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简”述廉洁 | 汉代边塞戍卒的请归信

“简”述廉洁 | 汉代边塞戍卒的请归信
2024年11月18日 08:12 甘肃省纪委监委网站

  【简牍释文】

  【读简有得】

  此简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第23号探方中,呈木简一枚,长11.6厘米,宽0.8厘米,厚0.2厘米。原简残断,单面单行书写,字迹较为清晰。写信人、收信人不详,信中提到,因弟幼小体弱,父亲生病,请求归家照顾赡养。信中流露出的焦急担忧表现出割舍不下的骨肉亲情。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我们从出土汉简中发现,戍卒有超期服役的现象,也发现有吏卒因超期服役而求助、请归的信件。例如,敦煌马圈湾出土书信《兒尚与杨掾书》,大意是说,兒尚归期已到,却未接到解除兵役的命令,因此求助杨掾代为询问返乡归家的相关事宜。从这封书信可以看出,汉代存在徭役期满不得归的情况。

  家中父母妻儿担心忧虑,离家的将士愁苦满怀,戍卒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荒凉边郡,深受物资短缺、环境不适之苦,“若今则徭役极远,尽苦寒之地,危难之处,涉胡越之域,今兹往而岁旋,父母延颈而望,男子怨旷而相思”。这些忧思的情感在出土书信中多有表现,令人动容。

  大人坐前耳嗟□□□可伤哉。弟少语莫□穷。难不可□□还,有连画天田沙囊子,焉得不即日来。今月六日。騩上自□□奉上前来,受敕备至。唯□初八日□告来泉前,再拜言

  大人强□甚善。严寒参列,愿自将宜。真□□   □将何怨,己无能谢,兄嫂供养三亲,万幸。辞谢□  □弟,善供养大公母。敬在远,□当念□。《敦》2393

  这是一封给兄嫂的家书,流露自己因为负担徭役远离故乡,无法侍奉长辈的无奈心情,“严寒参列,愿自将宜”是嘱托亲人寒冬注意身体,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与不舍。信件的最后辞谢兄嫂供养父母亲人,深切地表达自己对家的惦念以及对家人的愧疚之情。这封家书真挚动人,描写戍卒与家人两地相思、不得团聚的痛苦。

  家庭是汉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孝文化发展到汉代成为社会化的道德准则,甚至被赋予政治色彩。汉代,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包括养、敬与丧葬祭祀。养是普通劳动者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赡养双亲,父母生病,儿女在身边侍奉也是孝道的要求。东汉蔡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得人们称颂。汉代统治者基于“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将“孝”扩展成为全社会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教育是儒家重要的治国方针之一,宣传道德伦理、推广礼教,旨在教育民众、改善社会风尚。为了教育大众,汉政府推举表率,以供效仿。底层少吏因孝廉获得官方认可,即可嘉奖升迁,国家以孝悌之行教化百姓,反复教导民众应将父母的抚育之恩、养育之情牢记于心,常念报答。孝的思想以各种方式贯穿汉代教育,形成崇敬孝行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同时,小农社会下个体家庭也得到了维护与发展。

  这封简牍书信表现的就是远在边塞的孩子急于回家探望、侍奉父母的情感,真挚朴实,没有功利主义的色彩,触动人心、引发共鸣。汉代的尊老文化及养老制度使得“请归信”具有现实意义,可以推断,一般情况下官方审核情况属实后即会准予归家。(李晶撰写)

父母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