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响弦,放空箭——对“作家富豪榜”批评的批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10:31 光明网 | |
文化商品的背后,是一定社会中有购买能力与文化消费需要的人群的实际状态,这一人群也是一定社会、时代的文化的基石。“作家富豪榜”正是观察这些真实状况的一个渠道。 《财经时报》费时两月的新闻调查《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余秋雨高居榜首》甫一露面即遭群殴。一些评论者将这一榜单解读为,为作家的成功度进行排名,抑或是反对通过该榜单衡量作家的文学成就。可是从技术上来看,该报道极力回避“成功”一词,也没有出现 刨掉其中“君子耻于言利”倾向的影响不难发现,批评的箭镞,造型各不相同,但却受到同一根弓弦带来的巨大弹力:文化生产。当一个社会不可逆转地向商品化漂移时,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活动,也不可避免地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模式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的精英属性、审美意义,以及足以被写进“个人简介”的神圣性,被叮当作响的货币砸得粉碎。在文化精英,或者秉持文化精英立场的人看来,“作家富豪榜”无疑是文化商品生产大潮的产物。不管该篇报道作者的立场如何,呈现的结果如何,用文学商品取代文学作品都是潜藏其中的阴谋。早已预先准备的批评也就因此找到了靶心。 文化商业化的一个结果是,市场需求取代其他需求变成文化生产的主导。所以,某件文化商品在销售上取得的成功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换句话说,文化消费者的趣味消费行为之前已经存在。它们并不是被文化商品(文化快餐)塑造成的。而是它们塑造了文化商品(文化快餐)。只有介入文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实际状态,才能发现文化消费趣味的形成原因。小学语文课本,至迟到初中语文课本,为每一个文化消费者提供最初的文学审美经验。但数十年来的语文基础教育却缺乏必要的文学训练,却始终在陈旧的理念中反复纠缠。 文学在当下是否能被视作一种商品?其实作为商品的文学不仅出现在当下,也出现在古典时代。同时,历史上那些作为商品的文学,也有相当部分作为经典写进了文学史。因此,问题的症结在于,批评者是否能精确地观察到文学商品、社会需求、社会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每一件畅销商品的背后,都是令人咋舌的,充满购买能力和消费激情的需求。文化商品的背后,是一定社会中有购买能力与文化消费需要的人群的实际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人群也是一定社会、时代的文化的基石。 前段时间,有一位德国汉学家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斥《狼图腾》这样的作品为垃圾。这本书的畅销是由它的每一个购买者的选择带来,它引发的文化现象是每一个关心者的合谋。 包括《狼图腾》在内的这些文化商品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特征显然存在一定的联系。 事实上,“作家富豪榜”正是观察这些真实状况的一个渠道。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究竟什么样的作家受到了读者的追捧。如果把这些上榜作家分门别类,稍加归纳,更可以发现目前中国的主流阅读群体关注的究竟是什么。把那篇报道中“作家富豪榜”上的作家与衣褐食稗的作家放在一起,文学产品生产者的面目,也就逐渐清晰起来。 由此可知,媒体评论对“作家富豪榜”的批评,其实是一场“有的无矢”的攻击:有批判的对象,有批判的原因,但两者却没办法捏合在一起。 □本报文娱评论员徐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