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安徽一居民楼坍塌致4死,所在小区曾是当地老旧小区改造“标杆”

安徽一居民楼坍塌致4死,所在小区曾是当地老旧小区改造“标杆”
2024年05月29日 13:48 新浪新闻综合

  来源:南风窗

  作者 | 朱秋雨

  实习生 | 韩笑 张渝

  据安徽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5月28日通报,5月27日13时40分左右,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龙苑小区48栋一侧发生坍塌,5人失联。经全力搜救,5名失联人员全被找到,其中4人经确认死亡,1名12岁女孩正全力救治中。

  铜陵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坍塌房屋相关承建方负责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多位小区居民告诉南风窗,这是一座已有20多年楼龄的商品住宅楼。事发前,2017-2022年间,政府公示显示,龙苑小区曾分批次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但现在,小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也逐渐老去。现场视频显示,48栋的一侧已经完全坍塌,留下另一侧楼房孤独伫立。

  裸露的一面露出了房门。楼栋三层,门檐贴着“福”。四层、五层的大门上,贴满了对联,远看,都是一抹喜庆的红。

  一座老住宅楼的坍塌,再度将萦绕人们心头的“老破小”改造议题提到台面。

  一家三口失联

  5月末,临近端午,铜陵市大通镇龙苑小区附近密集地响着龙舟的锣鼓声。这个处在长江支流的小镇,自古因靠近江水而兴,在古代为重要商埠。2016年,大通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据当地人介绍,龙苑小区是镇上面积最大的小区。

  5月27日13时40分左右,小区48栋一侧发生坍塌,5人失联。

  下午13时40分,龙苑小区附近居民林梅正在送儿子上学的路上。她敏锐地注意到,龙舟队的鼓声戛然而止了。随即响起的是警车与救护车发生的响声,以及周围的人大喊“楼塌啦!”

  她很快抵达现场,在警戒线外看到了遍地是建筑材料的坍塌现场。房屋租售服务平台显示,大通镇龙苑小区属于商品房住宅,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 2480元。附近有五所幼儿园,两所小学,两所初中。

 房屋租售平台上龙苑小区的介绍 房屋租售平台上龙苑小区的介绍

  多位住户则告诉南风窗,坍塌的房子是一栋五层的步梯房,一梯二户。建筑顶部带着徽式建筑的“马头墙顶”。在端午节来临前的5月,大通镇也迎来了“龙舟水”,连续几天下了雨,伴随降温。

  5月27日晚上,林梅接孩子放学之后,她听孩子说,有一个住在龙源小区48栋的同学没有来上课,“班主任都联系不上家长和孩子”。

  已经在龙苑小区住了20 多年的张荣,住在距离事发地 100 米左右的位置。张荣告诉南风窗,失联的五人分别是:二楼的一位 80 多岁的老人,三楼的一位中年人,和五楼的一家三口。四楼的居民不在家,因此躲过了一劫。

 5月27日下午,房屋坍塌后,消防、公安力量前去救援 / 受访者供图 5月27日下午,房屋坍塌后,消防、公安力量前去救援 / 受访者供图

  多位居民都向南风窗证实,失联的五人中,有三人是一家三口。在龙苑小区开鞋行的魏珍,边回忆边做鞋。伴随着机器时不时的突突声,她回忆,这家小孩读小学六年级,与她的孩子是同班同学。孩子的妈妈是全职主妇,父亲打工养家,“都是普通老百姓,家境一般”。

  5月28 日上午,安徽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发布消息称,经全力搜救,截至28日1时28分,5名失联人员全被找到。其中4人经确认死亡,1人(女,12岁)正在全力救治中。

  屡次改造的老旧小区

  没出事以前,龙苑小区曾经是当地的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的“标杆”。

  包括魏珍等多位居民告诉南风窗,小区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这座镇上最大的小区还有一个建成背景——移民建镇。龙苑小区的很多居民之前住在长江中间的岛屿和洲渚上,当时没有桥,过江只能坐船,岛上也缺乏超市、医院等基础设施。

  张荣回忆,上世纪 90 年代,为响应移民进镇的号召,他从安庆市迎江区搬迁至了大通镇龙苑小区。多位小区居民也告诉南风窗,他们是从和悦洲、铁锚州、江心洲等长江周边的岛屿,搬至了龙苑小区。

 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拍摄的龙苑小区居民楼。CICPHOTO/陈磊 摄 在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拍摄的龙苑小区居民楼。CICPHOTO/陈磊 摄

  据林梅介绍,龙苑小区的居民几乎都是本地人,“大多数是拆迁户以及长江的渔民上岸自发购买的商品房”。

  只是,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快,小区也与人一样,在逐渐老去。魏珍说,现在的龙苑小区空置率高,有能力的家庭到了铜陵或更大的城市买房、安家。

  留守在这里的,很多都是老人。

  而已经20多年楼龄的龙苑小区,按照住建部的概念,在2000年以前建成的楼房,已经属于“老旧小区”的范畴。

  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郊区政府)官网显示, 2018年,当地启动了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工程,其中之一便是龙苑小区。

