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7年前,我从英国到拉萨,守护百年神殿

7年前,我从英国到拉萨,守护百年神殿
2023年05月18日 22:01 中国新闻周刊

  从镜头中,看见一座正在生长的古城

  “推开沉重的大门,原始、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殿内笼罩的幽暗又给建筑本身增添了一丝神秘。环形坛城的结构、古老的藏式立柱和门廊、一层层斑驳的百年壁画慢慢地出现在眼前……”

  夏工在一条短视频中用宁静柔和的语气,讲述了他第一眼见到吉崩岗拉康时的场景,而我们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震撼。

  吉崩岗拉康殿堂里空寂无没有灯

  吉崩岗拉康,拉萨现存的唯一一座坛城结构古建筑,在200多年的风霜中失去了本色。

  2017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的90后建筑师夏于钧,参与到吉崩岗的保护性改造工作中,花了三年时间,让这座古建焕发新生。而他,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夏工”。

  为了让西藏的艺术和文化瑰宝被更多人知晓,夏工与西藏文化艺术品牌“醍醐”合作,将吉崩岗升级改造的过程拍成短视频抖音账号上分享。

  从他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一座正在生长的古城。

  吉崩岗,从老地图里走到眼前

  早在学生时代,藏式建筑就是令夏工神往的存在。

  他曾去过稻城亚丁,历史遗留下来的老建筑让他感受到一股原始的冲击力。夏工惊叹于那种哲学传统带来的精神力量、沉醉于藏式建筑充满生命力的建造手法。在英国读硕士期间,他进一步对喜马拉雅古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他看来,研究的“在地性”是一种基本要求。“我希望从生活就开始融入,从衣食住行到每天的测绘,都是在地性的一部分,而不止是假期来采风,然后回到大城市工作。”

  2016年,出于对喜马拉雅古建筑的热爱,夏工离开了工作了两年的上海,来到拉萨,一边学习当地建筑语言,一边梳理学术体系。

  夏工和团队对吉崩岗拉康做了详实的考察和评估

  彼时,有一座名为“吉崩岗拉康”的古建筑反复出现在18世纪到20世纪一些拉萨古城的老地图里。藏文化中,“拉康”是佛殿的意思,从古老的文献中,夏工逐渐了解到这座“拉康”的往事。

  18世纪前后,在小昭寺附近曾兴建一座五层楼高的佛塔,塔顶向下的4个方向,均用挂有铃铛的铁链相连,每当起风时,铃声随之回荡。19世纪,佛塔年久失修倒塌,在废墟上新建了一座三层楼高的建筑,便是吉崩岗拉康。

  越是读得多,夏工就越对这座建筑的现状感到好奇。

  2017年的一天,文物局的老师和朋友约他去看一座古城中的老建筑,到了目的地时,看着眼前熟悉的白色建筑,他突然醒悟:这不正是反复出现在脑海中的吉崩岗拉康吗!

  “它就这样从老地图里走到了我眼前。”夏工感慨道,就凭这“第一眼”他就确认了自己与吉崩岗的缘分。

  而这种缘分也成为了他“扎根”于拉萨的理由。2017年开始,拉萨政府开始对吉崩岗展开修缮工作,后与“醍醐”合作,委托团队以“古建公益性再利用、共建公共文化场所”的方式,将该古建筑保护性升级改造,而夏工成为了这个项目的执行建筑师。

  他深知,吉崩岗一直有一种强大的磁场,在时光的流转中始终散发出能量,也吸引着能与它产生共鸣的事物。

  在建立之初,吉崩岗是一座集军事目的和宗教意义于一身的防御屏障。后来,这里建起一座变电站,成为电的能量中心。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吉崩岗被长期作为粮仓使用,转换为粮食的能量中心。

  吉崩岗的身份一直在随着岁月发生转变,而如今,它却隐没在喧闹的市井中,仿佛落入尘埃,不被人察觉。

  连从小生活在附近吉崩岗社区的居民,都不知道这个古老建筑的存在,直至夏工和“醍醐”用手中的光将这里照亮。

夏工透过手中的灯光观看殿内的壁画。夏工透过手中的灯光观看殿内的壁画。

  百年古建筑和当代艺术的碰撞

  改造工程启动之前,人们曾对吉崩岗有过各种新身份的设想。有人提议改建为甜茶馆,也有人提议建成酒店,但这些都将对古建筑原本的样貌造成破坏,并不可取。

  在考察了国内一流文博场馆与古建筑保护性利用案例后,夏工和团队伙伴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在完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前提下,将吉崩岗拉康改造成当代艺术中心。

  然而西藏并没有将古建筑改造成艺术空间的先例,屋顶漏水、电路老化、地面不平整等诸多的挑战摆在了面前。

  当古老建筑遗产与当代艺术概念相遇,怎样才能既不突兀又碰撞出“火花”?修复团队一直在寻找两者之间的连接点。

  在地面改造的问题中,他们找到了一个能够完美平衡两者的“龙骨+老地板”的方案,即:在原始地面上架设龙骨,留出足够的管线空间,同时通过调整每一段龙骨的高度,让木地板完成面保持基本水平。这样既解决了原始地面不平整的问题,还能处理管线等隐蔽工程的需求。

