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高考落幕,杭州陪读妈妈的“最后一战”

高考落幕,杭州陪读妈妈的“最后一战”
2024年06月10日 07:01 新浪新闻综合

  来源:潮新闻

  “我最后没有穿红色旗袍,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47岁的王芳(化名)把一束绽放的向日葵高高扬起,“一举夺魁!”

王芳高考前几天就买了向日葵养在大矿泉水瓶子里 方力 摄 王芳高考前几天就买了向日葵养在大矿泉水瓶子里 方力 摄

  6月10日高考最后一天,也是她退掉这套杭州市中心租房的日子。

  7个月的租房陪读时光,一边往返杭州上海两地高强度工作,一边照顾高三娃的生活起居,她做到了!

  结束的时刻,她曾想象了很多种可能的心情,却是出奇得平静。

退租整理东西最多的是孩子的书 方力 摄 退租整理东西最多的是孩子的书 方力 摄

  46岁的方玲(化名)和平常一样度过了这四天, “我没有请假,儿子表示不需要接送,在本校考试,他日常怎么去上学就还怎么去考试就好。说句实话,我们家的观念是人生是场马拉松,这仅仅是一场比较重要的考试而已,孩子顺利考完就是胜利。对于结果,或许我们没有过高的期待,所以可以这么所谓的佛系吧。”

  45岁的孙晴(化名)陪女儿在学校附近的酒店住了3晚。她同样淡然一笑:高考早已不是改变命运的终极大考,更多的是一场经历,一次选择。

  杭州一所高中,考前送给考生们一首歌《离别开出花》表示祝福。

  歌词里有一段是这样的:坐上那朵离家的云霞,飘去无人知晓的天涯,背着妈妈说的那句话,孩子人生其实不复杂。当离别开出花,伸出新长的枝桠,像冬去春又来,等待心雪融化……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共有1342万名,浙江有39.6万名。

  今天,高考落幕,陪读妈妈们在群里戏说,终于迎来“最后一战”。

  高考,是一战,也是一站。是结束,也是开始。

  明天起,无论是陪读妈妈们还是考生孩子们,都将迎来人生新的一个阶段。

今年的高考除了向日葵,还有“放轻松”。 今年的高考除了向日葵,还有“放轻松”。

  高三娃突然提出想在学校附近租房

  “略迟疑就被别人下单,跟抢一样”

  王芳的儿子从滨江一所公办初中通过分配生进入杭城一所排名靠前的重点高中。

  入学后,王芳和老公尝试过开车接送上下学,“儿子早上喜欢吃汤汤水水,冬天的清早6点半得带个碗下楼,在车上吃早餐,晚一点可能会碰上堵车迟到,试了一周,大人孩子都吃不消。”此后,王芳坚定地让儿子选择了住校,一来避免通勤痛苦,二来管理孩子的手机使用。

  如她预期的那样,儿子适应能力很强,也很松弛,高一高二都顺利度过,直到高三一模成绩出炉,儿子第一次向她提出想租房子。

  此时距离高考还有7个月。

  “我记得很清楚,周五家长会开完,我们周六就去找房子,很快找到正对学校的一处房子,但是毗邻马路,我迟疑了一下,想等孩子晚自习下课再看下房子,结果很快被别人订掉了。”王芳这才意识到学校附近房子的紧俏,第二天继续找,迅速敲定一套7楼的房子,房子两室一厅厨房走破,但胜在清爽,也顾不得爬楼梯的不便,“我一分钟都不想耽误儿子的时间”。

  让王芳欣慰的是,儿子成绩总体比较稳定,也比较自律,但似乎缺少一点拼劲,这一次主动提出不住校,想拥有更多时间学习,“是不是他终于决定要为自己拼一次了?”

  高考到了决战时刻,她决心要陪着孩子拼尽全力。

  高考进入冲刺之时,孙晴却发现女儿学习有些下滑,状态萎靡,心急如焚。

  过往一贯要强和焦虑的她,强迫自己冷静,和孩子一起求助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并学习常常拥抱孩子以及自己。“辛苦了一天,又勇敢了一天!”她在社交账号上频繁记录点滴的心情,慢慢与自己和解。

  孩子的十八岁成年礼上,她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让不少网友潸然泪下,“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是徘徊,最快的步伐不是冲刺,是坚持。我的女儿,妈妈希望你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一起努力让每天都热气腾腾的。”

