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3亿元《投名状》再现清末南京奇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6日10:58 周末

  三亿再现清末南京奇案

  -本报记者 周 益 陈 璐 见习记者 沈勇兵

  投资3亿元人民币,集结华人世界三大男明星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超人气女明星徐静蕾强力加盟,取材自清末奇案……

  《投名状》。

  12月13日,这部自去年底开拍以来便备受瞩目的华语巨片,即将面市。

  一个执着纠缠于情感、爱欲、权力的传奇故事,一段厚重窒息的旧影,一种极端状态下的人性,挤压你的感官。

  我们照例为读者做一些功课,预热一下:翻翻历史,擦擦眼睛。

  三问电影《投名状》

  《投名状》的故事源于清末奇案之一:张汶祥刺马案。但在导演陈可辛拍摄这一题材前,早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就拍过《刺马》。当时的阵容为导演张彻,狄龙、姜大卫等主演,该片票房和口碑都相当不俗。

  时隔30多年,陈可辛续写《投名状》,一度被媒体认为是翻拍邵氏经典。对此,陈可辛表示:“史书、小说传奇或戏剧中,创作者可以自由取材诠释,并不存在‘重拍旧版’与否的问题。”陈可辛还强调说:“这不是动作片,而是一部战争片。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个极端贫困的战争状态下,真实的人性。”

  看似老旧的题材,能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呢?

  为什么改名《投名状》?

  《投名状》和以往《刺马》作品的不同,最直接的是片名和人名的变化。前期宣传时一直使用《刺马》作为片名,后来更名为《投名状》。而片中的主要角色的名字,也不再是大家熟悉的马新贻、黄纵和张汶祥,而是变成了庞青云(李连杰饰)、赵二虎(刘德华饰)和江午阳(金城武饰)。

  陈可辛曾说过:“《投名状》片名出自《水浒传》。在《水浒传》里,对投名状的最初描述来源于林冲风雪上梁山这段。”林冲去梁山入伙,王伦要求他用一份“投名状”换取信任。不熟悉黑道规则的林冲自称粗通文墨,写个投名状不成问题。朱贵告诉他,投名状不是什么文字器乐,而是下山随便杀一个人,以头献纳,表示永远不后悔的决心。

  在这部《投名状》里,“投名状”这三个字的意义和最初《水浒传》的说法不同,这里的投名状是庞青云、赵二虎和江午阳三个人在决定被朝廷招安前结下的血盟——用各自杀死一个无辜者的方式,把他们绑在一起。这便有了影片最开始的时候,三人杀无辜者为投名状,以结成兄弟。

  其实“投名状”三个字的意义还不止在此,它还引领全片。影片最后,兄弟刀刃相见,投名状浸满兄弟的血,也是对它的解释。

  与旧版有什么不同?

  陈可辛表示他想拍一部媲美《英雄本色》的史诗战争片。于是,除了着重刻画兄弟间的感情纠葛外,他在历史背景上进行了重新的演绎。

  任何一部关于“刺马”的影片都必定在晚清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但是《投名状》第一次把刺马的故事背景放到了整个世界的大环境中去。“当时的清朝统治下的中国,逐一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等事件,正在一步步走向没落。旧的权力体系正在倒塌,新的权力体系正在血腥的斗争中建立,而其中最先被抛弃的就是道德规范。”在《投名状》官方网站,是这么介绍的,“以往《刺马》中的恩怨情仇,可以说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到了《投名状》这里,是时代逼迫大多数人作出的共同的选择”。

  除了历史背景,陈可辛在发掘演员的潜力上也下足了功夫。“有一段戏,35分钟,是在苏州战壕发生的。几位主角在这里爆发了最大的矛盾,兄弟的决裂,三角恋情的爆发,都在这儿。”

  与华丽武打大片有什么不同?

