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应不应该降低英语教学比重”“英语科目分值要不要降低”的讨论,一直是舆论场中的热点话题。为此,教育部网站于近日发布消息予以回应,并明确表示,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教育部的回应中,还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进行对比:《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可见,在日常教学中,外语课时本就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外语占用时间太长”的说法显然与现实不符。
事实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交往越来越常态化,尤其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民间交往和经济、文化层面的互动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课时及考试分值维持既定标准,从而帮助更多学生提升外语基本素养,的确有着很强的现实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因此,维持外语课时的既定标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未来的年轻学子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也正如教育部在此次回应中所指出的,无论世界如何发展,国际民间交流和跨文化沟通,都是现代社会的常态,我们要不断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就必然需要更多具有外语能力的人才。因此,作为一种交流、沟通工具,让外语在各级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占据一定的比重,也是未来进一步加强我国社会对外开放、促进各国人民互相交流的一种表现。
而且,即便是从教育公平角度,我们也需要保障必要的外语教学时长。毕竟,哪怕纯粹对学生个人来讲,多掌握一门外语,也是有利于自身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这也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重视孩子外语学习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减少外语的普遍性教学,意味着将对社会不同群体带来相应的不公平。因为,高收入家庭为了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就能够在外语学习上加大投入;但对低收入家庭而言,要让孩子获得同样的能力,则很可能意味着经济负担的增加。这也是在讨论此类话题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有声音认为,关于外语教学时长的问题,应该转化为如何提升我国外语教学的效率和效能更好一点。这其实是公允之论。也就是说,在既定的教学时长内,让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而不是完全沦为“应试化”,变成“哑巴外语”,的确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教育部前不久曾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开放合作成为推动新时代教育变革创新的关键要素,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深刻认识到,开放合作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
而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领域“开放合作”,正是以跨文化交流、沟通为基础。就此而言,保持必要的、既有的外语教学时长,继续提升我们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是发展高质量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