  开启精准卡点通勤陪读的日常

  她更忙了,儿子却可以更从容

  王芳忙碌火热的租房生活开始了,儿子的节奏变得更加从容——从租房走到学校不过几分钟,每天早上能多睡半小时,哪怕7点出门也能保证按时到校,晚上十点夜自习回家,吃点夜宵还能继续学习一个多小时。

王芳儿子的学习桌 方力 摄 王芳儿子的学习桌 方力 摄

  然而面对上海高强度的工作,她却是忐忑的,“我一开始不知道还能否继续工作,我以前在上海一周要住两个晚上,为了能陪儿子,必须当天往返。”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支配着她的日常:每天五点半,被闹钟唤醒,给儿子做早餐,等儿子6点50分出门,她简单吃点赶7点55分高铁,9点准时坐在上海办公室里,晚上再赶9点高铁无缝衔接儿子晚上10点下课,给孩子准备夜宵,“这一顿来不及做,就外面买只烤鸡。”

  这样每周都有2至3天精准卡点的日子,她很快就适应了,忙到飞起还能带饭到上海吃,“自己做更健康”。 

  不去上海在家办公的时候,她始终被扑面而来的工作填满。

  “我做食品行业很多年,一直在一家上海的代理公司,负责各种厂商和渠道的对接。”高考前几天,她忙完一个食品展会回杭州就发烧了,第二天仍然强打精神工作。

  一个下午的采访断断续续进行着,聊一会她要回复一个电话或是搞定一个难题。她叹气:“每天接不完的电话,一会不看,微信就一大片留言,双休日也是如此”,不过她定了一条铁律,晚上十点后,不接任何电话,因为儿子回来了。 

  夜深人静的小客厅,散发着暖橘色的光。两张挨着的小方桌,一张用来吃饭,一张用来学习,“一般我和老公轮换着陪他,就在一旁静静看书,如果两个人同时在也怕会制造噪音。”

王芳的厨房 方力 摄王芳的厨房 方力 摄

  租房这几个月,王芳买了新的电饭煲、锅具,一应俱全。滨江的家,儿子一次都没有回去过,王芳也只在周末去看看阳台上的花草,“今年的栀子花季错过了,茉莉也快开败了 ”。

  高三陪读期间,王芳全家人很久没有在外面吃饭。“周末的商场餐厅都要等位。时间我们浪费不起,所以每个周六的晚上,是全家唯一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放松时光,我老公会做酸菜鱼,儿子很爱吃,高三这一年都长胖了。” 

  家常饭菜,灯火可亲,这大概是王芳陪读生活里最温馨的画面。

  这个六一节,离高考倒计时5天,孙晴却带女儿去吃了大餐,做了面膜,买了棉花糖,玩了套圈。

  她很高兴,女儿的状态肉眼可见在好转,信心回归,心情平和。“这一仗已然赢得了一半。”她默默想,除了督促孩子早点睡觉,以后不再唠叨任何事。

  从焦虑、意难平到平静和松弛

  陪读妈妈群里抱团,彼此鼓励和治愈

  虽是陪读妈妈,高考进入倒计时的那几天,王芳也没有一刻放弃工作。

  “我内心总有个希望,我自己一直是努力打拼的状态,也想让孩子看见,但我现在更想告诉他,高考成绩并不能决定人生,高考结束,你的人生新阶段才开始。”

  王芳曾想象过高考真正来临的心情,后来她才发觉,越到后面,心情越加平静,“少了很多焦灼,很多事我学会了放下,尽量不去干扰或是影响他的心情。我们有个老母亲群,大家差不多都是同样的心态。”

学习桌旁堆满零食的架子 方力 摄 学习桌旁堆满零食的架子 方力 摄

  伴随着首考、一模等成绩的陆续出炉,王芳所在的老母亲群里“大家心情起起伏伏”。

  这个群是孩子初中时王芳认识的几位家长组的,大家年纪差不多,孩子又一样大,一起组团出去旅游过,彼此比较要好,已经存在了6年。

  “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这一年,各种压力扑面而来,孩子们小问题也不断,感情、友情、成绩,一点点小事在高三娃身上有时就会被放大。老母亲们就跟着焦虑和意难平。还好,我们彼此间会互相安慰和开解,这个群真的给了我不少力量。”

