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行将消逝的南京潘家大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8:24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武晓宇实习生史书清

  【金陵晚报报道】 去过山西乔家大院旅游的人,都会对其精巧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其实,在南京江宁上坊佘村就隐藏着一处几乎堪与乔家大院媲美的古建筑群——潘氏住宅。

  日前,潘氏后人向本报反映,这一距今300多年的徽派建筑风格古民居,因为多年没有维修,很多院落房间已经破败不堪,或许,过不了多久,潘氏住宅就不复存在了。

  宛如世外桃源

  

  记者驱车刚刚靠近佘村潘家大院所在地王家自然村时,就看到一处碧波荡漾的湖泊,清澈的湖水,几可见底。

  这里相对远离现代化城市的喧嚣,着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绝佳居处,恰如世外桃源一般。

  潘氏住宅分为住宅和祠堂两大部分。东面是潘家祠堂,西面就是潘氏住宅。据资料记载,这处古民居及祠堂是明末清初当地一位潘姓富商修建的,占地5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3个宅院,每宅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各宅院建筑格局完整,大厅、客厅、住房、书房、厨房、杂屋、厕所、下水道、古井等建筑以及室内外装饰均保持了原样。

  有专家甚至认为,这是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江南文化优秀古建筑群。

  潘氏住宅于1983年的6月被江宁县人民政府定为江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23年过去了,难道有着如此文化底蕴的古建筑会轻易消逝?

  潘氏祠堂成了居委会

  潘氏宗祠大门两边一左一右分别挂着两个牌子:上坊街道佘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南京市江宁区上坊街道佘村社区总支部委员会。大门左上角的门牌上写着“王家村40号”。宗祠大门口檐廊下两个直径近1米的圆形石雕,俗话说,门当户对,这就是门当了。这隐约可见当年潘家的风光气派。

  过了一个圆形的月亮门,进到宗祠里面,全木屋梁的每处,都有繁复的花纹盘旋在上面。

  村委会陈牛成主任告诉记者,他们村委会在1987年就搬进来了。这里原本是一个大厅,现在人为地把左右两边砌起两堵墙,分别作为计划生育、财务等办公用房。陈主任指着月亮门后的屋梁告诉记者,原本从地面一直到屋梁处有一个很大的雕花木板,把前门和大厅做了阻挡,但是很可惜的是毁了。从四处可见的木雕、石雕、砖雕看来,不难想象这块大型的雕花木板本是一件多么惊人的工艺品。而这样的雕刻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这一砖一瓦无不诉说着主人当年的奢华。

  踏着龟裂的青砖地板,一路前行。出了大厅,再过了一个月亮门,就是居委会的会议室。会议室旁边靠窗的位置旁,还遗留了一扇木门。会议室前面的天井里,左右两边分别有一个下水道入口。陈主任告诉记者,就算下再大的雨,院子里也从来没有积水现象。至于这水流向了哪里,他们也不知道。甚至在祠堂的周围,他们也找不到下水道的出水口。这个谜已经困扰他们很多年了。

  陈主任说,潘家大院只有祠堂作为办公用地,也因此做了一些维修。这么多年下来,虽然他们只做过简单的修理整理,屋顶基本没有整修过,可是依然没有漏水的情况出现。

  人去楼空屋残

  出了潘家宗祠,往西走就是潘氏住宅。这里同样立着江宁县于1983年设置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第5代潘家后人潘道黄对记者说,潘家大院原来有九十九间半房间,现在分别归属潘家的后人居住。但是,因为年久失修,房屋又潮湿阴暗,现在已经基本没有人居住了。以前居住的很多年纪大的人都去世了,年轻人都走出去了。

  顺着青石板的路面往前走,记者发现走廊上方用来遮雨的屋檐就伸出有近1米多长。路边本来通往另一个房间的门已经被封了。透过缝隙,还能看到前面延伸的很多间房屋,路的右边也大概有三四个房间。

  出来以后往回走,一户门牌上标着“王村46号”。半开的门内不时传出狗的叫声,远远就能看到门内的屋子里堆满了用来烧火的稻草,人根本没有办法进去。外面墙上留的狗洞,甚至都做了石雕,可见当年潘家的富足。再往回走就是“王村45号”,这里的房屋设置了“四门三井”,每个屋子前面都有一个天井。第二井的一间屋子里,还有一张1991年颁发的奖状贴在墙上。旁边还有很多画报,颜色依旧鲜艳,在几年前,这可能就是一个潘家后人的闺房。

  据介绍,这整个大院原来分住着5兄弟,即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这五兄弟的后人就分住了五个院落。而每个都各有特点。前面的46号的房子以前是给三房以及二房居住的,45号右边的就是给大房以及四房居住的。

