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南京到底有多少非遗家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8:29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 刘泱 周扬天宇

  【金陵晚报报道】 一个城市,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丰富完整,越能凸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彰显文化个性。

  南京就是这样的城市。历经2470多年的沧桑岁月,如今又是全国科研教育中心之一

、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传统与开放在这里兼容互动,历史遗存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理念:留住古城的“城市记忆”。这是一届届南京市领导班子薪火相传的目标任务之一,同时也内化为每个南京市民的自觉行动。

  还有50天,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将隆重登场。这个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非遗是南京的根和源,越是在社会发展快的时期,人们越不应该失去记忆。保护现有的历史遗存,留下祖先的记忆,只有清晰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以更坚定的步伐和自信的心情向未来走去。

  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南京的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金箔锻制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秦淮灯会榜上有名。

  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到底有多少“非遗”家底?记者从南京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获悉,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全市将用两年时间“地毯式”搜索民俗民风民艺,并制订保护方案。

  绒花制作、蝉人工艺、金陵折扇……这些过去没有整理过的民间手工艺将重点梳理;宝庆银楼、鸭子作坊这些“老字号”也在重整之列;甚至民间婚丧嫁娶习俗也要整理归纳……初步估计,南京可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化至少有百余项。

  民间技艺藏龙卧虎

  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王露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文化部曾组织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摸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成“十大文艺集成”,高淳跳五猖、阳腔目连戏、溧水打社火、方山大鼓、江浦手狮、栖霞龙舞等都在“集成”之列。

  其实,南京民间技艺实在是藏龙卧虎。随便列举几个——

  上世纪60年代,南京雕花天绒曾被国家外交部指定为国家礼品,专送外国首脑和重要贵宾。

  南京在明末就已成为我国的制钟基地。那时的钟表制作极为精致,铜针大都为纯手工敲制的,表盘也以烧瓷镀字。其工艺水平的高超精湛令今人赞叹。因此,外国人认可的中国钟,就是南京钟。

  六合区四合乡的农民画,色彩鲜艳、淳朴自然、想像力丰富、感染力强。专家称:“国外的抽象画都不如六合的农民画。”一些美术家也以很惊奇的口吻说:“他们的画我们非但不可以指导,相反,我们倒可以从他们的画中学到很多东西。”

  决心用2年摸清家底

  今年6月中旬起,南京计划历时两年,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摸底。如此大手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彻底普查,在我市还是首次。

  由于对非遗的保护启动不久,相关的专业人才并不多,所以首要的工作是建立一支专家队伍,并且培训普查人员。正式的普查实施阶段将从今年的10月份一直持续到2008年3月份。

  王露明将这一阶段形象地称作田野调查。因为在这期间,所有的普查人员都将会深入到田间地头,与每一个了解、掌握民间技艺的人做零距离接触。并且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记录下这些民间艺术。

  王露明说,通过普查,可以全面地了解、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阳腔目连戏惊喜复活

  对于即将开展的大普查,专家们充满期待。因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已经有不少新发现,很难预料,长达2年的时间内大家还会有什么样的惊喜。

  举个例子,有600多年历史的高淳阳腔目连戏,从来没有专业演员和职业戏班,所有演员和乐手,都是临时集合的农民和工人。

  20年前,高淳还有一批艺人会唱目连戏,随着这批艺人的去世,大家都以为这个剧种已经消亡。但在近期的调查中,专家欣喜地发现这个戏种复活了!因为昆曲和目连戏都以南方语言为基础,一些知名昆曲演员在刚开始学艺时,就学过目连戏,至今还会演唱比较完整的台本呢。

  13项非遗受特别保护

  记者从市文化局了解到,该局已经联合市财政局制订了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方案。

  包括已经成为国遗的云锦、金陵刻经处、金线金箔工艺外,全市确立了泥彩塑、绒花编织、方山大鼓、六合农民画、蝉人工艺、江浦手狮、溧水抬鼓、东坝大马灯、跳五猖、阳腔目连戏等共13项,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特别进行保护。

  另外,南京白局、南京民歌系列、十竹斋水印木刻等一批民间艺术工艺项目正在积极筹划预选,准备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附件

  特别保护的项非遗

  传统手工艺技能类

  建邺区 南京泥彩塑

  泥彩塑艺术是民间艺术品中勾画故事人物的艺术之花。它是舞台脸谱与民间泥塑彩绘相结合的手工艺品。以夸张的艺术造型、严谨的构图、丰富的色彩在一块泥型上栩栩如生地勾画出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形象,给人们以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白下区 金陵刻经处

