科学家特里西娅·拉罗斯博士7月23日在推特上兴奋地发文称,她希望能够在不远的将来登上中国的空间站。拉罗斯参与的是一个欧洲多国科研机构开展的研究项目。拉罗斯正在展开航天员训练,她希望能够登上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对研究项目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