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余晖
7月20日的《新闻联播》头条,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一次中央财经委开会,是在两个多月前(5月5日)。
这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
几个细节值得关注。
第一,这两次中央财经委的会议,都听取了相关汇报。
中央财经委的第一次会议,议题包括“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研究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那次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的汇报。
中央财经委的第二次会议,听取了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中央财办(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汇报。
上述几个部门中,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是国务院组成部门。
“中央财办(中央农办)”这样的表述,在之前并不常见。
根据2018年机构改革方案,中央财办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2018年,根据农业农村部三定方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部,接受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
2021年8月,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曾听取中央农办的汇报,当时的表述是“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农办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问题的汇报”。
第二,中央对耕地问题作了最新判断。
会议肯定了十八大以来的相关举措,称“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
同时,会议还作了最新判断:
-
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农田水利方面欠账还很多。
-
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
会议要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第三,这次会议,再度强调“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
政知君了解到,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自此,坚守耕地红线开始逐步成为国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刚性要求之一。
高层关注耕地保护问题的背后,有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即保饭碗的耕地数量正在减少,局部质量也在变差。
2022年,《经济日报》曾发布了耕地问题调查一文。文中提到了一组数据:
-
1957年至1996年,我国耕地年均净减少超过600万亩;
-
1996年至2008年,年均净减少超过1000万亩;
-
2009年至2019年,年均净减少超过1100万亩。
这一趋势反映在人均耕地面积上是,一调(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为1.59亩、二调1.52亩、三调1.36亩。现有耕地19.18亿亩,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减少,10年后可能会突破18亿亩红线。
这次中央财经委第二次会议再度明确:
要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
会议还提到,要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会议还提到:
-
要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建立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
-
加强撂荒地治理,摸清底数,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把撂荒地种好用好。
-
要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探索有效发展模式,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
-
对违规占用耕地进行整改复耕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宣传解读,适当留出过渡期,循序渐进推动。
第五,这次会议还聚焦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政知君注意到,中央对盐碱地综合利用问题一直十分关注。
就在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北考察时,曾考察了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习近平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7月2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二次会议提到,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
会议还特别提到了几个要求:
-
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
要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强化水源、资金等要素保障。
政知君注意到,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
资料 | 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 经济日报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