  近几年,《无极》、《夜宴》以及《黄金甲》的出现,昭示着国内大牌导演推出华丽武打大片的决心。然而,陈可辛选择了一条与之完全相反的道路,他要让观众能在影片中找到“我的情人、我的刀子或者我的衣服”这种真实的感觉。

  为了将真实的感觉带给观众,陈可辛对场景和服装都提出了相似的要求,那就是“做旧”。比如影片中出现的所有大小城市的街道,都按照历史原貌,做成被泥土覆盖的样子,天晴的时候黄土弥漫,下雨的时候又遍地烂泥。人物的服装也遵从同样的原则,所以刘德华才会说出:“从来没有这么丑,这么穷过。”

  在动作戏的设计上,陈可辛明确提出“不许乱飞、不能以一敌百、不要花哨招式”的要求,所以观众不会看到大片中那些花哨的武打高手。

  陈可辛的“御用”美术指导奚仲文语:“人吃多了鲍鱼鱼翅,就会想吃清汤面。”

  回望

  “刺马”影史

  民间流传的“马新贻渔色负友最终被杀”的故事,刚在坊间出现的时候,便成为了上海的文明戏(即话剧)“三刺”之一:《张汶祥刺马》,《徐锡麟刺恩铭》,《安重根刺伊藤博文》,且大受欢迎。

  文明戏之前,亦早有京戏“刺马”演出。尽管有人参奏此《张汶祥刺马案》有诽谤朝廷大员的罪过。

  1949年,王元龙、文逸民导演将“刺马”搬上银幕,取名《大侠复仇记》。至70年代,由于《马永贞》票房大卖、反响热烈,香港电影人开始继续挖掘当年上海流行的其他题材,并不约而同选定了“刺马”。鲍学礼拍了部《万箭穿心》,罗维搞了部《五雷轰顶》。光听片名,就知道在说“马新贻背信弃义的下场”。

  与之前“刺马”的各版文艺作品相比,吴宇森的师傅张彻版的最大特色是没有将马新贻当做传统的反派来拍,而是突出刻画他身陷名利情欲的心理转变,并重点描述马新贻与义弟妻子的不伦情缘。

  对于“刺马”这个题材,张彻一直钟爱,以至晚年又重拍一遍电视版,在剧情上更加丰富离奇。

  另,1.香港亚视台曾拍剧集《四大奇案》,共20集,“刺马”拍了四集。

  2.内地导演陈家林也拍过电视剧《刺马》。

  3.张彻弟子午马执导的警匪片《西环故事》,其实是《刺马》的现代版。

  4.张彻另一弟子吴宇森的《喋血街头》,故事人物亦受《刺马》影响。

  “刺马案”的几大版本

  作为《投名状》故事原型的“刺马案”,是一件发生在清末光天化日之下的高官遇刺案,朝野为之震惊,疆臣人人自危。历史上关于马新贻被刺的原因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约有四种。

  第一种版本:

  马新贻“渔色负友”,张汶祥为友复仇

  马新贻“渔色负友”之说主要流传于文艺作品之中。

  在可查阅的资料中,“刺马案”最早见于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

  据专家介绍,使“刺马案”流传最广的是张相文在《南园丛稿》中刊出的《张汶祥传》。

  该文构织了一个拳头、枕头一应俱全的桃色绯闻,塑造了一个侠肝义胆,为友复仇的刺客张汶祥的形象。由于真实历史中案发以后,张汶祥被凌迟处死,并被剖心,其子也被阉割,下场极其惨烈,故而该文刊发后,社会舆论都一边倒地倾向于同情张汶祥。

  第二种版本:

  得罪丁日昌,招致杀身之祸

  记者在民国笔记《凌霄一士随笔》中发现,马新贻之死可能源于督抚不和。当时的江苏巡抚是丁日昌(晚清洋务运动中坚)。

  该文介绍,1870年的那场阅射,按照惯例总督和巡抚都要参加,但丁日昌当时却并不在场。就在前一年,丁日昌之子由于狎妓斗殴闹出人命,落在了新上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手中。最后,强硬的马新贻因丁子拒不归案而奏请交朝廷议处。马、丁二人就此结梁,当在情理之中。