  老旧小区工程在2022年继续启动。改造涉及的项目繁多,包括小区容貌整治、架空线缆整治、绿化提升整治、水、电、气管网整治、停车设施改造等8个项目。

  不过,多位居民与建筑从业者都告诉南风窗,从上述实施方案来看,这些对老旧小区的改造都未涉及对房屋结构与质量的改造和升级。

  2021年,郊区政府官网曾回复一位吴胜龙市民的留言。

  据他描述,前面的改造工程只把镇上主干道——光荣大道两边房屋改造了,后面房屋都没有改造完,“后面破破烂烂,不协调”。

郊区政府官网回复网友留言郊区政府官网回复网友留言

  “大通镇龙苑小区房子都是预制板结构,开发商偷工减料,房屋年代久了,楼顶水泥瓦开裂,房屋漏水,外墙脱落,红砖都看得到……有的时候水泥都掉下来,楼底下的草到春天长得比人还高,无人清理……”他写道。

  改造的难题

  当地居民的反馈与疑惑,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对于一个三四线城市而言,为何那么难?

  两位资深建筑从业者都告诉南风窗,从当前的现场图片与视频分析,这座建于90年代的住宅楼是预制板砖混结构。这一结构的显著特点是抗震性能差,一旦结构设计出现问题,会导致脆性破坏。

  所谓脆性破坏,即“一旦局部发生垮塌,很快就发展成连续性倒塌,直至整体破坏”,有18年从业经验的结构设计师陈书解释道。

龙苑小区48号坍塌现场救援情况  / 受访者林梅供图龙苑小区48号坍塌现场救援情况  / 受访者林梅供图

  北京市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大树告诉南风窗,如果不是预制板的房屋,房屋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倒塌。“现浇板(目前更常见的结构)把墙体也连成了一体,即使倒塌也会藕断丝连,不会塌得这么齐整。”

  这个结构设计对应的是“延性破坏”。如同字面意思,延性破坏能够给逃生留有时间,一般不会造成大面积坍塌。

  而预制板不同,“是突然地脆性破坏,事前没有征兆”。陈书介绍,预制板砖混结构常见于我国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2008年汶川地震中有大量的预制板砖混结构建筑整体倒塌,因此,我国城市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都在减少建造这种结构。但由于造价便宜,砖混结构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小城市依然被采用。

  虽然预制板结构存在肉眼可见的较高风险,但两位工程师都表示,当下的改造难点在于——改造老旧小区成本较高,责任主体也不明确。

  陈书和大树都表示,国内目前并没有强制性条文来解决老旧建筑的安全性问题,只能靠房屋业主或使用方进行日常维护及安全监管。如果发现有质量、老化问题或者他人破坏房屋结构等事宜,居民可以去住建局或者房管局报备或投诉。

  但这类方法极其依赖居民自身的自觉。从事10多年建筑加固鉴定的耿庆镇在实践中发现,多数业主对于房屋是否安全并没有概念。委托第三方进行安全性鉴定则会产生相应费用。这导致了当下对房屋安全的监管非常困难。

 当地消防、应急、公安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 图源:央广网 当地消防、应急、公安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 图源:央广网

  另一个阻碍老旧小区安全改造的,是费用。上述从业人员都表示,改造预制板小区的难度确实存在,但技术难度不算太大。

  “目前国内加固技术已经很成熟。但费用较高是主要的困难。” 耿庆镇告诉南风窗。

  陈书也认为,单纯去改造老旧建筑,“虽然技术上可以实行,但是费用上、财政上没办法平衡”。因此,近年来,多城市推行“以旧换新”、原地拆除重建等举措。

  耿庆镇结合十几年的建筑鉴定经验,他发现,很多建筑一开始建造时没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出现一些质量瑕疵。比如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钢结构防腐层脱落、钢板锈蚀导致钢板变薄、螺栓松动等等问题。

  “而这种问题解决办法就是每隔一两年检查一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整改,这样可以保证不会出现维护保养不当的问题。”

 救援现场 / 图源:央广网 救援现场 / 图源:央广网

  历年来的数次坍塌事故都有共同点,耿庆镇说,“我们会发现(事故)最根本的原因:节省费用或者追求利益最大化。”

  而当下,面对老旧小区的安全检查与鉴定并未在全国推行。据住建部2020年统计,全国共有老旧小区近17万个,建筑面积近40亿平方米。

  处在四线城市的“龙苑小区”们,面临着老龄化严重、空置率越加高的情况,也许是最容易被遗忘和忽视的存在,但问题的解决和预防,已经迫在眉睫。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梅、张荣、大树为化名)

  此前报道

  铜陵市长孔涛: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自建房、老旧房屋安全隐患大排查  

  铜陵房屋坍塌:雨中消失的家与离去的人  

  安徽铜陵坍塌小区伤亡者家属:外甥女正接受截肢手术,小腿已坏死  

  安徽铜陵坍塌小区伤亡者家属:表姐表姐夫遇难,外甥女正救治  

  安徽铜陵一小区坍塌已致4人遇难!当地年初曾要求排查房屋隐患

责任编辑:张迪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