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电影”一词是南京原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09:33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 □实习记者程晓

  在中山南路的金陵中学校园里,有一座不起眼的老式洋楼。很少有人知道,这是19世纪末南京最高的建筑。这座小楼,不仅样式洋气,在里面读书的学子更是思维活跃,最常用的“电影”一词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洋楼名声盖过书院

  1890年,金陵中学还叫汇文书院,这年建成的钟楼是19世纪末南京最高的建筑。钟楼的顶部原为法国双折式坡顶,1920年的时候在火灾中烧毁,经过重建后改为现在的四坡形屋顶。钟楼部分原为5层,后改为现今的4层。

  金陵中学负责宣传工作的张鸣老师告诉记者,当时南京房屋建筑均为单层平房,这5层的钟楼在一片矮小的建筑中显得鹤立鸡群,据说当时从下关就能看到钟楼。因为钟楼是洋人建的,所以在当时被人们称为“三层楼洋行”。

  关于钟楼还有个趣事,书院建成初期,有外地人到汇文书院办事,下车后就叫了辆马车,车夫一听愣住了,因为不知道这汇文书院是什么地方,问了问旁边的车夫,也都不怎么清楚。这个人也是第一次来南京,只知道南京有个汇文书院,但是具体地址也不怎么清楚。情急之下,他突然想到来之前,朋友跟他提过,汇文书院的钟楼在南京远近闻名,无人不晓。于是他试着跟车夫说去“三层楼洋行”,车夫果然立即会意,没一会儿就把他送到了汇文书院。学校还没有附属建筑出名,这在现在看来也是一桩奇事。

  第一届只招收5名学生

  据张鸣老师介绍,美国人福开森为汇文书院首任院长。福开森在1886年就来到了中国,先在镇江学说中文。1887年他来到南京,办了一个家庭学校,招了数名学生,主要传授《圣经》。继福开森后,同样为传教士的师图尔和包文分别担任第2、第3任院长。当时汇文书院开设博学馆(文理科)、圣道馆(宗教科)和医学馆,并设中学部——成美馆,也就是现在的金陵中学。但刚开始的时候,书院仅招收学生5人,后来规模逐年扩大,到1906年时达到了200人左右。第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两广总督刘坤一等官员亲自来祝贺,并为福开森戴上了三品红顶花翎。

  汇文书院以教会学校起家,创办百年以来培育了无数的优秀人才,化学家陈裕光,教育家陶行知、动物学家陈桢、社会学家柯象峰、政治学家杭立武,以及建筑大师齐康院士等都是这里毕业的。

  “电影”一词诞生于此

  汇文书院第一届毕业生中有一位名叫孙熹圣的学生,在汇文书院的历史上颇有传奇色彩。孙熹圣在汇文书院求学时,学习最为刻苦勤奋,成绩最好,最得传教士的喜爱,在教学和校务等方面把他当做“助教”和助手。1899年汇文书院收到了美国教会分来的一部电影机和几部片子。当美国传教士收到电影机和胶片时,他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他叫来了孙熹圣做助手,帮着自己摆弄。当终于把电影机里的东西“放”出来照在白墙上时,传教士和他的学生都惊呆了!这一次“放”电影的过程中,孙熹圣成了这位传教士的助手,这应该算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放映助理。

  同学问:“这个东西叫什么?”传教士犯了难,英语中电影叫“CINEMA”,用中文说叫“西里马”,但是这个词太拗口,如果对众人讲要让大家看“西里马”,听的人一定不知是怎么回事。于是传教士和孙熹圣商量,必须给“西里马”起一个中国名字,孙熹圣认真地想了又想,最后脱口而出:“叫‘电能造活动影’!我们在墙上看到的是电能造成的活动的影像呀!”传教士不满意,他说这个意思虽然很好,但要是能简化一些就更好了。就这样,孙熹圣从“电能造活动影”减成了“电活动影”、“电造活影”,又进一步减成了“电造影”和“电活影”,最后,减到不能再减的时候,“电影”一词终于“诞生”了!

  (编辑豆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