  马新贻被刺后,太常寺少卿王家璧还特意上奏直接指出总督马新贻被刺与江苏巡抚丁日昌有关。

  而丁日昌迅速上奏请求朝廷敦促已经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到任。丁日昌曾是曾国藩的幕僚和亲信,属于湘军集团的人物。曾国藩到任,局势顿时有利于丁日昌。故而,更给“督抚不和”说增添了层层疑雾。

  第三种版本:

  马新贻力剿海盗,张汶祥为友出头

   这个版本来自当时审案官员上奏的案犯供词中,但破绽很多,经不起推敲。

  1870年12月漕运总督张之万、江宁将军魁玉在一个奏折中表示,凶犯张汶祥,前参加过太平军,后又同海盗相通。马新贻在任浙江巡抚时,曾经力剿海盗。张汶祥的同伙多被马新贻所杀。而张汶祥的妻子罗氏曾被别人诱拐。在马新贻巡游至宁波时,张曾经将夺妻之仇拦轿呈控,但当时马并未受理。因此张汶祥怀恨在心,既要为同伙复仇,又要为自己泄愤,因此便有刺马一案。

  第四种版本:

  湘军集团密谋刺杀马新贻

  前三种版本虽然流传时间很长,但都各有破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刺马案”研究的高尚举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重提出了他的观点,即马新贻死于政治阴谋,凶手来自湘军集团,因为“刺马案”发生前后有数个疑点耐人寻味。

  还 原

  “刺马”现场如今是南京校园

  2007年10月23日,记者来到秦淮河畔的南京市第一中学内。该校关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校址原为清江宁府箭道和西花园,轰动一时的“刺马案”就发生在这里。

  记者在校史陈列馆的东南边,看到一座尚未砌好的校园历史陈列墙。一位雕刻师傅正盯着一幅线描画出神:画面中心有人一手高举匕首,一手抓着身着清政府官袍的人的领子。据关校长介绍,这幅画的主题就是“刺马案”,手执匕首者为张汶祥,身着官袍者自然就是马新贻。

  关校长告诉记者,由于原两江总督衙门被太平天国改为天王府,后又被曾国荃一把火烧为灰烬,马新贻调补两江总督时,总督衙门尚在修建中,于是暂借江宁府衙门。

  1870年8月22日,担任两江总督已有两年的马新贻亲自前来校阅新兵的射击技术。到了九点多钟看完,马新贻亦同往常一样,步行回署。

  走近偏门,人群中窜出一身影,不等马新贻有反应,“左手拉住马的手臂,右手往上一递,一把短刀已插入右胸”。

  眼见马新贻倒地,身边侍从一拥而上。想不到刺客却不逃跑,高声嚷道:“刺客就是我张汶祥。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说毕从容就缚。众人将马抬回府衙后急救。无奈刺中要害,延到第二天中午,终于归西。

  周末对话

  家乡学者:马新贻是个清官

  张汶祥究竟为什么要刺杀马新贻?马新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马新贻的后人现在都在干吗?

  高尚举是山东菏泽医专的马列教研室主任,他研究马新贻已有十几年,搜集到很多珍贵史料。据了解,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在审片的时候,有关部门还专门请他过去做历史顾问。

  10月22日,本报记者通过马氏后人联系到高尚举教授,请他就目前刺马案的几种版本以及改编自刺马案的影视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刺马主凶是“湘军集团”

  《周末》:你研究“刺马案”的初衷是什么?