  地板用料除了考虑平整坚固之外,他们还希望通过地面传达出厚重、古朴的历史感。在参考了许多古老寺庙的地面案例,经过各种样板对比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期望中的老榆木地板,还用老榆木纹理在中心神殿拼出了一个坛城形状。

  不论是龙骨的施工还是地板的铺设,每一个细节对工艺的要求都非常高,从施工现场视频的特写和慢镜头中,观众读懂了这座百年坛城建筑的匠心。

  当人用心守护神殿,神殿也会给予人“馈赠”。在修缮中发掘玛尼石刻片,在施工现场发现石刻造像莲花宝座的碎片,对夏工来说都是常事,这些意外惊喜让他感觉自己像是在探秘宝藏,“我们希望把找到的文物存放在吉本岗艺术中心里,让它更好地诉说故事。”

  为了大家从踏入吉本岗艺术中心的第一秒起,就能感受到传统和当代的交融与碰撞,夏工和团队决定打造一条由2000张铜片拼接成的现代廊道。每一片铜片上的图案都是由当地铜匠手工烧制,用顺时针手法画出图案,象征着人们心中的坛城。

  夏工将铜片制作的视频发到抖音,评论区有人留言说,他从这个图案中看到了宇宙万物。

  从“吉崩岗拉康”到“吉本岗艺术中心”,仅凭热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份责任和百般努力。

  在拉萨这座“慢生活”的城市,夏工依旧保持着超越北上广的快节奏。他白天整理资料、测绘、开会论证方案,还要走访当地居民,记录老人对吉崩岗的描述,甚至从歌谣中聆听吉崩岗的前世今生。到了深夜,他便静下心来撰写视频文案,将古建筑修复和改造背后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

  高原上的古今对话

  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让吉崩岗以新的姿态重新生长起来。

  2021年7月25日,融合传统建筑与现代设计的“吉本岗艺术中心”正式开放。开园仪式那天,当清澈空灵的铃声再次响彻吉崩岗社区,人们仿佛和那个古老而浪漫的吉崩岗拉康久别重逢。

  在幽暗的建筑中,展览“生长中的古城”也拉开帷幕。人们需要端着一盏坛城造型的LED灯在黑暗的空间里找壁画,如同进入历史纵深处。一场高原上的古今对话正在发生。

  夏工看到附近市场卖东西的人、曾在吉崩岗粮仓换粮票的居民都来参观,这座古建又重新回归了人群。

  “面向所有民众开放,是我们一开始就确定的事。只有将古建筑重新活化利用起来,才能让古老的建筑与艺术重焕生机。吉本岗艺术中心不是像‘白盒子’一样高雅的美术馆,它的文化承载力超越了很多现代建筑,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人们了解西藏文化艺术的窗口。”夏工表示,来这里参观学习、绘画的孩子总能带给他感动。

  曾有一个吉崩岗小学的藏族小朋友留言:“这里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壁画,但我坚信一定会学会的,因为我是藏族人,我应该要知道那些壁画的名字。”很难想象这样充满民族的使命感的话,是一个10岁孩子写出来的,这大概就是吉本岗艺术中心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当代艺术让曾经的拉萨古城地标重新焕发活力,而当代互联网则是展示西藏文化和链接外界的平台。夏工希望通过自己的短视频,让世人了解西藏历史的脉络,关注每一处不起眼的古建筑,而不是去网红景区,潦草打个卡。事实上,有很多人是看了夏工抖音账号里的视频,前来吉本岗艺术中心“巡礼”,一些艺术家为了看这里的展览会特意来一趟拉萨。

  据《2023抖音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有2013万用户参与过博物馆相关视频创作,博物馆相关视频播放513.4亿次。不同领域的优质文博内容带我们透过多元内容看见更大世界:95后浙大考古学博士,通过短视频现场探秘博物馆和古墓;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15年的“专业队”,用互联网时代文博科普新方式,让博物馆有趣、流行起来。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吉本岗艺术中心就如同一座藏文化的博物馆,夏工和“醍醐”让这里重现昔日光彩,并赋予了它公共文化教育的使命,其创造出的连锁效应支持着西藏古建筑的保存和延续。而抖音开放共享的平台,突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界限,让博物馆与公众的沟通更加便利,更大的包容性和参与性使文化历久弥新。抖音艺术也在今天推出“发现宝藏博物馆”活动页面,让更多人了解多面的博物馆并分享艺术内容。

  吉本岗艺术中心的保护性改造已经结束,但夏工的旅途还没有结束。

  他心中始终有一个记录1000座古建筑的心愿。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奔走在喜马拉雅山间,古朴的原始小村落、风蚀后的隐俢洞、玛尼石墙……各种古老又生动的建筑构成形式吸引着他。

  “对我来说,建筑是多维的。它有声音、有气味、有历史。在西藏地域性建筑,你可以远远地听到诵经声,清澈的铜铃声,走进去闻到酥油的味道,然后感受到光。”

  旅途中,夏工目睹过珠峰日照金山时的“金狮子”,感受过日托寺的纯粹,走过洛扎最险的转经道。将来,他会把更多关于喜马拉雅古建筑、文化的内容在抖音上分享,继续用当代的语言和古老高原文明进行对话。

   

责任编辑:祝加贝

建筑拉萨市英国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