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海蓉:第一次放飞就遇到了下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17:42 南京周末 | ||
-左元 【周末报报道】采访地点:金尊咖啡厅 姓名:海蓉
性别:女 职业:大学教师(目前) 对80年代印象:激情,纯粹 人物档案:1980-1984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文艺编辑专业 1984-1996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江苏文艺台、江苏音乐台,编辑主持《音乐之友》《音乐特快》《祝您晚安》《知音谈话》《文艺天地》《雀巢咖啡音乐时间》《午间音乐网》《日本音乐航班》《古典小镇》《走近欧洲》 1996-1998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攻读戏剧影视文学 1996-1999中国-瑞典合资迈达音乐网(MNWMusicNetwork)中国区总经理 1999-2002美国富兰克林大学攻读传播与管理学硕士 2001-2003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斯市友好城市协会(ColumbusSisterCityInternational)实习、总经理助理 2004-2005英国斯沃特国际音乐与艺人全球市场开发资源顾问公司(SwatEnterprises)总裁中国市场助理 2004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艺术传播系副教授 采访海蓉之前,我以“海蓉文艺天地”为关键词,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一直有人在怀念海蓉,怀念文艺天地。有一位网友在博客里说:“海蓉、杜宪,是那个时代温暖的记忆。” 采访海蓉之后,我疑惑的是,该怎样给海蓉定位呢?DJ?她是DJ,而且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DJ,但是她离开电台已经整整10年了。教师?她是教师,目前正在中国传媒大学(即她的母校、原北京广播学院)南广学院艺术传播系任副教授,开设《西方现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广播电视媒体研究》、《音乐商务基础》等课程,其中《音乐商务基础》还是开拓性的。但是她有一个梦想,为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为中国的唱片业做点事,而且她在北广读研期间,就开始涉足音乐市场管理。回头看,从DJ,到经理人,到教师,其实她一直围绕着音乐在转,那么,称她为“音乐人”?问她本人,她说:我就是一个热爱音乐想要为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的人。 于是我只打下“对话海蓉”四个字。 之前的节目都是这样的:“现在是音乐节目,请听……请听……再请听……谢谢收听!”完了! 海蓉:1984年春天,3月,我到南京来实习。先到我的亲戚家,我妈妈的叔叔,我也叫他外公,他和外婆带着三个孙女。我说我到电台实习,她们问:“哪个台啊?”我说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她们说:“啊,我们都不爱听!”我问那你们听什么,她们说:“我们听南京台。” 在他们家玩了两天,我去电台报到。文艺部马慎龙主任接待我,平易近人。我也不知道我怎么搞的,胆儿特大,我说我问过了,人家小孩都不听咱们台的节目。我说我来了以后,希望能尝试做一些年轻人喜欢听的节目。现在想想,我一个实习生,整个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啊,呵呵!好的是,马主任是一位很有水平、很有开拓意识的领导。我现在也会跟学生、跟我们的年轻老师讲讲,年轻人毕业以后,刚进入社会,遇到一个什么样的领导,非常重要,因为年轻人特别脆弱,而且单纯,如果遇到一个把你拍得死死的那种领导,你可能就永远被拍死了,再也出不来了。