  高尚举:刺马案在历史上就有传说,在菏泽也影响很大。上大学时,又看到关于马新贻的资料,不过都破绽百出。1992年,我就报了研究课题,后来就立项了。

  《周末》:马新贻被刺的直接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高尚举:我觉得是由于政治原因被湘军集团刺杀,成了湘军和淮军争权夺利的牺牲品。有人说我把拳头和枕头的粉色版本说成政治阴谋的黑色版本了。曾国藩攻克南京后,功高震主,给朝廷造成了威胁。所以朝廷让马新贻任两江总督,把最富裕的地方给他管,这就直接威胁到了曾国藩以及湘军集团的利益。

  “减免税赋、兴修水利”的清官

  《周末》:你所知道的马新贻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高尚举:客观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讲,马新贻为人很正直,很清廉。

  《周末》:那你能举一下例子吗?

  高尚举:太平天国战乱之后,浙江一带土地荒废,民不聊生,身为浙江巡抚的他带领百姓开荒耕地,而且减免赋税。还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修筑海塘。

  《周末》:据我所知,马新贻仕途一直比较顺,而且升官也比较快,这是什么原因?

  高尚举:有多种说法,最关键的是他一生不参加任何派别,没有兵权。这么多年了,包括他的卫兵都是曾国藩给他的。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手上都有兵权,他就没有,皇帝对他最放心。

  马氏后人长年背负骂名

  《周末》:马新贻后人现状如何?

  高尚举:马氏后人主要都生活在山东菏泽地区,还有一部分在台湾。因为文艺作品的影响,马氏后人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受到外人的歧视,说他们是“渔色负友”之辈的后代。上世纪90年代初,马新贻第五代的孙辈在接受我采访时就显得很避讳,不太愿意多讲,也许是长期受打压的缘故吧。

  我在菏泽采访的时候还发现,大陆的马氏后人对马家的历史变迁了解得并不太清楚。不知道是回避我,还是什么原因,相反,我的很多资料都来自台湾马氏后人。当年张彻版《刺马》在台湾公映时,遭到了马氏后人的反对,后来的结果是,张彻剪掉一部分镜头并在片尾打上“本片纯属虚构”的字样,马氏后人才罢休。

  10月22日,记者在菏泽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介绍下,找到了马新贻的六世孙马福建。

  马福建今年50岁,一直在菏泽市经营裘皮生意。他介绍说,如果把旁系也算上,马新贻的后人如今已有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山东菏泽和济宁一带。

  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马新贻多以“渔色负友”的奸人形象出现。对于这个现象,马福建显得很气愤,他说:“历史就是历史,影视片歪曲事实是不对的。”

  记者问,如果新拍的“刺马”题材影视片《投名状》歪曲事实,马家后人是否会用法律手段为自己祖先讨个说法时,马福建说:“我想我会的。”

  “刺马案”的五大疑点

  疑点一:

  进京后惊恐万状

  据高尚举的分析,马新贻在奉旨接任两江总督时,曾经进京请训。当马新贻最后一次觐见完毕,从养心殿出来时,大汗淋漓,惊恐万状。

  据马新贻的后人讲述,慈禧太后授马新贻密旨,要他秘密调查南京陷落后,太平天国国库财物的下落。据传,太平天国曾在天京积聚了不少财宝,当曾国荃攻进南京后,这些财宝就被湘军抢劫一空。事后,湘军中人多有购田置地者。当时朝廷曾查问太平天国国库,曾国藩却只说天王府已被大火焚毁,瓦砾全无。马新贻接到这样的密旨,深知事关重大,故而失态。曾国藩治军已久,两江重地到处都是他的人马。朝廷调曾国藩作直隶总督,恐怕有将其调离老巢,以便监控的考虑。马新贻虽说文官出身,但做事精明干练,不属湘军集团,授此重任,也是慈禧的高招。

  疑点二:

  曾对兄长说“断头”话

  高尚举告诉记者,马新贻在去江南的路上,曾经请假回菏泽老家祭祖。离家时,曾将二位兄长召至身边,秘密叮嘱:“我此去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如此绝命“断头”之语,马氏兄弟听后,惊恐万状。

