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首位亚裔大使张之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7:57 东方网-文汇报 | |||
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大使 一九八九年五月八日,在众多联邦候选人中,一位亚裔女候选人,排除异议,成为布什政府中新一任驻外大使,九月七日她在首都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务院宣誓就任,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亚裔大使,她就是张之香。就职仪式由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主持,她的丈夫布洛克手持圣经,协助她完成宣誓,家属、亲友、尼泊尔驻美使节、美国联邦政府官员、 在二十五年政府公职生涯中,张之香担任了参议院选举委员会少数族裔首席顾问、联邦咨询局非洲和中东局助理主任等。一九八九年,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国邻邦尼泊尔迎来了这位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亚裔女大使。 仅占美国人口总数百分之一的三百多万华人,只能算是少数民族,他们要进入主流社会,从政几乎是一条最难的途径,尤其对于一个华人而且是女性而言。但是她成功了。她说,不喜欢的事她决不会去做。从小她就对政治有兴趣,她喜欢做宏观统筹的事而不喜欢只做技术类的事情。歧视在哪个社会都有,无论是因为女性还是因为华人,你要对一个国家的政策有影响就必须进入政界。 在一个白人占主流的社会,在一个男人占主导地位的领域,一个少数族裔的女性要想获得成功,这必定是一条充满挑战与艰苦奋斗的道路。 我爸爸把我当儿子来养 一九四二年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张之香出生在山东烟台。多年以后,家乡留在她记忆里的除了枪炮声之外,最为清晰的是那一阵阵的海浪声。她对家乡的记忆是模糊的,只剩下茫茫的一片大海和波涛拍打海岸的声音。 在张之香刚懂事的时候,她父亲被任命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长,全家从烟台迁到上海。张之香的父亲张福运,是第一个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中国人,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一九一八年归国。张之香说父亲最大的贡献是从他出任海关事务负责人后,海关回归中国,直接受中国控制,使海关民族化,而此之前,中国海关一直由外国人掌管。为了纪念父亲,她在哈佛大学特以父亲名字设立了奖学金,专用于到哈佛大学法学院进修的中国学生。作为父亲的第一个孩子,张之香从小就被父亲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一九五一年,张之香九岁时全家由中国大陆移居美国,不久父母在美国开了一家餐馆,父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对孩子的教育上。到美国一入学张之香就因为不会说英文被分到一个低能班。但是过了几天,班上的老师就发觉她聪明伶俐,将她调到正常班。 在美国学校里,得全A成绩的往往都是华裔子弟,但与那些只看重学分的华裔学生不同,张之香在读书时,更快地融入到美国学生的生活方式中。 张之香说我是一个地道的华裔美国人,我觉得一个人拼命地读书,其他事不做,那没有什么意思,生活没什么意思,我要全方面加入到美国社会。所以我不是拼命读书的。不过,我的成绩很好,只要我得到了一个B,就要受到责备。一年后她参加学校学生会主席的竞选,在一大群白皮肤蓝眼睛的美国儿童中,这个黄皮肤的亚洲女孩脱颖而出,十分自信的她在自制的招贴画上写着“选我”,下面写着自己的名字。在认真进行了竞选准备和公开选举后,张之香成功了。这是她第一次获得公众支持的经验。爸爸知道后笑着说,你完全变成美国人了。 一九六○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主修传播与公共政策,毕业后考入哈佛大学读法学硕士。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张之香想参加外交部的招考,但条件是有九年以上公民资格才可以,而她毕业时刚拿到美国公民权。这个时候父亲建议她去看看中国文化,她便参加了美国总统直属的和平团,到东南亚地区工作,这个关键性的决定,为她日后的事业发展划下了主航线,那年她二十三岁。 你不像中国女的,你像中国男的 后来张之香到马来西亚一个小镇教书,当地一个男孩的话启发了她,让她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样的人。讲课时她问学生:“我和华人一样吗?”一个聪明的小男孩儿说,你不像中国女的,你像中国男的。从此张之香永远记住了那个聪明的男孩。在寻找中国文化的同时,她找到了今后自己的定位。 从亚洲回来后,张之香就进入美国国会当职员。她说当时女职员就是打字、写信,“但我不干,这工作我很容易找到。”最后她进入一个委员会工作,负责健康、教育、妇女和粮食方面的调查并据此立法。 和平工作团赴亚洲的经验,使张之香就此和第三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该委员会撤销后,她被政府部门的文化和新闻总署调去工作,做非洲部长,那时她三十岁。 这种无法评说的事情她经历了许多。