  王芳租房的小客厅里有个架子摆满了各种零食。

  这是她给儿子提供的零食自由和快乐。孩子早上已经习惯带几块山楂条,或是巧克力、巧克力饼干去学校,大概甜食可以分泌多巴胺,给辛苦繁重的高三生活多一点甜。高考这几日的早餐也都是儿子自己定的,有他喜欢的咖喱鸡饭、番茄鸡蛋面,方便面加鸡蛋。

  王芳说,群里有孩子已经通过艺考拿到了梦中情校的小圈证,有孩子打算试试中外合办大学,大学走另一个赛道,也有孩子和她儿子一样,希望通过高考考上自己想要读的大学。

  “儿子一直都有自己的想法,专业坚持要学计算机,我们都尊重他的意愿。”王芳说,她对儿子成绩没有特别高的渴望和预期,此前儿子也如愿拿到了“三位一体”浙江省内3所学校的保底,“能平稳顺利度过人生这重要的阶段,这就够了,至于高考成绩,坦然面对吧。”

  高考现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陪读妈妈:大抵是一种经历和选择

  高考对现在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几位陪读妈妈有自己不同的回答。

  王芳是大专生,回忆起自己当年的高考成绩,不算理想。但这并不妨碍她一路升级打怪,成为公司高管,行业大咖。 

  “我进入大学后才更加发奋,知道自己要学本事,所以很刻苦,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每个寒暑假都奔波在实习的路上,做过商厦营业员也干过市场调查,没毕业就拿到了一家很牛的外资公司的offer。”王芳说,当时家里帮她安排了工作,但就想挑战自己,工作没两年就站稳了脚跟成了区域负责人。

  经历了7个月的高考陪读生活,她感慨万千,又为儿子和自己拼了一次!

“老母亲”群里晒出来的好寓意香囊。受访者提供“老母亲”群里晒出来的好寓意香囊。受访者提供

  “高考大抵是一种经历,一个人如果想努力,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王芳想表达的是,就算高考成绩不理想,孩子们的未来依然还有很多可能性:“考研、出国、甚至创业,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只要孩子三观正,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人生那么长,真的不必过多纠结高考结果。”

  孙晴则称自己是享受过高考红利的一代人,从农村跨越城市,靠知识改变命运。但她很清楚,今时今日,高考不再是命运的分水岭。

  “放下执念,天地广阔。”

  高考前孩子最后一个学校晚自习,家长们站成两排,用手机电筒灯给孩子们加油“照亮前程”,告别高三。

  那一刻很多家长和她一样百感交集:时间真快啊,当年产房里那个粉嫩、哇哇哭的宝宝仿佛还在昨天,一转眼就已长大,马上就要飞去远方了。

  孙晴说,谢谢高考曾改变过几代人的命运,也希望经历过高考的孩子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走过半生才悟到,相比读书成绩,能不能过上自己喜欢的人生,拥有幸福的能力,可能更加重要。”

  方玲对儿子的高考结果也很松弛:“以前我还有点面子焦虑,后来想明白了,那都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人这一辈子,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该多累。还好我儿子性格皮实,比我耐受多了,这一点我真得向娃学习。”

  孩子高考结束,王芳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件事是回老家看望妈妈,因为高考延期了妈妈的复诊时间,再去会会很久没见的朋友,去外面吃一顿大餐……她很想过过自己的生活,也在思考着经年累月高强度的工作要不要暂时停下来…… 

  “人到中年,好像真的到了百感交集、身不由己的阶段,父母正在老去,时不时生病需要陪伴,孩子正在高考,生活有时一地鸡毛。”

中年少女的快乐冰淇淋 。受访者提供 中年少女的快乐冰淇淋 。受访者提供

  孙晴想起带孩子奔波完 “三位一体”面试的那天,约上闺蜜在西湖边吃冰淇淋,去杨公堤体验3块钱过山车。三个中年少女在上下坡时快乐尖叫,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

  孙晴说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陪读妈妈,但高考最后四天的陪考和高三这一年持续记录的200多篇“高三碎碎念”,会成为她和孩子共同的记忆。

  回过头来,讲述高三陪读这一年,几位陪读妈妈都觉得也是家长的一场考试,而无论孩子还是自己“都已经足够勇敢和努力”。

  这个夏天所经历的,会是孩子一辈子的难忘,因为这事关奋斗和拼搏,还有汗水和别离,哪怕会有小遗憾,它依然是十八岁的夏天,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勇敢,也告诉孩子什么是长大。

  没有人永远十八岁,但总有人十八岁。

点击进入专题:
关注2024年高考

责任编辑:张玉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