所以我一般不鼓励他们一毕业就进入国企,呵呵! 左元:今天中午,我跟同事说我下午要来采访你,当时我说,“在那样一个年代,能出现海蓉,说明江苏电台的领导也是了不起的”。 海蓉:确实是这样。其实那时候有很大很大的压力的。 之前的节目都是这样的:“现在是音乐节目,请听……请听……再请听……谢谢收听!”完了! 我实习的时候,在节目中间稍微加一点话,我们马主任就很支持,有什么活动,他就说:“让她去!”我当时就是一个实习生。所以实习对我来说蛮关键的。后来实习结束了要回北京的时候,他就问我:“你愿不愿意留在我们台?如果你愿意的话,明天我让人事处的人跟你谈。”我们那时候在北京读书,大家都希望留北京,最好是能留中央台、北京台,我觉得我没那么大的力量。我是武汉人,但我有江苏的血统,我妈妈是泰州人,去北京之前她也在南京工作过,而且我爸爸在南京上的大学,我就注定和南京有缘。我说行啊。基本没有什么犹豫,都没跟家里商量。左元:当初实习来江苏,是你自己选择的还是学校安排的? 海蓉:学校安排的。是这样的,当时大家都挑那些远的以后可能去不了的地方,像广东啊,云南啊,福建啊,四川啊,青海啊,南京就没有什么人想来,我那时是班干部,要谦让,没人来我就来吧。其实我是很想去东北的,大家都想去特远的地方…… 左元:趁机去玩玩?海蓉:是啊,三个多月呐,而且我们那个时候实习是公费,很潇洒的! 马主任听说我愿意来,说很好。我本来是打算留在学校,到校刊当编辑的。我有种感觉,我应该去那种能让我做事的地方。我到江苏台来,刚实习,就让我直接做事儿了,而且跟校刊比,到电台,感觉算在业内吧,那种感觉。 后面的事我就不知道了。我回学校之后,我班主任老师就说:“哎,好啊,同学如果都能像你这样,就好了!”为啥?少一个人竞争留北京他就轻松一点,哈! 左元:那个时候,学生分配,是大学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 过了一段时间,气候有点紧,我们有一个副主任,他给我弄比例,一个小时的节目,古典的一首,外国流行音乐一首,中国港台音乐两首,然后是内地流行,内地民族民间,开始曲也不能用迪斯科节奏的。 海蓉:然后来了以后,就当编辑。我不是学播音的,学的是编辑,我对音乐感兴趣,就当音乐编辑。当时我的工作环境中,我最小,我可以感觉到老师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比如我们音乐组组长霍三咏老师,所以,在工作上我有新的设想,基本没有任何阻碍。最初是做一些音乐专题节目,像“刘天华二胡音乐”、“西北民歌”、“江苏籍的中国音乐家”等等。到了1985年春,我就开始了一档每周日上午一小时的《音乐之友》节目,有固定的播音员播音。那时节目主持人的概念开始逐渐成形。3月来实习,6月底回北京,8月正式来江苏台上班,9月我就开始独立编辑音乐专题节目,几个月后开始开设专栏节目。所以我一丁点时间都没浪费,是蛮幸运的啊。 《音乐之友》这个节目,记得那个开始曲,我用的是《青春舞曲》,迪斯科节奏的,当时是很时尚的。马主任管的时候没问题,而且一小时的节目,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比例的问题,外国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内地流行音乐各占多少,我从来没想过,好听是我选取的第一标准…… 左元:刚毕业,还没有这根弦?海蓉:没有那根弦。所以我放了很多台湾校园民谣、日本民谣、日本演歌,当时我特别喜欢山口百惠,国内的有沈晓岑,还有我从各种渠道找来的西方流行音乐,像莱昂内尔·里奇、摩登谈话、宠物店男孩、保罗·默里亚、詹姆斯·拉斯特等等,都是从外面带回来的,这些音乐肯定是大大开阔了听众的音乐视野,所以,后来有朋友说“音乐之友”节目给了他们音乐的启蒙。马主任负责审我这个节目的时候没问题,所以节目一下子就很受欢迎,节目播出第二天就有听众来信了,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到三四百封,很多年轻人来信。以前一般一天也就三四封来信,一些老同志提些意见、建议。 过了一段时间,气候有点紧,我们有一个副主任,管音乐的,他就有别的想法,他给我弄比例,一个小时的节目,古典的一首,外国流行音乐一首,中国港台音乐两首,然后是内地流行、内地民族民间,开始曲也不能用迪斯科节奏的。 