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欧合作,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

中欧合作,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
2023年12月08日 07:04 长安街知事

  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京举行。这是近4年来该会晤重回线下,双方领导人围绕中欧关系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以及相关全球议题深入交流,为中欧关系发展规划蓝图、确定重点、注入动力。

  此次会晤的举行,可谓恰逢其时。一段时间以来,中欧关系面临诸多挑战,外部性矛盾和内部制约因素愈加突出。一方面,欧洲“疑中”和“恐华”舆论频现,甚至出现了将经济贸易议题“泛安全化”“价值观化”的倾向。2019年,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欧盟调整了对华认知,对中国做出新的“三重定位”——“伙伴”“竞争者”及“制度性对手”。而后提出的对华“去风险”政策,给双方务实合作笼罩一层迷雾。

  另一方面,欧盟为“抗俄”而“联美”的倾向,使其成员国与美国政策逐步绑定,进一步丧失了战略自主性。欧盟更多地参与到美国供应链安全议题、台湾问题、印太战略地区协调以及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中,为中欧合作平添了外部阻力。中欧高层对话,有助于增信释疑、排除阻碍,为双方合作的持续开展提供新动力。

  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双方是伙伴不是对手。合作中当然会有竞争,但不能因竞争而害怕合作。最需要去掉的风险,是泛政治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最需要降低的依赖,是动辄回到保护主义的窠臼。

  且看风浪与挑战中,中欧关系仍显示出强大韧性与活力——中欧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投资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企业也成为欧洲经济复苏的重要参与者。中欧班列连接了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十年间促成了超3400亿美元的货物贸易,成为中欧共建“一带一路”的突出成果之一。

  事实证明,中欧双方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合作领域广泛,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这是中欧关系的基本盘。

  中欧合作的韧性,源于经贸利益,更植根于双方的历史与现实。中国倡导的“和而不同”与欧盟多元包容的理念高度契合,双方悠久的文明为中欧相互尊重、共谋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历史上,欧洲有独立自主开展对华外交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分歧从未动摇双方务实合作的根基。法国等欧洲国家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自身战略利益形成日益成熟的外交机制,双方共同经历了多次全球危机,树立了东西方求同存异、务实合作的样板。

  当下,中欧双方内在联系纽带仍然紧密,不具备“脱钩断链”的深层动机及民意基础。多数受访的欧洲企业正计划扩大对华业务,并期待更多合作机会;而许多欧洲人在中国推出旅行免签的新政策后开始计划赴中国旅行,双方合作的民间纽带坚实可靠。

  环顾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变局范围之宏阔、程度之深刻、影响之久远,都十分突出。身处变动的世界,中欧应当通过战略沟通增进理解互信,通过开拓创新加强互利合作,通过对话协商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深化合作、实现共赢。而这背后至少存在三大因素推动:

  一则,中欧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两端,经济互补性强,是天然的合作伙伴,而非所谓“制度性对手”。当前,欧盟在多重危机冲击下,内外矛盾加剧,经济增长乏力,亟须巩固与中国的伙伴关系,通过务实合作以提振经济,进而稳定社会秩序,重塑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

  二则,中欧的友好交流顺乎民心。根据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今年4月发布的民意调查显示,民众普遍认为中国是欧洲的“必要伙伴”,并倾向于对中国开展务实合作。与此同时,中欧双方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为双方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搭建了桥梁。

  三则,中欧的务实合作顺应大势。纷繁复杂的国际治理课题,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巨大挑战,无法单独应对。要赢得未来,就必须承认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同为多极世界中重要且独立的一极,不论是捍卫多边贸易规则、构建开放公平的国际经济体系,还是推进全球治理,都必须进行务实合作。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抗就不会形成;中欧选择和平稳定,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中欧选择开放共赢,全球发展繁荣就有了希望。相信经过高层对话,中欧合作定将开启新的窗口,也定能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强大信心。

  撰文:宋文龙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副教授、国际政治系主任

责任编辑:刘鹏林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