  疑点三:

  审讯凶手旷日持久

  从可查询的史料来看,当马新贻被刺后,首先由江宁将军魁玉以及藩司梅启照等人审讯,几经周折,所奏不过是案犯“言辞闪烁”“一味支离”等话。而朝廷则相信幕后定然另有主使,故而加派漕运总督张之万奔赴江宁审案。张之万抵达江宁后,刺马案的审讯工作依然没有突破。朝廷动怒,于是再派刑部尚书郑敦谨飞驰江宁速审,同时敦促曾国藩前往江宁任上主持大局。可结果只不过量刑更为残酷,将案犯张汶祥凌迟处死,另加剖心致祭。

  高尚举说,可以说朝廷自始至终都认为“刺马案”另有主使,并且不断降旨以推动审讯工作,前后轮番参加审讯的官员多达五十余人。但直到最终,各番官员也没有审讯出朝廷所谓的幕后主使,朝廷迫不得已接受了审讯结果。

  疑点四:

  曾国藩态度暧昧

  曾国藩的就任两江总督的态度令人难解。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朝廷闻讯即刻调派尚在处理“天津教案”的直隶总督曾国藩回任两江。高尚举对记者说,当时,曾国藩正因解决天津教案不力身处被动。朝廷调他回任两江,正好脱身,应是好事。

  “但是,他上了一道‘谢调任江督恩因病请开缺折’,固辞两江总督。后又数次推托,朝廷几经敦促,曾国藩才动身。”高尚举说,“实际上,曾国藩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江宁的事态发展。刺马案一出,江宁将军魁玉,他的门生布政使梅启照,江苏候补道孙衣言等就一直给他频频来函。抵达江宁后,曾国藩却并不着急审案,每日里不过是聊天接客,翻看《阅微草堂笔记》。在朝廷再派钦差郑敦谨抵达江宁前,曾国藩惟一所做的与‘刺马案’有关的工作,不过是给马新贻作了一副挽联,前往吊唁了一番。而后来在与郑敦谨共同审案的过程中,曾国藩又往往沉默寡言,极少发问。郑敦谨进行了将近半个月的审讯后,曾国藩不过是淡淡地提示郑敦谨,恐怕案子还得像以前那样奏结。为何曾国藩有此消极态度?只怕其中另有隐情。”

  疑点五:

  钦差郑敦谨神秘引退

  高尚举表示,刑部尚书郑敦谨一向有铁面无私的声誉。这次,郑敦谨得谕后即刻星夜兼程抵达江宁,稍事休息,便开始审案。怎料审案结果,仍与此前无异。最后,郑敦谨和曾国藩联名上奏审案结果,基本内容无甚变化。所不同的是,对张汶祥量刑更加残酷,除了拟以凌迟处死外,又增加了一条摘心致祭。最终,朝廷也不得不接受这一结案。未等圣旨下达,更没等张汶祥正法,郑敦谨便匆匆离开了江宁,曾国藩送的盘缠他分毫未受。郑敦谨并未回京交旨,走到清江,他声称有病不能回京,只打发两个下属代他复旨。按清制,钦差大臣不回京复旨是要治罪的。朝廷迭下谕旨命其回京。他只以有病为辞,请求开缺,并终生不再为官。郑敦谨的两个助手颜士璋和伊勒通阿回京后,前者被放到兰州作替补知府,旋即回籍赋闲;而后者随后也奉旨回乡颐养余年。

  高尚举对记者说:“综合以上种种迹象,我认为‘刺马案’应该出自湘军集团的阴谋,但湘军集团究竟是由谁和怎样谋划的,尚不清楚。历史的确切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相关阅读

