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正月大年初四,西北某地级市的医院大厅显得空旷,偶尔来的病人多是喝醉闹出事故的。除此之外,只有在经过ICU病房外时,才能看到少量聚集着的患者家属。
此时的ICU病房门口张贴着一副崭新的对联:妙手安然,拯救苍生危急重;同心自若,疗医患子细微轻。
横批是:救人施爱。
和许多大城市一样,这座西北小城的疫情高峰似乎止于春节之前。在打工人的返乡大潮中,这里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街头巷尾人潮涌动,影院内春节档一票难求。
据央视新闻报道,春节假日七天,全国春运客流总量超过2亿人次。在庞大的迁徙数据背后,返乡人数增加是否会引发新的大面积感染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022年12月中下旬,多省疾控中心在疫情防控发布会中表示,随着春节期间人口的大规模迁徙,第二波高峰或将到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亦在《财经》杂志“财经年会2023”中提到,1月下旬-3月中旬,春节前后的人员大量流动,或造成的第二波、第三波疫情上升。
农历大年三十,医院走廊静悄悄
2022年12月上旬,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国内疫情形势发生转变,多地感染人数持续增加。
家住江西瑞昌市的黄丽起初并不在意。这座位于江西北部的县级市,常住人口仅40万,自2019年以来,几乎未遭遇大面积的疫情冲击。在黄丽的认知里,小城是安全的。然而,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几乎保持同步,疫情很快蔓延到了这里。
瑞昌一家公立医院的急诊科医生郑康告诉时代财经,2022年12月中旬前后,医院床位逐渐紧张,一床难求,医院的门诊挤满了患者。“医护人员忙到根本停不下来,阳了也不休班。”
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哈尔滨市东北部的依兰县也迎来了疫情高峰。“那时我们出租车最常去的地方之一就是医院,我们临近市区50公里左右,去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来回一趟大概两个小时以内,一天要跑4~5次。”出租车司机刘安对时代财经说。
上门打针的护士郭微也忙到不可开交。“我一天有五六十个患者需要上门打针,几乎从早上5点多忙到晚上8、9点。”郭微告诉时代财经,这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阳性患者逐渐康复,部分县城的感染高峰在新年到来之前已经逐渐缓解。临近大年三十,依兰某医院的大厅里已无人排队,走廊内也静悄悄,病房空置率较高,前来看病的人们讨论的话题不再是疫情,而是孩子和生意。
“现在快过年了,外地的人也回来了,大家直奔的地方不再是医院,而是去菜市场、商场采购新年物资。菜市场这几天人山人海,路上也比以往更塞车了。”刘安对时代财经说。
不仅病人大面积减少,“缺药”情况也有所改善。1月28日,时代财经在走访瑞昌多家药店和诊所时发现,得益于药品保供逐渐加强以及用药需求的减少,相关的药品供给紧张情况已经逐渐缓解。
而在依兰,受冬季低温、物流,以及感染后期的咳嗽等症状持续的影响,部分热销药品如复方甘草片等依旧脱销,但大部分药店止咳药、退烧药货架充盈。
依兰某药店店员对时代财经解释道,像复方甘草片这类治疗感染咳嗽的后期药物,进货的价格都超过10元,价格比较高,目前有很多如氨溴索、盐白菜、百合固金片等多种类替代性药物。此外,像布洛芬缓释胶囊(商品名:芬必得)暂时缺货,但可替代的不同品类的布洛芬片货品充足。
过了个好年,但“阳康”们不敢掉以轻心
1月28日,农历大年初七,这一天春节假期画上句号,随着返乡人员的离开,医院、诊所等医疗系统内的工作人员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
此前人们担心返乡潮会引发第二波感染,但综合时代财经走访情况以及多家媒体的报道来看,第二波感染高峰暂未到来。
瑞昌一家诊所的负责人蒋明对时代财经称,“年前开始返乡,现在返乡的人都在市里待了有半个月左右,这段时间没有感觉到新的大面积感染,大家口罩都不戴了。之前说可能有第二波疫情高峰,过年期间我没开诊所,年后回来问了周边其他诊所的,都没什么病人了。”
尽管如此,人们对于新冠的担忧仍然存在。
“新年是热闹的,新年之后疫情是否再次袭击并不知道,但当下保护家中老人、小孩是必要的。尽管已经感染康复,但复阳、二次感染的担忧一直萦绕在心中。”依兰市民宋云告诉时代财经。
北京市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恢复期健康管理专家指引(第一版)》明确提到,老年人核酸或抗原转阴后往往仍然有一定程度的疲劳,甚至持续数周,有基础病的老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基础病会加重。
黄丽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在感染新冠之前,她很担心影响到血糖的稳定性。抗原转阴后,她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显示血糖影响不大,但肺部有感染。已经阳康近一月后,她到现在仍然会咳嗽。
“不知道第二波什么时候来,现在家里的药物、口罩、抗原都比较充足,如果第二波跟上次差不多,在应对上会更自如一些。但还是希望不要来。”黄丽对时代财经表示。
“春节假期,疫情未出现明显反弹,在整个流行过程中,未发现新的变异株,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最新一期的《China CDC weekly》(《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周报》)刊登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和监测数据概述》(下称《概述》)如此总结。
《概述》显示,我国本轮疫情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到高峰,其后不断下降,各省走势基本相近,城乡也基本同步,门(急)诊人数、在院重症人数、在院死亡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至2023年1月下旬全国整体疫情已降低至较低水平,医疗救治压力进一步放缓。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已经悄然“消失”。
“新冠病毒传播渐渐变弱,并非因为病毒本身有重要变化,而是社会面维持一定低水平传播,巩固了免疫屏障,加上绝大多数人都感染了,也没人可传了,形成了群体免疫,病毒有点‘传’不动了。”1月27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所长方邦江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目前疫情传播处于低谷期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会消失了,也没有人敢断定第二波高峰期永远不会来。”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