她在那种环境下这样做,无疑是对环境对自己的挑战。在美国国会工作了七年后,一九八一年,里根总统任命张之香为国际开发署助理署长,成为当时在美国获得最高职位的亚裔。一九八九年她的事业达到了顶峰。美国总统布什在亚裔传统周上宣布张之香担任美国驻尼泊尔大使,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大使,同时也象征着黑头发黄皮肤的亚裔正式进入美国主流社会。 张之香说,因为我在美国政府工作的二十年里,进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知道我是第一个亚裔美国大使;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知道我是第一个女性亚裔美国大使。 根据调查,华裔在美国很难进入政界,尤其是外交界,甚至比非裔等很多少数族群都要更加困难。这种情况到今天仍然如此。近十年来,亚裔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一直居美国各少数族裔之冠,甚至有凌驾于白人之上的趋势。鉴于美国日渐高涨的“排亚情绪”,越来越多的亚裔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提高呼声,增加政治决策权,张之香也表示,她的大使头衔应归功于亚裔人士在美多年耕耘的集体贡献,是全体亚裔的荣誉勋章。 在和平团工作之后,张之香有极为丰富的工作资历,但无论是在美国参议院担任助理,在国际传播署担任副主任,或由国际开发总署担任署长特别助理晋升为助理署长,她都以执著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同仁的尊重和长官的赏识。 两个男人提升了她的生命 在张之香的一生中,两个男人提升了她的生命,帮助她完成了挣扎、蜕变和成长。一个是父亲,一个是丈夫,现在回过头来,对他们二人张之香的言谈中无不体现着感激和满足。 如果说父亲是她永远的骄傲,那么丈夫便是她背后最大的支持,对于张之香来说,当大使最大的遗憾就是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太少。丈夫是一位美籍犹太裔的律师,第一次在哈佛大学法学院餐厅见到她时便情不自禁,贸然上前问她的名字和电话,张之香并不理会,只告诉他名字,没想到,他竟通过查询找到了张之香的电话,从此便电话逼着她约会。在大学的时候,张之香就已经了解到东西方的差异,相比美国的开放,亚洲男人通常是比较保守的,他们对女性有自己的想法,认为女性应该按他们要求的做。这显然不符合张之香的个性。临近结婚时,张之香却病倒在床上,什么事都做不了,婆婆专程到纽约为她做好结婚礼服。 像过去担任政府职务初期,她推掉与中国及亚洲事务有关的工作,便想证明一点:做一名亚裔,不光只能在与亚裔有关的事务上表现杰出,在其他方面,也同样能有优秀的表现。从大使职位退休后,张之香就被美洲银行请去当副总裁,在同事眼里,这位性急的中国女人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未名湖畔一袭红衣 曾经也有人问过她,血缘和国际哪个更重要。想来想去,她回答说,她是个国际人,她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个桥梁,可以在美国跟中国之间作一个桥梁。所以她选择回到中国,回到北大,回到复旦。 在美国活动多年的她,最近正在加紧学习普通话,她说,能讲一口自己祖国的语言,人们也就不会再猜测她是哪里人了。 在美国自己的家里,张之香喜欢拿出一种上海出产的山楂片小食品招待客人,这是她九岁前最喜欢的零食。到了美国她再也没有吃过,在世界各地寻找,她说回到自己祖国才能品尝到那种味道。 有人说,要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要忘记自己的传统和种族,张之香否定了这种说法。 张之香说,我知道有很多美籍华裔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说要说他们是美国人,他们就一点都不能是中式的。我没有这样的想法。我很早离开中国,也没有较多地接受到中国传统的教育,这不能不算是个损失,但那时候我家是比较开放的,我从小就去上学,没有因为是女的而不能接受教育,我从来没有想到,要把自己的中国背景取消。要是我把我中国的背景取消了,我怎么可以把两个社会、两个国家,最好的联合起来?当然不能忘掉传统,那是我的一部分,那是我力量的一部分。 虽然只待了一年多,张之香对北大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每次她行走在八十多年前她父亲曾学习工作过的北大校园时,心里总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冲动。她喜欢在未名湖边散步,同事们遇到她,总是亲切地叫她张大使。 融合了张之香身上的东西方文化精神,正是她事业成功的要素。身为亚洲裔、妇女,以及嫁给犹太裔丈夫的“三重少数人种”身份,让她能集中各方面的优势于一身,张之香认为,处于不同价值观之间而达到平衡的要诀是忠于自己。张之香说,如果她只是一个中国人、美国人或女人,那么她就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张之香的魅力还在于她年轻的状态,那是种感染力极强的东西。工作使生命变得有意义,她希望能在一生中多完成些有意义的事。 如今,一袭红衣的她又忙碌于校园内外,很少有人看出她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 摘自《冲破美国玻璃天花板》张克荣编著现代出版社2006年5月30.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