后来马主任又来分管,又放开了。所以我就是开放、压紧,压紧了又开放。 那时候广州等地已经开始有不是学播音的人播节目,我们台没有,我很想试一下。马主任就说:“对啊,你一口北京的普通话,你完全可以试一下!”我就到录音间里去,20分钟的语言部分,我大概录了近2个小时,有的播音组的老师就在那儿气——我占着录音室不出来,呵呵!你知道在录音室里,对着话筒,和平时讲话就是两回事,一开始气都不通畅了,“呵——”讲一句话要喘口气! 我自己录音的节目一播出,听众倒是特别喜欢,可能是比较自然,而且他们觉得我的声音从电台里出来蛮好听的。 1985年10月,海蓉采访音乐家徐仪。当年的话筒,现在看,堪称“巨无霸”。海蓉系着那个年代风行的纱巾。有一首校园歌曲唱道:“我多想摘下一朵白云,把它织成美丽的纱巾……” 然后回来后,我就跟那位分管音乐的副主任说,我一定要上,除非你们给我一个正式的文件,说海蓉这个人以后只能写稿,不能主持。 左元:一开始出声音就是后来那种风格? 海蓉:不太一样,一开始怯生生的,后来慢慢琢磨、体会,练练气息、吐词、咬字什么的,有点成熟了。 左元:那时候播音都是正而八经的,你像坐在大家对面,特别亲切。 海蓉:怎么说呢,他们是经过正统训练的,可能会有一种腔调,而我就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女生,有点灵气、有点伤感、喜欢音乐,我就是在节目里……就像现在的一些草根博客,很自然地袒露自己的一些作为文艺青年的感受。很多老朋友都曾在给我的来信中谈到我在节目里演唱的《橄榄树》,曾引起很多共鸣呢。要说演唱技巧那肯定很差,但情感很真挚,所以动人吧。那反映了我当时的心情。“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流浪远方……”刚进电台那会儿,电台没有单身宿舍,有一阵子,给我在一个小饭店订了一个床位,那个房间,三个床位,我用一个,另外两个床位,客人来来往往。晚上,我一般在办公室里工作到很晚,然后回自己宿舍。甚至还发生过一次,我晚上回去,里面住了两个男的。服务员忘了,说:“啊——你再换一个房间吧!”有时候不免有点孤零零的感觉,有一点点伤感,不容易。 过了两个多月,反对的声音就有点大,我们播音组的有些人觉得我字不正腔不圆,甚至有些港台味,同时也有领导觉得我的节目太多流行,品位不高。 我还真是没有模仿港台腔,就是一普通文艺女生说话。有一阵子就停了,改回原来的我动笔播音员动口。 那期间,有一天在电台大院里碰到我们厅长,省广电厅孙鹰厅长,他也一直很支持我的。那天碰到,他问:“啊,怎么听不到你的声音啦?”我说不让我出声音了,“啊,为什么?”我说不知道,这是你们领导的事情。他说:“啊,好像有点情绪嘛!跟我跑一趟!”他下去视察,我跟着他跑了一趟,大半个江苏省。这一次对我很有触动。他说:“我做我的工作,你做你的调查。”扬州、盐城、淮阴……然后到南通,从南通过江,到苏州、常州、无锡直到镇江,绕了一圈。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电台的人就帮我联系一些学校、工厂去走访、座谈。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他们都听哪个台、听什么节目、喜欢什么样的节目。我只说我是省台文艺部的,几乎每个人都说:“啊,有一个海蓉,我们很喜欢,后来怎么没有啦!”我就不敢说我就是海蓉,我说哎呀她的普通话又不标准。他们说:“很标准啊!”后来我问那你们喜欢她什么,他们说:“她很真!” 调查到一半,到南通的时候,我就说回去我要拼一把,我不再往后退了。我说很多人喜欢,说明我做的是好的,做的是对的。孙厅长说:“对呀,不能人家一个打击你就倒下去嘛!” 左元:你能碰到这样两位老领导,是你本人的幸运,也是江苏听众的幸运! 海蓉:哈哈哈!然后回来后,我就跟那位分管音乐的副主任说,我一定要上,除非你们给我一个正式的文件,说海蓉这个人以后只能写稿,不能主持。他就很不高兴。 这样我就重新开始主持节目了。当年,海蓉主持的《文艺天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她在主持《文艺天地》中间有些什么故事?她个人在80年代还有哪些特殊的记忆?请看下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