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时隔两年重启,这场“国家级竞赛”谁胜出了?

时隔两年重启,这场“国家级竞赛”谁胜出了?
2024年06月28日 00:31 每日经济新闻

  暂停两年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首次在6月召开。

  作为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级别的奖励,此前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一般在次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公布结果。但2021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推迟了10个月举行。此后两年,国家科技奖的评选工作按下暂停键,直到2023年底重启。

  此次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具体包括五大类。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奖励对象是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的是项目,后者也被统称为“三大奖”。

  自2017年以来“三大奖”的获奖项目总数“瘦身”,在上一届264个的基础上继续减少,此次共评出250个项目。需要指出的是,基于2021、2022年度都没有颁发国家科技奖,相当于积累了3年的项目在角逐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其获奖难度较过去大幅提升,最终突出重围的项目可谓优中选优。

  此次奖励名单揭晓后,大部分省份开始在榜单中找自家高校、院所和企业。或主持、牵头,或参与、合作,展现各自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这场最高规格的科技实力“角逐”中,谁在领跑?背后的支撑力源自何处?

  区域实力

  从省级层面来看,北京、广东、上海摘得前三甲。

  拥有高校、院所众多的北京,排在首位,该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成果已达到58项。其中,双“唯一”——唯一的特等奖项目和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均由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中,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占3项。

  广东有53项牵头或参与合作完成的成果获奖,其中牵头14项、参与39项。根据广东省的梳理,与上一评审年度(2020年)相比,该地区获奖项目总数增长47%,牵头完成项目数翻倍,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从2020年度的1项增加至2023年度的4项。

  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成果上榜,其中牵头18项。这些牵头项目含金量高,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仅是“主持”项目,北京就已完胜其他,对于其他省份而言,通常情况是“参与”项目多过“主持”。当然也有湖北(主持19项通用项目)和陕西(主持18项通用项目)两个例外,比上海(18项主持)、广东(14项主持)还表现优异。

  湖北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共19项,位居全国第二。不仅获奖项目创历史新高,获奖者也梅开二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李德仁院士,由湖北提名。湖北称,这是继黄旭华院士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我省第二位通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审的人选。

  陕西共32项成果获奖,主持完成了18项通用项目,陕西称,18项通用项目中,15项契合陕西重点产业链,占比83.3%。此外,作为国家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陕西地区单位还主持完成了3项专用项目。

  从全国的获奖分布来看,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北京、广东和上海所在的“第一梯队”外,江苏、山东、陕西、浙江的获奖数量在“30+”,分别排在第四到七位。此外,河北、辽宁、河南、四川、吉林、湖南、安徽,这七个省份的获奖总数在10项以上。

  各省份的获奖格局,与各自研发强度比较相符。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此前接受采访时提到,中国各省可以用研发强度指标来分成三个梯队。

  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6个省市,其研发强度水平远高于OECD(组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张燕生认为,“这些省市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但在知识、技术和人才存量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来提高”。

  陕西、山东、安徽、湖北、四川等12个省份,研发强度虽低于OECD国家水平,但高于1.7%的自定义值,“这个板块的发展动能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发展。这意味着这些省市已进入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过渡的阶段。”

  剩下13个省份,“研发经费投入总和还不到广东省研发经费投入额的一半。这个板块的发展动能主要靠资源驱动”。

  创新支撑

  从产业角度看,此次获奖项目涉及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医药卫生、农业等多个重要领域。而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源和载体,企业和高校则成为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主力军。

  比如江苏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14项项目,均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广东的14项牵头项目中,由高校(含附属医院)完成的有8个,占比达到57%。

  具体来看,高校第一完成单位中,清华大学总获评9项,位居第一;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紧随其后,获评7项;上海交通大学总获评6项;东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均获评5项;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总获评4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和大成果是关键支撑,引领着高校学科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国家科学技术奖,作为目前国内最高级别的科技奖励,也是各大高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最直观体现。

  据相关机构统计,此次共有19所地方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的身份获奖,这无疑为它们冲击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奠定了基础。以浙江为例,该地区主持完成的5项成果中,有3项来自双非(非“双一流”)高校。

  当地媒体专门对其中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浙江工业大学项目进行了报道,称学校2013年就超前布局,开展有组织创新,推动膜领域真正“顶天立地”,实现国产自主可控。虽然是双非高校主持的项目,但集结的创新力量并不逊色——十余位主要完成人里,3位院士名列其中。

图片来源:浙江工业大学官网 摄影/元彬图片来源:浙江工业大学官网 摄影/元彬

  除了高校院所,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也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比如广东53个获奖项目中,有34个与企业相关;山东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达27项,占该省获奖总数的77.1%;四川获奖项目中,有31项成果由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占获奖总数的88.6%;内蒙古上榜的4个项目,其中2个“参与”项目均由企业贡献;河北16个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企业主研或参研的12项,“成为河北科技创新中的‘主角’”。

  这些获奖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正在推动我国在多个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创新突破与经济收益兼具。

  “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该项目成果有力支撑下,我国成功发现塔里木富满油田等3个十亿吨级大油田和4个万亿方大气区。这项成果还走出国门,为300多家石油公司提供中国技术,营业收入连续9年位居全球物探行业首位。

  “复杂条件高坝工程智能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优良乳酸菌种质资源挖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制及应用”项目、“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等等,涉及医学、能源、农业、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因科技创新实现了一些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产业创新突围比比皆是。

  十年一剑

  细看这些获奖的项目攻关历程,“10余年”“用了15年”“30余年”等表述屡见不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国家进一步要求,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有了目标,还需营建好创新的体制机制,助力“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与耐力。从各省的报道中已能看出近年来创新环境的进化——

  补齐创新的基建。此次科大讯飞联合中国科大、清华大学、华为公司等研发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这背后的安徽,目前建成、在建、拟建的大科学装置有13个,还拥有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之重器”,建成各类“国字号”创新平台200多家。

  加大资金的投入。此次获奖数增长47%的广东,提出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布局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力度。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北京共推进9家试点单位进行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已完成63个项目的赋权工作。2023年,北京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突破10万项,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实现了技术交易“双突破”。

  培养创新的人才。有数据显示,“三大奖”通用项目中,45岁以下完成人占比40%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奖中,45岁以下完成人超过一半。汇聚中青年科技人才,并落实贴心的政策让他们踏踏实实搞研究,是北京正在做的事。目前,超过50%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承担。

  产学研融通创新。油气勘探、语音识别、动力电池研发、家电精准控温控湿,当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源源不断直达产业链,地方的首位产业也在一路奔腾,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迈向千亿、万亿。

  就在盛会召开的第二天(6月25日),我国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在人类对月球正面进行了10次采样返回后,首次实现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重返地球。这抔土,与这些年攒下的重大科技成果一起,振奋着人心: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记者|吴林静

责任编辑:刘德宾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