  晚清奇案种种

  晚清奇案屡出。

  在近代笔记中,就有“光绪初年三奇案”、“清末四大奇案”诸说,版本不一。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为“逆伦”、“行凶”重案,罪当大辟(杀头);而且情节支离诡异,几经反复,始成定谳。

  除张汶祥刺马案外,在当时符合上述特点的奇案尚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王树汶顶凶案。

  杨乃武案发生在同(治)光(绪)之交,黄秋岳《花随人圣庵摭忆》转引《余杭大狱记》,言及此案始末:

  杨乃武是浙江余杭县的秀才,任性好事,因此与县令刘锡彤结冤。县人葛品莲是豆腐坊的佣工,娶妻毕氏,租住杨乃武的房子。葛毕氏容貌秀丽、皮肤白皙,人称“小白菜”。杨乃武与刘锡彤的儿子皆与她有往来。

  同治十二年(1873年),杨乃武考中举人。这年九月,葛品莲因“流火症”(小腿丹毒)发作,脓毒感染全身,不治而死。其母沈俞氏见儿子鼻窍有血丝,怀疑是被媳妇毒死的(古代社会,妻子杀死丈夫是以下犯上,被视为“逆伦”),告到官府。

  刘锡彤在门丁、幕客的怂恿下,嫁祸于杨乃武,认为他与小白菜有奸情,合谋用砒霜毒死葛品莲。经杭州府二审,浙江臬司三审,遂锻成冤案。

  杨乃武的胞姐杨淑英、妻子詹氏为救亲人,一再上诉。由于浙江巡抚杨昌浚的漠视,如石沉大海。情不得已,杨乃武的家人赴北京告状,并联络在京的江浙官员为之申冤。于是,刑部发文,命刘锡彤将葛品莲的尸体押送北京勘验。开棺后,刑部仵作发现尸首的卤门骨色泽莹白,而中毒者的卤门骨为黑色。

  光绪二年(1876年),杨乃武案终于审结:杨乃武不知避嫌,祸非无因,且平日干预外事,业经斥革(案发后,杨乃武的举人身份已经革除),应无庸议;葛毕氏查无通奸实迹,释放还家;刘锡彤误听人言,入人重罪,革职发边远充军……

  浙江巡抚杨昌浚、学政胡瑞澜等,也因此被革职。

  据说,小白菜后来出家为尼;杨乃武则不知所终。

  李孟符《春冰室野乘》载有“镇平王树汶之狱”:

  河南南阳府镇平县有一个名叫胡体安的人,用别名当差役,暗地里做强盗勾当。一次,他抢劫了某富户,被告到官府,时在光绪六年(1880年)。河南巡抚涂宗瀛下令镇平县令马翥捉拿胡体安。胡体安与徒党密谋,让15岁的家仆王树汶冒名顶替,并骗王树汶说不会有死罪(按照清朝的刑律,犯下盗案属于重罪,为首者必死无疑,王树汶显然是个法盲)。

  马翥不疑有他,将王树汶押送省城。朝廷下令,将此巨盗就地正法。谁知上了法场,王树汶大呼:“我不是胡体安,不是答应让我不死的吗?”监斩官立即向涂宗瀛汇报,涂宗瀛下令停止执行死刑。

  不久,涂宗瀛改任湖南巡抚,新任河南巡抚是李鹤年。案情又起反复。道员任恺曾经参与审理王树汶案,为躲避责任,他竭力劝说李鹤年维持原判。此案卷宗送至刑部,郎中赵舒翘发现其中疑点甚多,反复研审,最终发现王树汶为胡体安顶凶的真相。

  最后,王树汶被释放回家,胡体安斩首,马翥和任恺发配充军。

  顺带说一句:在清朝如犯下杀头的重罪,犯人的名字中带有“吉”、“祥”、“宏”等吉利字的,在案件卷宗里须将犯人的名字改换,常见的做法是加“水”、“刀”等偏旁部首,如马新贻案中,“张文祥”就被改为“张汶祥”。 薛 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