  金陵刻经处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木刻水印、线装函套等传统工艺。它不仅是世界范围内的汉文木刻版佛经的出版中心,而且收藏的13万余块各类经版号称全国之最。其中,堪称国家级文物的18种形态各异的佛像版更是令人称绝,其工艺简直就是巧夺天工。

  鼓楼区 绒花编织

  南京的绒花也曾远近闻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不论是青年还是老年妇女,头上都会戴朵手工艺绒花,胸前也可以佩戴绒花装饰。发展到后来,绒花还可以做成龙凤的摆设,每天清晨和下午,都有提着篮子的老妪,在街巷里叫卖绒花。

  雨花台区 蝉人工艺

  起源于清代宫廷,曾经一度失传,现在南京民间艺术家罗彪是国内唯一的蝉人工艺传人。他的蝉人工艺展示的都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场景。除了蝉人工艺,罗彪还十分擅长微雕工艺。

  栖霞区 金线金箔

  金箔是用黄金锤成的薄片,常用来装饰佛像或是器具。据现有资料考证,中国金箔的发源地在江苏南京,其工艺始于南北朝,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金线是将金箔贴在特殊的纸张上,抛光后切成丝,再将其捻成圆的金线,前后一共有12道工序。六合区四合农民画四合农民画是江苏省六合区四合乡的特色文化。四合乡地处江淮流域,农民生活习惯受吴楚文化的影响,民间盛行刻木剪纸、灶头画、刺绣等。

  文化空间类

  秦淮区 秦淮灯会

  秦淮灯会亦称“金陵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南京地区的传统习俗活动,一般于每年的传统元宵佳节前后举办,主要表现为张灯结彩、尽情观赏、歌舞狂欢等,是本土与外来文化长期渗透的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现象。

  民间舞蹈类

  江宁区 方山大鼓(麻雀蹦)

  是江宁方山一带的民间舞蹈,相传太平军进驻方山时,农民根据秋收后麻雀在稻场上欢蹦啄食的情态编成舞蹈。表演者用10面大鼓,边舞边奏,欢蹦雀跃,反映农民渴望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鼓点明快朴实,动作舒展刚健。

  浦口区 手狮

  源于太平天国时期,是江浦老百姓与太平天国官兵在生产和战斗之时,借狮子勇猛乐群的性格,表演的一种文娱活动。后流传下来,成为当地的民间表演艺术。手狮每只用竹编扎,以麻布和彩丝做成狮子造型,撑以木棒,单人舞于手中,可独舞,可群嬉。

  溧水县 抬鼓

  具有鼓乐和鼓舞两种风格特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是祭祀活动和社火中常用的打击乐。表演时需要多人同抬同打。溧水抬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高淳县 东坝大马灯

  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仍在高淳东坝、固城两地流传。大马灯在造型上比一般马灯的道具马型高大,是由两人组合表演一匹马。前面一人戴道具扮马头,后面一人曲身紧抓前面人的腰带,披戴道具做马身,两人互相受到牵制,表演时难度较大。马在行走时,演马首的起左步,演马身的就要跟右步。两人4条腿左右交差,亦步亦趋,紧密配合,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把假马演得逼真神气。近年来,固城镇桥头村恢复了大马灯表演。

  跳五猖

  流行于高淳县及安徽省郎溪县。相传“跳五猖”兴盛于明代初期,1949年后停顿,如今有所恢复。过去在庙会中上演,现在成为欢度春节的文娱节目。五猖是指东西南北中五方天帝,跳五猖包括五猖、六武士、道士、和尚、土地、判官等10多人的舞蹈。先在广场进行,然后巡回表演。内容为逐妖除魔,消灾降福。登场人物,除六武士外,均戴面具,着类似戏曲中的服装。表演时用大锣、大鼓、大钹伴奏。

  阳腔目连戏

  以高淳县为中心,流传于高淳附近。相传始于元代的高淳阳腔目连戏,是一个只演目连戏的独特剧种。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从来没有专业演员和职业戏班,所有演员和乐手,都是临时集合的农民和工人。1949年后高淳阳腔目连戏即辍演。为继承戏曲传统,保留文化遗产,已将剧本编辑出版。上世纪50年代末,江苏省戏剧学校曾举办过目连班。阳腔中保存着多种古老戏曲声腔,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编辑菲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