  后面的第三间本来是间两层的屋子,由于年久失修,整间房子已经全部坍塌,地面上都是碎裂的瓦片,还有一些瓦片堆放在墙边。第四门上方的砖雕尤其复杂,总共有四层。最上层雕刻的是花,花的种类有梅花、葵花、莲花、兰花等等。下面一层是八仙过海砖雕,八仙形象栩栩如生,保存相当完好。上面的雕刻图案竟然还有海南的椰子树,由此可见其主人的见多识广。最后一层与前三层不同的是它不是镂空砖雕,而是直接雕刻在临门上方的墙面上。

  从小在潘家大院生长,于1997年搬出去住,现年已经74岁的潘宝莉说,她们家族是按照大、学、成、正、道、惟、德、可、光、先等来排辈分的。到现在,最小的已经到了第九代了。现在倒塌的大厅,原来是用来办丧事、喜事的时候用的。潘宝莉指着第一道门后的院墙对记者遗憾地说:“原来这些墙都是没有的。我们小时候,就点豆油灯。就着豆油灯微弱的灯光到处跑了玩,可是现在不能住人了。房屋随时有倒塌,把人砸死的危险。”说完就深深地叹一口气。“那您家里的其他人呢?”潘女士说,她有一个兄长原来住在香港地区,现在也已经过世了。他女儿也移居到了美国,早就不来往了。家族里面的其他的人,都散落在汉口、长沙、上海等全国各地。

  整个大院只住了两人

  绕过潘家大院的前门往北走,我们见到了那里现在的唯一的住户。从地面顺着台阶下去将近一米就到了潘家,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保存还算完好的两层楼。记者走在上楼的木板台阶上,木板楼梯并没有发出记者预料中的“吱吱”声,可见当年做工的精细。上楼的台阶旁边,是一扇扇百叶窗。2楼总共有6个房间,中间一个大厅。大厅的左右两边还个有一个客房。房间基本都是空的,有几间堆放了一些杂物。尽头的楼板已经腐坏,最后一间屋子也有了相当程度的破损,楼板已经坏了。站在楼梯的尽头,可以看见有很多房屋已经彻底坍塌,露出还没有倒下去的屋梁。潘道喜告诉记者,这本来是三房住的。

  记者发现,楼梯的护栏的每根柱子上,都钉了一朵样子类似向日葵的花朵。好几千根栏杆上都要钉上这样的木雕花朵,在以前要动用多少工人多少天的工作才能完成呢!而现在栏杆上的花朵已经所剩无几。

  楼下走廊上也随处可见百叶窗,甚至在一楼的有些门边,左右上方还有花纹相当复杂的砖雕。原本也其他院落相连通的大门已经被用一些木板挡起来了,大门上方的砖雕镂空花纹也相当复杂,中间砖雕了好像石“福禄申之”字样。后面的″申之″两字已经没有办法确认了,雕刻也有被毁坏的痕迹。潘家第五代五房的潘道喜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文革”时期被破坏的。

  这个规模惊人的潘家大院,给记者的感觉就是木刻和砖雕工艺品的堆砌,宛如一件美轮美奂的巨型工艺品。可惜的是,这件工艺品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日渐腐朽败落。

  记者看到,楼下的其中一间房内有一张床,佘先生就居住在那。佘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潘家人都不住这里了,他们也是因为家境困难而被暂住安排在这样而已。

  潘家大院,明天还在吗

  据了解,江宁区上坊佘村的潘家大院原本总共有99间半,抗日时期曾经被日本人炸了5间,加上最近几年坍塌的,已经仅存八十几间了。记者发现,在潘家大院里,由于墙壁厚实,手机都没有信号。

  潘道喜说,在1998年以前,这里还不曾有房屋倒塌。各个房间都住着人,可房子的使用年限毕竟有限,若没有人来整修,迟早有一天,这八十几间,也会一一倒塌。

  陈牛成主任对记者说,在这件事情上他们也是无能为力。江宁区政府自从竖了这么两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以后,就再没来管理过,更不用说投资维修了。如果要他们村里自己出资整修,他们又没有这么多钱,而且这也是潘家后人的私人财产。

  “那潘家后人呢?就没有人来想想办法了?”面对着记者的疑问,13岁就走出家门,从武汉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退休的73岁的潘家第五代孙潘道喜告诉记者,他在武汉有个弟弟,几年前曾愿意出资300多万来整修祖先留下的这个巨大家园,但是要求政府能把后面的一部分房屋产权给他,好让他以后可以经常回家看看,落叶归根。但是最后没有能够达成协议,这件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村民张路生也对记者说,他的外公叫潘道生,现在也就他母亲还在世,外公外婆早去世了。他在香港的舅舅在1949年的时候回来过一次,就没有再回来看过了。在前不久的两场大雪中,潘家大院又坍塌了几间房,或许,过不了多久,这件巨大的工艺品也就不复存在了。

  潘家大院的明天会怎么样?没有人知道。(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